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金榜     
河边 《中国考试》2006,(1):56-57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立,一直延续到清光绪31年(公元1905 年)才寿终正寝,前后绵亘1300年。综观科举历史,先后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科举制度择优取仕,为历代读书人提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金榜题名,成为中国传统四大喜事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这也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时才回到北京。  相似文献   

3.
海瑞,字汝贤,广东省琼山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一五一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七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举人,会试下第,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谒选,授福建南平县教谕。后历任淳安、兴国知县,至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六四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次年五月,上疏  相似文献   

4.
“三元”是封建科举中的一个名词,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五八七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途径之一。整个科举,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其中县试和府试系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形式。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  相似文献   

5.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土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是科举制度)。唐代在进士科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境界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晋书·车胤》:“(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如“雪映窗纱”(《尚友录》卷四:  相似文献   

7.
清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定云南乡试解额五十四名。《大清会典事例》:顺治二年,定各省乡试解额,云南省中式五十四名。编者按:此系清代初定各省乡试解额,云南为五十四名,系沿明崇祯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取额列定。云南乡试至顺治十八年始举行,见文下。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定云南举人赴京会试给与盘费、驿马。《大清会典事例》:顺治八年,定云南举人会试,由布政使给与盘费,每名三两,仍给驿马。注:原案兵部例载:给云南会试举人火牌,每名马一匹,不支廪粮。回日,准其换给。若已中进士者,亦准给火牌。编者按:火牌,即证明文件。《清会典·兵部》:凡差给驿者,皆验以印符,曰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戊戌变法”这段历史时,许多学生常常发问:何谓“公车上书”? 原来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万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举制度到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前是单一的文科,到长安二年(702)正月武则天宣布科举制度增开武科,行九十年,在武科中得“郭子仪等人,于唐室有再造之功”。宋朝武举制度时兴时废,但能将武举制度和武学结合起来,在武科中得“狄青、令孤挺,卒能料元昊之背叛,破智高之猖獗”。元代武举中废。明代武举制度前期尚无进士科,到嘉靖二年(1523)才开科会试,制度渐趋完善,清代继明代制度,其内容和方法有所调整和充实,成为科举制度最完备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人。生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在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时参加殿试,考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等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他因反对撇开明孝宗、明武宗的正统地位而尊封明世宗未作过皇帝的父亲兴献王为太上皇一事,即所谓“议大礼”,被世宗严刑毒打,死而复生,后被流放在云南,直至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时死于云南。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取士,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改革。这一改革的意义何在,具有什么政治内容和社会内容,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索。明代的南北分卷取士制度(以下简称南北卷制度),是在仁、宣之际确立的,但它的起因却是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之争”。该年丁丑科会试与往年不同,入格的五十一名进士都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就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声言“三吾南人(该年会试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刘三吾——笔者注),私其乡”(《明通鉴》卷十一、纪十一)。  相似文献   

12.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3.
死活之谓,本是生物世界的两种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取其比喻义,广泛使用这两个字眼,有过很多议论。论及教学,常常使人想到中国旧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所走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路。死记硬背,死搬硬套,死知识,死功夫……这些带“死”的术语也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些教学现象。“死”似乎成了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设立科目进行考试.从读书人中选拔“学而优”者授予官职.为国家所用。从选拔官吏的目的来说,它是一种政治制度,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政治需要。当然.因其与读书紧密相连.考试内容指导着读书人学习的方向.对教育而言便是无形的指挥棒。故也可说是一种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一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科会试,由翰林学士刘三吾(湖广茶陵人),吉府纪善白信蹈等作主考官。发傍时,取宋琮等五十二人,都是南方士子。三月廷试,擢福建闽县陈(安阝)为状元,江西泰和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山阴刘仕谔为探花。榜上无名的北方考生很不满,“成蜚语噪之”,“诸生言‘三吾南人,私其乡’”。于是,“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复阅”,结果仍取陈(安阝)等人。“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上益怒,信与信蹈及陈(安阝)等皆论死,三吾以老,与宋琮同戍边。”之后,朱元璋亲自赐策问,并批阅会试考卷,取任伯安(河南归德州人)等六十一  相似文献   

16.
张澍,字介侯,武威人。张澍《会试(石朱)卷·履历》:“张澍,字百沦,又寿毅,号介侯,又鸠民。行一。乾隆庚子年十月初一日生,甘肃涼州府学附生,武威县民籍。……住府城内吉府里。”按张澍生年,颇有问题。张澍《养素堂诗集》卷二十《题秦蓉庄(震钧)都转夫子遗照》诗“撰杖从游自弱年”句下自注云:“甲寅岁乡试,澍年十四。”“甲寅”,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年),据此上推,则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一七人一年), 是他的生年。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你不要告诉人家你是读书人,你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当面和我说我是读书人、我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会跟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等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变成了一种风气,读书成了一种身份。  相似文献   

18.
闲话读书     
中国人做什么都注重形式,譬如读书,稍稍有点像样的读书人,大都少不了要有一间像样的书房,置一张像样的书桌。似乎无此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穿长衫”的身价。其实大可不必要如此隆重。读书,原本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不见得非要有一间书房一张书桌才可以读书的。  相似文献   

19.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人(即今梅县)。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出生在程乡的一个农村中,父亲是个知文识礼的读书人,在家庭教育的薰陶下,宋湘在少年时很聪颖,九岁能作诗写文章,从师学习,刻苦攻读,乾隆五十年,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然后北上京城参加朝廷礼部举办的考试四次;乾隆五十八年在名师陈榕溪官舍读书达五年之久,至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考中了进士。嘉庆六年,应惠州知府伊秉缓(号墨卿,福建汀洲人)的聘请,任惠州丰湖书院主讲(一说是山长即院长),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早年在家乡岘山(在襄阳南、汉水东)下的涧南国读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冬天,他到长安谋求功名,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只得抛弃“忠欲事明主”(《仲夏归南园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