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安陆军学院,当你遇到一个身挎摄影包、手拿相机的学员,说不定那人就是我。考入西安陆军学院后,在繁重的学习、训练之余,我拿起手中笔投入到火热的军校生活中去。教导员昌业忠说:“我们本科队就是要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拿笔杆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本科队的特色。”为了弥补文字上的不足,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我用节省下来的津贴购买了一架千余元的相机。从此,训练场上、生活中、院里的一些大型活动中都有我忙碌的身影。训练生活中,学友们都乐意让我拍照寄给远方的“她”。学员武海鸥想给女友寄张照片,他到照相馆照了3次均未让“挑剔”的女友满意,最后还是我给他拍了张训练中生龙活虎的照片,女友才心满意足地回了信:这才是现实中的你嘛。部队在渭北高原驻训时,适逢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我拍摄的学员向驻地群众积极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照片被《陕西日报》采用。现在,院领导和学员们都知道一队有个“学员记者”。一队有个“学员记者”@李洪房  相似文献   

2.
说“换笔”     
历来,人们写作都用笔这种书写工具,将自己的所想所感等书写在纸上。在我国这个重视书法的国度里,这种概念更是根深蒂固。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发明,为不用笔书写出文字成为可能;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为电脑写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电脑写作,功能多样,操作轻松,易改易删,存取方便,灵活快捷。印在纸上图文并茂,规范整洁,令人赏心悦目,有手写不可比的长处和优点。发达国家的文字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我国多数文人墨客,却依然紧握手中的笔,辛勤地爬着格子,事倍而功半,祖宗传下的笔已远远跟不上时代需要。前不久,笔者去拜访一位“换笔”的积极响应者,他苦笑着拿出一封退稿信给我看。这是一位“资深编辑”的亲笔信,信中对其文章给予高度评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几年来我读了几本新闻学专著,又通过采写实践,使我对新闻报道兴趣更浓,不知咋的,竟做起了“记者梦”。请问,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记者? 甘肃靖远 路飞路飞同志: 你在当通讯员之初,就有当记者的强烈愿望,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是,从你给我信中说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必要对你的想法加以引导,以便使你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轻装前进。  相似文献   

4.
一位外国记者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报纸传到读者手中,同样无法强迫他读报道。除非有个精彩的标题。”标题,靠什么吸引读者,打动读者,我认为,靠的是独具匠心的提炼和充满深情的内涵。一个好的标题,不仅和内容相得益彰,也能产生好的宣传效果。《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之所以脍炙人口,震慑心魄,就是因为这个标题首先给读者制  相似文献   

5.
夜深了,同室的战友,已进入了梦乡。我跟往常一样,写完稿子后,开始给父亲写信。此时,我打开抽屉,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铁盒,里面有88封父亲的来信——鼓励、批评信,我一封一封翻着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温情,仿佛看到父亲聚精会神地在灯光下为远方的儿子写信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1946年2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一封从美国的来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孙夫人: 我非常恭敬地写这封信给你。因为我对你有一个很重要的请求。  相似文献   

7.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相似文献   

8.
情凝笔瑞,娓娓道来,这就是陆续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60封《写给青年记者的信》给人的直观印象。文如其人,读了以后就好像它的作者——商恺在与你面对面地交谈……。50年前,商恺还是个热血青年,邹韬奋的妙手文章,唤起了他最初的新闻写作冲动;半个世纪,他从一个给大报投稿的通讯员开始,艰辛的笔耕,成为当代中国有影响的记者。商恺不敢忘记当年自己走过的路程,如今,他想跟今天从事新闻工作的“小字辈”说点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跑了一辈子的农村,也得了一个让我这辈子都引以为豪的称号——"田坎记者"。作为记者,由于工作的关系,交的朋友肯定不少。但在我这辈子所交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已超出了记者与采访对象范围的"田坎朋友"。"成友,你有空来我这里,我俩就街道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好好聊一聊。"前不久,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一个农村镇变为的城市街道)党工委书记黎明,以"命令"式的口吻给我打来电话。  相似文献   

10.
读了新闻老前辈商恺先生给青年记者的信《做学者型记者》,我感受颇多。这几年我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的采编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人物,其中不乏名人、专家、学者。这些采访对象,有的会传播给你一些知识,有的会向你打问一二三。我们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些慕名的来访者总想让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给他们讲点  相似文献   

