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的名字很讲究,对人的称谓也常不一,古人常以字、别号、溢号、排行、官爵、出生地等来称呼。 1.称字 柳宗元,字子厚,所以人们常称他柳子厚,韩愈就有《柳子厚墓志铭》。李贺,字长吉,故称李长吉,所以他的诗集名为《李长吉歌诗》。 2.名字并称 先称名后称字,名与字并列在一起称呼。曹丕《典论·论文》对“建安七子”的称呼即是如此。“晋国  相似文献   

2.
说字     
当代中国人,名字合一,一般来说只有一个正式的称谓。不过,我们对字这一称呼符号并不陌生,因为很多历史名人,名与字同样留传百世。如孔丘字仲尼,几乎无人不知;秦末农民起义首领之一陈胜,因为《史记》中的《陈涉世家》一篇,其字陈涉也因此留传下来。关于字的产生,众说不一。笔者以为,这或许与巫术迷信有关。周朝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人们敬重神明,相信巫术。其中一种巫术,在世界许多民族的蒙昧时代都曾流行过,有的落后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对它的信服。这种巫术告诉人们,名与人的肉体有一种超自然的联系。具体地说,当有人诅咒另一个…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的《卖油翁》(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里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尝射于家圃”。《宋史》卷二百八十四载:陈尧咨字嘉谟,是陈省华的幼子,兄弟三人。“于兄弟中最为少文,然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后“举进士第一”,官至武信军节度使。谥“康肃”。他的宦途较为坎坷。因他对上“豪侈不循法度”,又常“气凌”部下。“须索烦扰,多暴怒,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  相似文献   

4.
翻译文言文,学生的译文往往语句不通,表达不清,该补的不补,该调的不调,该去的不去,半文不白。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曾用“六字法”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译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六字法”是留、去、变、换、调、补。一留:凡属人名、国名、地名、官名及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词,都直接留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是阳城人,名字叫涉。  相似文献   

5.
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材都收录了《陈涉世家》一文。众所周知,《陈涉世家》节选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对于“尉剑挺”中的“挺”字应该如何解释存在许多争议。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们的名字一般是三个字或两个字。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字为姓,后面的字为名,如陈X、张XX等。但对古人来说,尤其是先秦时期,这就不太适用了。试举几例:1.孔子并非姓孔。《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是《史记》也并非完美无缺,他说孔子“姓孔氏”,其实并非如此。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  相似文献   

8.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9.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0.
一、《陈涉世家》中的“或”和“宜”“今或闻无罪”的“或”字,人们的解释五花八门,许多人说相当于“有的人”,一些人说相当于“有消息”,个别人说相当于“好象”。他们大致是这样翻译这一句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这“名字”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通常情况下,古人的“姓名”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成年时取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2.
《陈涉起义》(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前几年由于“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宣扬所谓的“儒法斗争”史,也给《陈涉起义》的教学带来极大混乱,有的地方干脆把它从教材中剔除,被所谓“法家著作”所取代。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今天,我们要在《陈涉起义》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毛主席关于农民起义的光辉论述,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深入揭批“四人帮”篡改历史、古为帮用的罪行,澄清《陈涉起义》教学中的混乱。下面就《陈涉起义》教材分析中的几个问题,简要地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总要有一个称呼,而这个称呼要有意义。这个称呼的意义就由“名字”体现。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名字”,就是指姓名,或者就是名。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名”和“字”是不同的,一般以“名”为主,由“字”作补  相似文献   

15.
汉字有一字多音现象。所谓异读字,是指与常用义的读音不同的字,古代汉语中,有些字用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其读音也随之不同。古人常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例如:“王”,读wáng,名词,帝王的意思。而《陈涉世家》“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应读wàng,称王的意思。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从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学习文言文既不能像旧时文人那样死记硬背,忽视掌握语言规律,也不能片面追求系统知识,轻视学习具体篇章,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文言虚词的学习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同一个词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不同,必须根据具体的句子加以理解。比如“而”字,在初中课本中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转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可是、却”。如《墨子·公输》一文中,“知而不争”中的“而”字就属于此类用法。二是表示顺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为坛而盟”中的“而”就是这种用法。又如“之”字,常见…  相似文献   

17.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18.
“苟富贵 ,无相忘”是《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对“佣者”说的一句话。《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解释为 :“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 ,可不要忘记伙伴们。”这个解释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两个信息 :①“苟富贵”的主语是在场的任意一个人 ,可以是陈涉本人 ,也可以是其他的“佣耕者” ;②“无相忘”的“相”理解为“伙伴们” ,意即若我陈涉富贵了 ,我不会忘记我的伙伴 (与陈涉一同佣耕的人 ) ;若别的任何一个“佣者”富贵了 ,也不会忘记他的伙伴 (包括陈涉在内与之一同佣耕的人 )。其实 ,对“相”的这种理解仍然没有脱离“…  相似文献   

19.
陈澍 《文教资料》2006,(29):102
《陈涉世家》开头部分写道: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段大意是清楚的,但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句意却历来被人误解,其主要问题出在对“相”字的理解上。“相”字多被译释为“彼此”或“互相”,这样,“富贵”和“忘”的主体就成了双方面的行为。如戴逸主编的《<史记>全译》,就译为:“如果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另一种情况是,虽将“富贵”和“忘”视为某一单方面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把“相”字译成了“咱们”。如陈永…  相似文献   

20.
《语文之友》199r7年第二期发表了刘正祥老师的文章《“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字读音辨正》,刘老师在文中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陈涉世家》一文,对“士卒多用为者”一句中的“为”字注作“wéi”音不妥,句中的“为”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