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邯郸记》故事来自于《枕中记》。比较可看出,《邯郸记》对《枕中记》的情节进行了增、删、合并等处理,由此形成了一部更完整丰富的作品。《邯郸记》围绕卢生这条主线,以宇文融、崔氏、裴光庭和箫嵩、热龙莽分别形成四条副线,前后照应,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充满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立意相同,是唐传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但是,这两篇小说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仍存在一些差异,可以说,《南柯太守传》是对《枕中记》的演进与发展.从小说的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南柯太守传》要比《枕中记》更胜一筹,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情节更为曲折,结构安排和叙事手法更为巧妙,更具成熟小说的特点,这也体现唐人在小说创作上所作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3.
陈凌 《天中学刊》2012,27(6):78-81
《南柯太守传》与《枕中记》因受当时佛道思想之熏化,命意大体相同,皆述主人公于短梦之中历尽一生,最终悟得人生如梦,虚无为归,显现了浓郁的佛老思想。两文虽同以梦为载,宣扬出世,但《南柯太守传》的叙事却比《枕中记》要成熟、精密许多,在对故事主角的处理和叙事方式这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杨林》、《枕中记》和《邯郸记》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枕中记>故事原型出自<搜神记>与<列子>,其最早的源头则可以追溯至印度佛经故事.西班牙名著<卢卡诺尔伯爵>中的<事例11>故事情节与<枕中记>极为相似,有可靠证据表明它的底本采自古代阿拉伯著作.故<枕中记>与<卢卡诺尔伯爵·事例11>皆出自古代印度、阿拉伯一带的故事传说,是同一个故事原型分别传入中国、西班牙之后产生的不同的变体.  相似文献   

6.
"黄粱一梦"的故事流传千古,从《杨林》到《枕中记》再到《邯郸记》,"黄粱一梦"的故事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人生观、"梦"的色彩、批判揭露意识和卢生形象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枕中记》的主题既不是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也不是什么暴露官场险恶和讽刺封建文人热衷功名利禄,或是“劝人不要躁进”,而是教谕人们什么是人生幸福和怎样去实现人生幸福,思想倾向并不消极。其思想价值一是提出了“适”这个重要的人生哲学范畴,揭示了人生幸福的构成要素以及幸福模式多元并存的特点;二是肯定了劳动,肯定了劳动人民生活,特剐是普通农民生活的价值;三是强调“窒欲”,主张现实中的问题在现实中解决,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四是再现开元盛世的历史真实,折射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8.
《大戴礼记》中《千乘》等七篇,一般视为《孔子三朝记》,但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这七篇只不过是《三朝记》的一部分,原本《三朝记》包含《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等篇。本文通过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分析,推测《三朝记》不包含《千乘》等七篇以外的哀公与孔子的问答。《三朝记》的写作年代,目前不能确定,但无疑是荀子以前的作品;也很难推测《三朝记》的作者是谁,可能是曾子和思孟学派以外的儒家所作。  相似文献   

9.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0,(16):22-23
《方丈记》是平安末期鸭长明所著的随笔集,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一同被誉为日本古代"三大随笔"。《方丈记》中体现出的无常观,也是日本中世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临川四梦》对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官僚体制作了深刻的批判,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四梦”中的《南柯记》和《邯郸记》的创作特点简略阐述其“梦境”描述在作品中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唐代僧人清彻著《金陵塔寺记》一书久佚,通过《建康实录》所引《塔寺记》及《寺记》、《太平广记》所引《塔寺记》的辨析,可知即是《金陵塔寺记》的佚文。由此进一步可知清彻《金陵塔寺记》在《建康实录》成书前已成书,系清彻早年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52):22-23
平安时代的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枕草子》是日本平安时代女流文学的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尤其是白居易的诗歌更突出。作品中白居易诗文的引用随处可见,引用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既有原封不动的照搬,又有作者的精心加工,显示了作者的非凡汉学才能和过人智慧,由此可知白居易文学对《枕草子》的影响程度之深。  相似文献   

13.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文学的代表作,它诞生于语言发展变化较为显著的中古时期,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文章以《洛阳伽蓝记》中的成语为研究对象,从来源、类型、功能和修辞等方面探讨了它们的特点,又从社会背景、时代文风、作品和作者的实际情况这四个角度进一步探究了这些特点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中后期的秦醇是喜欢撷取历史题材的重要传奇文作家,作有《赵飞燕别传》、《骊山记》、《温泉记》三篇作品。作者在《别传》序中用故弄狡狯的假托手法声称此传是根据“古文”《赵后别传》“补正编次”而成的,实际上它是作者参考旧题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大约出于东汉至晋宋间无名氏之手的杂传小说《赵飞燕外传》(又题《赵后别传》)重新创作而成的,素材主要取自《外传》,也从《西京杂记》、《汉书·外戚传》汲取了一些素材。同时还吸收了《丽情集》本《长恨歌传》和《搜神记》中的有关记事和描写。《骊山记》也采取了同样的创作方法,一方面从《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次柳氏旧闻》、《津阳门诗注》、《定命录》等唐人书中择取素材,但又不拘泥古书而自行加工,一方面自为幻设,发挥想象进行虚构。所不同的是叙事结构,《骊山记》的叙事结构效法唐人陈鸿祖《东城老父传》和郑嵎《津阳门诗》,假托张俞和骊山田翁的对话,通过田翁对其祖上“言往事”的回忆来叙写明皇贵妃遗事。从北宋传奇创作的整体观察,秦醇的创作带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与乐史那种学者型作品的记实性资料性风格迥异,是应当予以基本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伊戈尔远征记》应更名为《伊戈尔卫队记》。其原因有二:一是原书名无“远征”一词,误译为“远征”的俄原义为“卫队”;二是伊戈尔行动的目的是联姻,不是远征。书名翻译错了会对中国读理解作品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临川四梦”之一《南柯记》,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这两部同题材的作品间,存在原型的传承与嬗变现象。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蚁王和南柯等原型的传承,缘于汤显祖与李公佐二人寄托于纸上的相似心绪与情思;而公主与右相等原型的嬗变,则与历史语境的变化相关。朝代几经更迭后,汤显祖所处时代政治局势与社会观念皆与李公佐所处时代不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汤显祖的创作。除此以外,文本外部诸多条件也推动着原型的嬗变,如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受众群体等,都是作者创作前考虑的要素,为适应传播上的需要,作者也会对原型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9.
郑缉之《永嘉记》是较早的古代地记作品之一。郑缉之熟悉浙江地理,或有过任职于永嘉(今温州)、东阳(今金华)二郡的经历,所作《永嘉记》在北宋前期犹存于世,南宋时亡侠。虽郑缉之《永嘉记》久侠,但其侠文仍具有重要的经济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娇红记》是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晚明时期“言情”的文学思潮。文章将《娇红记》与它之前的经典言情戏曲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相对比,探究其言情特点,得出结论:《娇红记》的言情思想有一定的超越性,一方面,从作品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情的意蕴一步步深化;另一方面,从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来看,情的意蕴一步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