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达尔文奖”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温蒂.诺斯喀特于1994年创建的一个“另类奖”。该奖之所以被命名为“达尔文奖”.是因为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达尔文奖”就是根据这一原则.“赞赏”那些“为了人类进步而以相当愚笨的法子将自己从人类中除掉”的男女,而且这些男女不分国籍.更不分老幼。该奖的评选规则规定,任何人只要有办法使自己“不能繁殖”(即结果自己性命)便有机会参加评选。因此,历届入围“达尔文奖”的得主全都是些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把自己弄死的人。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人。”“学生第一——每一个,每一天。”“给那些懂事较晚、聪敏好玩的孩子多次选择的机会,绝不将其逼进绝路。”来到美国8周,美国教育的这些育人理念处处都能感受得到。这里仅记录下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一~美国教育低起点、多选择、高标准。美国不分种族、国籍、经济背景、社会地位,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真正实施全纳教育。  相似文献   

3.
姚晨蕾 《新读写》2014,(11):5-5
如果被点到名参加“冰书挑战”,你会接受吗?我想我会十分乐意地接受挑战。因为书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来与人分享,每一份书单背后的感情想必都是最真溅的。这样的分享,不仅使挑战者自己重温了那些读书时的所思所感,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有什么比找到一个志趣相投的人更令人愉快的呢?挑战者们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经典经过口口相传,能为更多人所知、所读,从而发挥其更大的作品影响力,“冰书挑战”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人交往中,如果对方某件事做得很好,或某个方面很突出,很多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你真有才!”“太有才了!”这当然能表现出赞叹者内心的景仰之情,但如果不分场合、不分事情、不分人物的都这样称赞,那就显得干篇一律,没有新意了。  相似文献   

5.
李菲 《湖北教育》2010,(7):22-23
关于“人中人”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8年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知道民国中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就没有人下人。”在陶先生看来,所谓“人上人”是指那些作威作福、盛气凌人的人;“人下人”则是指那些奴性十足、盲目奉迎、失去自尊的人;而“人中人”则是陶先生心目中理想的育人标准,会学习、爱学习、懂生活、感情丰富、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敢于承担、快乐幸福等则是“人中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有教无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教无类”新解赵明因建国以来,学界对《论语·卫灵公》篇“有教无类”章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异解至少有十种之多。要而言之,归为四类观点:(一)教育不分阶级;(二)教育不分种类;(三)教育不分族类;(四)对于“民”实行军事训练,应按地域划分,而不分族类。...  相似文献   

7.
“学校特色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词.管理者、学者和实践者在一个问题上做的文章太多了,常常就会出现因果不分甚至本末倒置现象.学校特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到底是学校的特色还是特色的学校?显然,学校是本,特色是末.那些鼓动学校寻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之类所谓特色的文章均易把学校带入舍本逐末的思维窠臼和行动陷阱. 在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观察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人有”并不排斥“我有”,“我有”也不排斥“人有”.同样,“人无”的未必是我的特色所在,“人有”的未必不能成为我的特色.学校在特色选择、形象策划和目标描述上,均不存在“人无”才“我有”或“我有”必“人无”的逻辑.以此类推,“我新”、“我特”之类的说法也纯属电脑前某些打字者的想象或与会中某些发言者的快感,与现实实践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在那些分数竞争的日子里,当升学率成为具有无上权威的指挥棒之时,道县一中领导却理直气壮地提出“宁可剃光头,也不沽名钓誉”,决不违背良心地“丢掉九个班,去抓一个班,丢掉九十五个学生,去抓五个学生。”他们不分快慢班,不搞加班加点,不用“题海战术”,不砍高考不考的课程,坚持按  相似文献   

9.
狄马 《教师博览》2008,(3):12-13
近年来,以“某某中国”命名的书籍和电视栏目突然多了起来.什么“人文中国”“魅力中国”“乡土中国”“民俗中国”“儒教中国”“感动中国”,等等.其实不管是“什么中国”,都只是概括了传统或当下中国的某一侧面,若论受众之广,渊源之深,都比不上“麻将中国”来得贴切。试问,以中国之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有哪个阶层、哪个角落还没有玩过麻将?  相似文献   

10.
问:有人说“其他”指人.“其它”指物.也有人说没有分的必要.我有点无所适从。究竟分还是不分?  相似文献   

11.
当代寻根作家在物我不分、心物同一的神话思维的影响下,形成了“物我合一”的自然观.寻根小说中出现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物化”,是神话思维在文学创作中复活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与人:“学会学习”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当前有四点值得关注:①从现在到21世纪,教育过程的重心应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过渡;②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③“学习化社会”不会自发产生,而要经过人们有目的的努力来建立;④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有赖于“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吹牛     
中国人说“你这个人不厚道,净吹牛”, 也就是把牛皮吹起来。可外国人不这么说,他们说“你这人不厚道,净谈马”。哈哈, talk horse是“吹牛”的意思,也许外国人都喜欢炫耀自家的马吧。看来外国人“牛马不分”。  相似文献   

14.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交往的活动。正常行为是指那些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和符合社会基本准则的行为;非正常行为是指那些损害人的身心发展和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与礼仪要求等基本准则的行为,人们称之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有的称之为“不良行为”、“过失行为”,前苏联称之为“偏离行为”,在美国则称之为“越轨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的那些妨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施以特别教育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奥运表情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欢快的笑容。国不分大小、人不分肤色,此时此刻怀着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敬意和对团结友谊的追求,共同汇聚在舞动的五环旗下。本刊特别制作了此次专题,感谢那些投身2008奥运建设和服务的教育界人士,并在这里真诚的表达我们的谢意——"你们辛苦了!"  相似文献   

16.
“平翘(卷)舌”不分是辽宁地区(辽西除外)的重要方音特征,受方音影响,辽宁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学师生平翘舌发音问题把握不好。例如“三”“山”不分,“肉”“右”不分,“瓤”读成“羊”,“让”读成“样”,发音不准且难听,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国务院语言权威机构多次强调,要全面推广普通话,推  相似文献   

17.
印第安人是美国最早的居民。1500年,居住在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约有150万人(有人估计为100万左右)。许多美国人称印第安人是“唯一真正的美国人”。他们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美国学者公认的事实。《美国独立宣言》昭告于世:“人人生而平等”;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人们不分种族,肤色,宗教等任何区别,“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印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天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教人“怎样学习”——...  相似文献   

19.
“真文不分”是孔广森上古韵分部的特点之一,但就其所举《诗经》韵例分析,完全属于“真文不分”的的确没有几例。孔氏之所以“真文不分”,主要是为了适应其“阴阳对转”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专递     
一位现代人与孔子的千年对话朱华忠A,“有教无类”是个理想化的口号孔子提出一个口号,就是“有教无类”。它的意思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贫与富、不分智慧与愚昧的类别,机会均等”。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观点,对现实社会的教育思想起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有可能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口号。然而,孔子好像有点言行不一。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就给人留下批判的话柄。为此,胡适、鲁迅等人也猛烈地批判孔子:提出“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