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燕 《东南传播》2011,(10):52-53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进行传播学解读,指出该片以寻求多元文化认同为传播动机,以人本主义的叙事框架为传播策略,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家形象推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跨文化传播研究回归实践,指导现实中国的对外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本土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冯霞 《新闻界》2008,(2):79-80
本文认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孟淇 《今传媒》2012,(6):139-141
中华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更是快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华体育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及当前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究利用中华体育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周馨骥 《新闻世界》2013,(5):276-277
本文以"《最炫民族风》走红国际"事件为切入点,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其走红的原因及它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析流行文化元素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林玉佳 《当代传播》2024,(1):97-102
本文基于传播学跨文化理论研究,通过对《王者荣耀》海外玩家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索文化实践如何在游戏过程中展开。经过三级编码后,本文发现文化冲突、游戏设计、玩家认知、文化融合强度、不可控因素这五个主范畴,对国产游戏出海过程中的文化传播存在显著影响,但其影响方式和作用路径并不完全一致。本文通过分析他们之间典型的关系与结构,提出了“国产游戏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的理论构想与维度。研究认为,海外玩家初次接触《王者荣耀》会因为文化差异引发解码冲突,导致对游戏的抵抗或对游戏文化理解的偏差,形成“文化折扣”,后期通过游戏内、外两个层面实现游戏的“文化增值”,改变游戏认知,促成对游戏的认同,由此增强国产游戏对外传播中与海外玩家的意义共享,搭建文化传播的多元渠道,推动国产电子游戏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4):45-51
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两国潮汕移民的深度访谈,借助文化力理论和福斯特的阐释模型,分别从语言、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四个维度,考察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的潮汕文化在欧美社会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本文认为,实现积极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在提炼和优化本土文化的外显性符号层面下功夫,同时要重视海外华人社群,尤其是其中具有特定便利和优势的传播主体人群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进而指出,在日常文化表征层面,对"地方性"的强调则可以凸显出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令海外受众有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选择和认同。  相似文献   

8.
章洁颖  苏九兰 《今传媒》2021,29(4):110-113
影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影视在阿拉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跨文化传播理论和现实情况,提出了中国影视在阿拉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向阿拉伯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在全媒体整合传播背景下,结合跨文化与跨语境传播、国家形象传播及国际关系、外交政治等理论,综合运用个案研究、质化研究等方法,剖析其在全媒体整合传播下打造中国文化软外交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两方面的表现。其深层“可视化”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念,凭借优良品质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准确解读,在品牌构建、国家传播、文化表达、全媒体营销等多领域的开拓式探索,为中国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薇  王中字 《现代传播》2019,(10):55-62
在中欧跨文化交往中,中国公众对欧洲的形象认知与想象是一面重要镜鉴.考察2018年度中国公众对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多重影响因素,在归因理论的统领下,从行为者、情境、客观刺激物出发,尝试对中国公众的欧洲观进行归因建模.研究发现,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阈下,“社会身份推动”“信任情境驱使”与“流行事件催化”这三重归因维度,一定程度上可能触发中国公众对欧洲国家形象的认知,由此实现“中国公众眼中的欧洲形象”认知程式的逻辑运作.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已成为国家形象叙事框架能否成功的关键,文化间性是多种文化之间对话交往的前提条件,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再到“转文化”间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诉求。国家形象是基于文化间性理论意义生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框架体系。本文基于文化间性、转文化理论,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自塑”“他塑”“间性”等维度,研究了挖掘中华文化元素、拓展泛媒介化空间等文化间性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13.
张霞 《传媒》2017,(16)
本文在简要阐述国家形象构建中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家形象构建中跨文化路径选择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我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玉 《科技与出版》2021,(7):116-121
长城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标志符号之一,也是构成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最稳定的元素之一.优化长城文化出版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提升长城文化话语影响力.本文以长城文化的出版传播为观察对象,分析长城文化认知模糊问题,提出基于共同体意识的长城文化出版传播路径,以期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度,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  相似文献   

15.
庞彦杰 《传媒》2016,(9):76-77
进入21世纪以来,某些中美合拍电影一味遵循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但却遭遇失败的案例不断增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显示,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对观众文化认同的分裂是导致电影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借助对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经验的审视,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正确理念、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宋瑜 《今传媒》2014,(7):168-170
微电影的流行与青年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文化特征和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的社会性格和文化行为模式相契合微电影在与青年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取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传统电影艺术借助青年文化的力量获得现代化的"重生"。本文试图从对当代青年文化性格的分析入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展开探讨,分析青年群体对这一文化形式产生消费需求的内在原因,全面了解微电影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更深入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与能动力。  相似文献   

17.
符号化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符号化建构文化认知.符号化认知活动中,态度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使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937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析在华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中国文化态度、人口统计变量与中国文化符号态度评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1世界是一个全球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时代,"提高文化软实力"也被随之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起步于1958年的中国纪录片作为影视媒介的重要产品,经历了长期的低谷后重登时代舞台,逐渐显示出了在国际传播中能量巨大的优势。纪录片文化也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软实力文化中,最具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20.
马兴祥  王敬 《采.写.编》2021,(6):108-110,105
文化图式赋予跨文化移情以"共享""互动"的文化含义.图式理论中的文化中心主义与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又影响到跨文化传播中移情的产生,而通过正视文化间差异的态度、情感先于认知的过程以及文化立场的转换,可以进一步调整和修正图式认知框架,进而有利于跨文化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