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络共在”.村民通过网络公共参与重建乡土舆论,重构乡约民规,重兴乡土精神,达成“舆论共识”.村民通过网络动员、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共同行动”.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新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和机制,经由传播实现了村民从“共”到“公”的转化,在讨论和行动中拓展了“公”的边界,再生产了乡土公共性.传播构成了网络公共交往,传播生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促成了网络公共行动,因此传播生成公共性.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影响社会结构的一个路径,是以电子书写的方式重构公共生活。本文通过对微信电子书写式言谈这一传播特性的分析,探究新的公共性在当下中国熟人交往中的萌生,以及互联网交谈文本的即时性再创作、转发与再传播的可能。微信借此不仅使得日常熟人交往因自我重构而表现出平等交往的一面,也因"陌生人"和公共话题的频繁引入,使得熟人圈关系具有了特定的公共性,并因之交往主体发生着重构。  相似文献   

3.
针对微信代购这一现象,从熟人的"情感账户"角度切入,运用文献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阐明"情感账户"在微信代购中的重要作用,"情感账户"维系的好坏与微信代购的运营优劣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重点从"情感账户"的收入、开支、存储三个维度探究微信代购在熟人的情感博弈中的运营策略,为微信代购更好的发展提供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今,微信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集交友、商务、娱乐、出行、餐饮于一体的“线上社会”.随着微信功能的愈发丰富和用户群体的持续增长,微信私密空间不断遭受侵蚀,其相对封闭的“圈群”空间慢慢被撕裂,逐渐具有公共空间的特征. 微信私密空间公共化的趋势 以微信朋友圈、群聊为代表的微信空间具有鲜明的私密性特征,它联结着熟人交际圈,排斥不明身份的闯入者,营造出一种安全、信赖、彼此熟知的圈内氛围.微信朋友圈只对非好友显示有限的信息,语音消息不能转发至第三者,互为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内互动场景等,这些技术设置从顶层保障了信息流通的私密性,实际上是在为用户构建一个“闭合”的社交活动与话语表达空间.在这一空间里,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观点,随心所欲地记录生活.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西北农村文化大院的田野调查,本文试图回答:以文化大院为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国家文化治理的框架下具有怎样的特定意义?本文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充分体现国家在发展乡村文化方面开始从文化管理转变为文化治理,即联动个体、社会、政府等多方主体,生成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机制.对于国家文化秩序,民间社会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获取与再生产的过程,表现出"在地性"与"灵活性",从而持续形塑新一轮的国家文化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6.
地处山区的少数民族村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少村民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交通的不便,也给留守在村里的村民彼此间的交往带来了障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则改变了这样的情况,微信群成为了村民社会交往的场所,将原本分散的村民"再社区化",在交往中强化了村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手机媒介成了少数民族村民传播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这值得我们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怎样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8.
移动视频融合了网络视频、手机电视与小型移动媒体的可移动性,从而重构了传统意义上视频媒介的收视空间。本文从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行为理论出发,梳理了移动视频使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的空间特质,并结合经验例证论述了移动视频建构的新型空间对人们收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传统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物理空间基础上,通过移动视频媒介的使用,人们主动地建构了三种新的空间:私人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中的私人空间以及深度私人空间。对应不同的空间,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新的收视行为,使社会空间呈现出更为流动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针对贫困地区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文化贫困陷阱",文章认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打破文化贫困陷阱的关键。文章使用大量调查数据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与非贫困农村居民相比,贫困农村居民不积极主动参加精神文化汲取和健康提升的活动,使得农村贫困居民难以摆脱贫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提供中,政府既是主要的组织者,又是主要的出资者;村庄文化基础设施缺乏管护资金;政府出资支持、村集体自行组织的文化活动对村民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文化娱乐类民间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的问题;互联网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文化娱乐选择。基于这些研究,提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媒体的多元化、应用平台的集成化、信息传播的移动化日益凸显,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成为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本文在分析政务微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政务微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微信新闻传播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作为手机移动通讯软件中的一匹"黑马",通过迅速迭代席卷了亚洲市场。微信同时也是一个媒体平台,其新闻主要通过公共平台雅送、朋友圈分享以及好友互通信息三种模式进行传播,笔者在文中着重对微信新闻的碎片化、准实名化和病毒式传播等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其新闻缺乏深度与思考、同质化和垃圾新闻泛滥等问题。只有不断完善对微信的监管制度、技术体系,提高传者和受众的素质,微信才能成为成为"大数据新闻"时代的先锋。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宗族是华南乡村社会结构的基础,具有相当全面的社会功能。以凤凰村宗族活动的复兴为例,从宗族组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祭祀祖先等过程入手,探讨宗族传承与村落认同建构间的关系。认为乡村宗族既是维系内部认同的机制,也是进行"他我区分"、协调族际关系的动力,并逐渐向地域认同转化。现阶段的宗族活动复兴是对村落现有秩序的确认,是宗族、村庄内部关系的体现,在日后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与新媒体环境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用户信息获取习惯与信息获取方式,推动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朝着移动终端交互化趋势转变,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为例,通过数据统计,从读者关注情况、微信菜单使用情况以及图文推送阅读情况等方面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平台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构建移动互联网交互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交互"微"化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郑雯  黄荣贵 《新闻大学》2015,(3):101-109
互联网用户存在趋同类聚和同质分类的过程,表现出独有的"在线社群"结构,揭示这一潜在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聚焦微博用户多元化的公共参与行为,对2014年上半年传播范围广泛的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进行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统计建模,从经验上拟合出"公共事务冷漠群体"、"严肃政治关注群体"、"公共安全关注群体"和"高参与度群体"四类在线社群,并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属性与微博用户公共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空间存在较大的群体异质性,但互联网空间的碎片化过程仍然具有一定规律,分化与聚集趋势并存。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6.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4G移动网络的兴起和3G移动互联网的全面铺开,我国新媒体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即不断向移动化方向发展。把握好我军形象塑造的微信、微博、微视等"微平台",是顺应传播领域新变革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杀手级应用,以中国腾讯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全球迅速崛起.其崛起的背景源于互联网正处于第三个高速发展热潮——即时网络阶段.微信体现出来的融“即时化、社交化”为一体的特征,正在呈现出引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率.但是同时,微信作为一项新技术引发的负效应开始显现.本文对微信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引发的负面问题进行综述,最后对适合微信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13,(15):47-48
记者: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再到智慧媒体,您怎么理解这样的发展趋势?朱建波: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融合互通,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帐号,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同时媒体大胆尝试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构建了适应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因此可以说媒体已经共同进入了一个全媒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中,微信平台的兴起与发展比较引人注目,而微信公众号又凭借微信平台的熟人社交优势,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到达率高、服务定位精准、用户交互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在此趋势下,成都市档案馆于2016年12月4日正式开通"成都档案"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