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廉洁是为人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造福社会必需之素养.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洁是从事任何职业的道德本质要求,廉洁是一个人形象的感人魅力,廉洁是一种健康清醒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3.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4.
先看第一册。在《两小儿辨日》中,“孰为汝多知乎”原注释为:“为,以为,认为。”笔者认为应注释为:“为,同‘谓’,说。”在《乐羊子妻》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原注释为。廉,廉隅,方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谁能知道“廉隅”是何义?又有谁能理解“廉”为何作。方正”讲?故笔者认为注释应通俗些,注为“廉,不贪,廉洁。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在《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原注释是“不过手熟罢了。”笔者认为句中“但”字的含义无着落,故当注释为:“只(不过)手熟罢了。”  相似文献   

5.
(一)《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句中的“不期修古”,课本注释为:“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法常可”,注释为:“效法可常行之道。常可,指旧制度。”此注首先令人生疑的是语意晦涩、逻辑欠通:“修古”一词,释之为“远古”,而“远古”何指?如单指上文的“上古之世”,则有乖原意;如兼指上文的“中古之世”与“近古之世”,则称名不当。再者,释“修”为“远”,而“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商君书·开塞》)中的“修今”一词则无法讲解。“常可”一词,释之为“可常行之道”也不确切,难道“可常行之道”还不值得效  相似文献   

6.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7.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文,一直被选为高校文科和中学语文教材。然而,对文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的“不毛”的释义,历来注家众说纷纭。或释“毛”为“草木”,“不毛”即“不长草木的荒凉地方”;或释“毛”为“苗”的借字,“不毛”即“不长庄稼(五谷)的地方”;或释“毛”为“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不毛”即“五谷不生、草莱未辟的荒凉地方”。这类训释,大同小异,不胜枚举,故不赘引。其实,这类解释都是误解,极大地影响了读者对该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及对历史事实的认识。故此,笔者不揣固陋,参之前贤之说,述以管见,以辨正之,并…  相似文献   

9.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10.
厂长(经理)的正确形象具体体现在哪里? 一曰“清” “清”,乃清白廉洁,不贪不占之意。古人谓清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清。”厂长(经理)的清,就是清政廉明,艰苦朴素,施政严明,大公无私。 “清”是一个厂长(经理)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不难设想,一个权欲熏心、物欲难填、奢侈无度的厂长(经理),即使才华横溢,能力过人,职工也不会  相似文献   

11.
一、释“分少”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句。郭锡良本注:“分少:指分东西的时候,让给大家,自己少分。”王力本注:“把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二家之释大家如此,但不准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分减”条下云:“分’当读去声”。蒋礼鸿释之为“把自己分内(着重号为笔者加)的东西供给别人。”据此,对于“分少”的正确注释当为“把自己分内的很少的东西让给别人(或与人共享)。”有这种行为的人,或为重义之朋友,或为  相似文献   

12.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之“块 ( )”字 ,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 ,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13.
王超 《快乐阅读》2023,(9):117-119
<正>廉洁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即不收不义之财,不与俗世同流合污,就是廉洁。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乡人”《用间篇》:“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乡人”,在《十一家注<孙子>》中,杜牧释为“敌乡国之人”,其余各家,亦均释为“乡人”或“敌国人”;解放后所出之各种注释本则一律释为“乡里的普通人”、“老百姓”或“民众”。这些解释都不确。这里的“乡人”不是“乡里的普通人”,而是春秋时期的地方官“乡大夫”的略称。《仪礼·乡饮酒礼》:“记乡朝服而谋宾介”,郑玄注:“乡、乡人,谓乡大夫也”,就是明证。乡大夫这种官,当时各国都有设置。齐国称为“乡良人”,  相似文献   

15.
一、《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按:课本注:“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释“是”为“之”,即助词“的”;释“过”为“错”,名词,非是。此句属疑问句宾语提前,“尔是过”不可解为“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此句“过”作动词,意即责备,归罪;  相似文献   

16.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一、《伐檀》中“胡取禾三百廛兮”课本解释为:“三百廛,许多捆。廛,同缠、束(量词)。”这是不确切的。《说文解字》:“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夫一廛田百亩。”《毛传》:“一夫之居日廛。”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廛”为“一户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课本释“卒葬之”为“终于埋葬在那里(指褒禅山)”。释“卒”为“终于”,不正确。“卒”是一个多义词,可作副词,释作“终于”,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古指士大夫及年老者寿终”,如:生卒年月。  相似文献   

19.
《诗·关睢》“寤寐思服”一句作何训释,前人意见不一,如: 毛亨:“服,思之也。” 郑玄:“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孔颖达:“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 朱熹:“服,犹怀也。” 朱骏声:《诗·关睢》‘寤寐思服’,传‘思之也’。愚按:‘伏而思之也’。” 郑玄不同意毛享的训释,本《尔雅·释诂》文训服为事。服训事,思服则是“思事”或“思职事”,郑却说成“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增字为训,辗转迂曲,龃龉不通。孔颖达本王肃之训(王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危”《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不畏危”之“危”,《十一家注<孙子>》中有两种解释,一种释为“疑”,一种释为“危难”、“危亡”。近出诸注俱从后说,将此句翻译为“不怕危险”。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危”字的解释问题,一个是“畏”字的有无问题。“危”,古洲“疑”。《吕氏春秋·明理》;“夫妻相冒,日以相危”,高诱注:“冒,嫉;危,疑;相嫉则相猜疑。”曹操、杜佑亦释此字为“疑”。杜佑曰:“危者,疑也”。“畏”字系衍文。它的出现,是因为后世注家释“危”为“危难”、“危亡”,又觉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