11.
记者手中的笔可以褒扬正气,挞伐邪恶,令先进人物美名远扬,叫社会渣滓无地自容,大众对记者因其神圣职责很是尊敬。但记者们切不可由此就兀自摆起“官”架子来。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总编辑给我写回信1996年12月21日上班时,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人民日报社给我的信。我以为这不过是一封千篇一律的铅字退稿信。可是拆开一看,是一封手写回信。那清秀工整的笔迹,亲切的话语,使我异常高兴,我迫不及待地逐字逐句地阅读,等我看到最后...  相似文献   

13.
经常向社会呼吁、或“提醒”别人的新闻记者,如今也需要被别人“提醒”一下了。看了新华社1991年11月12日的电讯《提醒记者》(见11月13日羊城晚报)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感到这个“醒”实在提得好,可谓振聋发聩! 提醒记者的是大连的一群工人——他们说:“请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又说:“现在有些记者就爱跟着领导转。在工地上常听说来记者了,就是见不到记者的影子。”他们还说:“请给所有记者捎个信,常到工人中走走……多反映工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4.
自信     
八年前,初踏警营这块陌生的绿地时,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龙腾虎跃的身影,深深地震撼着我,我以手中之笔拨动着为兵而歌的心弦,写呀写,竟然忘记了吃饭和休息。然而,拼搏的后面不全是成功。百余篇自认不错的稿件脱手之后,如泥牛入海,竟连一封能慰藉心灵的退稿信也没有,当时的写作热情降至冰点。我给远方的朋友去信倾诉内心的痛苦,几天后,一封回信飘至我的面前,漂白的信纸上闪现着3个硕大的黑字──“要自信”!适逢甘露的我,牢牢记住“自信”二字,再次握起那只沉重的笔,心中重新燃起写稿的火焰。就是这个“自信”,使我发现了自…  相似文献   

15.
时下有种说法,“成也记者,败也记者”。言下之意企业乃至个人成功与否在于记者的笔功,成败掌握在记者的笔下。此话未必尽然。但是骗子能上电视、登报纸关键不在骗子本身,往往是煤体帮了忙,给其提供了“阵地”,个中原因,包括记者作风不深入,道听途说,浮光掠影;有些则属于利益驱动,宣传一个企业集团不免带来良好的广告效应,最后形成你为我登报、我给你广告的格局。近日从《深圳周刊》获悉,江苏建湖的最大企业、夏氏兄弟创办的“黄金灯饰”集团垮台了,欠巨债被当地司法机关起诉。这里我不免又想起前年江苏某大报登过一则消息,说…  相似文献   

16.
美好的“交叉”陈根生发出一封普通的请教信,竟然获得了一则珍贵的资料,受到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教诲,这在我实在是很意外的。那是1981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读《鲁迅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读到赵景深先生的一篇《鲁迅给我的指导、教育和帮助》,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17.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18.
金铃 《新闻三昧》2004,(8):43-43
屈指算来,你为我供稿已有两年了。你喜爱动笔耕耘。2001年,经同事推荐,我与你取得联系,并请你为我编辑的《精彩点击》专版每周提供一篇图片点评。从那时起,常常是每到周一便有一封邮给我的信,信封上总是排列着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的几个字——金铃同志收。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使你有时外出,也会或提前赶出稿子,或从当地给我寄来。每每展开稿件,读着那一篇篇观点鲜明、语言生动、饱含深情的评论,我总禁不住会想,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到县区检查工作,有幸在会宁县档案馆看到了两封珍贵的信件——宋平同志 1984年 10月和 1987年 1月写给甘肃省造林模范郭富山的两封亲笔信。关于郭富山的事迹,以前我曾有耳闻,读了宋平同志的信,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虽说是两封普通的信,但却寄托着一位党的领导干部对改变旱塬面貌的期望,它记述着一位省委书记与一个普通劳模之间一段不寻常的友情。言谈之间县区的同行给我讲述了当年这两封信的有关情况。   还得从 1973年说起。那一年,位于陇中的会宁大旱,山上无草,地里无苗,群众生活特别困难。周总理听了宋平的汇报后,派了以…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民的记者,如何用好手中之笔,行使好自己的采访权、报道权?依笔者之见,重要的是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记者的可贵可尊之处,就在于不为名利所诱,甘做党和人民的喉舌,敢于仗义执言、伸张正义。近日亲眼目睹一组电视实录镜头,感触很深。2001年11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节目中,对某贫困落后地方的一个乡政府通过非法渠道筹集资金,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办公大楼一事进行曝光,其中有两个镜头发人深省:当地乡政府领导为阻挠记者采访,亲自出马两次到记者住宿之地偷送“红包”,第一次为现金1万元,第二次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