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尊重孩子是让孩子尊重别人的最好教育。一个人若从小品尝不到被尊重的感觉,长大了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也不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约翰·洛克许多父母都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发愁。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孩子不知应该将精力往何处用造成的,这是精力的一种浪费。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就无暇干坏事了,而且接触大自然能使孩子的心地高尚。自古以来和大自然感情融洽的人都不是坏人。———约翰·洛克漫画教育格言·洛克系列@李波  相似文献   

2.
闪光点     
沈婕 《学前教育》2004,(12):7-7
在引导孩子活动时对孩子说“请你教教我”让我对“尊重儿童”有了新的认识。尊重的根本是平等,我们应该把幼儿和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从同一个起点上和幼儿一起去学习和发现,不断地检讨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们和成人一样,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把学习的兴趣还给了孩子,是否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是否真正地尊重了孩子。  相似文献   

3.
正与城市环境相比,自然里所有的颜色、形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自然是带孩子去进行感官体验、感受细腻之美的重要场所。一木老师是亚洲首个感官体验场联合创始人,一直致力于感官体验教育的研究与传播,带领家庭进行感官体验。他提到自己小时候因为母亲很担心卫生的问题,导致他在童年时丧失了很多坐在地上玩土、光着脚走路等自然体验,所以自从孩子出生以后,一木老师就经常带孩子走进  相似文献   

4.
为人师者应该认真审视自己每一天的教育,问一问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给了孩子多少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我有没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我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久?自己是否已学会了静心倾听,学会了慎重评价,学会了用教育的智慧唤起孩子的自信,学会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5.
提到培养环保意识,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如何去关注江河湖泊的污染、城市浑浊的空气、土地的沙漠化、食物中毒以及如何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等等。然而,要在孩子心中根植环保意识,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其周围事物。只有引导他们去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去喜爱我们的大自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基于对孩子刚刚萌芽的自然观的一种良性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将有助于孩子及早建立一种和谐、美好、向上的自然观。热爱自然、热爱小动物原本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和老师应因势利导、及时耐心地培养孩子们的这种本性,用自己对大自然的热情去感染、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好奇心是认识事物、热爱自然的原动力。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原本是毫无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把东京称为“混凝土的密林”,意思是说钢筋水泥筑成的拥挤都市,有可能给人的发展带来灾难。那么,北京、上海乃至中国若干个城市,是否也成了“混凝土的密林”呢?当调查显示:30%的小学生和35%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63%的城市独生子女有厌学倾向,这些中国儿童教育的危机是否引起了我们应有的关注?也许可以说,造成上述危机的最大原因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而这种体制的灾难之一,便是无情地割断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联系。远离大自然的孩子是病态的,因为大自然是人类尤其是孩子的生命摇篮。如今,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7.
一、亲近大自然,为幼儿寻找绘画的素材自然环境是孩子接触的最真实的环境,它可以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大自然为孩子提供了无限的教育契机,所以,教师和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的自然生活,让他们充分体验、惑受、欣赏自然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育微博圈     
李玉柱 《教育》2014,(3):19-19
@孙云晓:既然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那么,该让他们体验什么呢?我想,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青少年非常需要体验和比较多元文化,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学会和谐相处。一个孩子如果有机会与异国他乡的孩子共同生活,就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水晶般透明的童心,它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呵护,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在孩子不经意间,用各种巧妙的、自然的、得体的方法,悄悄地感化他们、教育他们,让孩子们在教育者的呵护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周微冬 《教师》2011,(2):120-120
当今社会一直在提倡要尊重孩子,强调培养孩子的个性。为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充分愉悦的体验,我们是否就应该漠视或否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无任何约束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1.
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城市儿童普遍患有的一种"病",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他们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越来越多,而和自然的接触却越来越少.三毛的《塑料儿童》里曾提到,她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让他们领略自然之美,谁知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就要开始了! 动画片、ipad、iphone等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的发展,对知识灌输额过分强调,让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日趋严重.我们在亲眼目睹在应试教育主导下和受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儿童与自然的疏离甚或隔绝,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几近变成了"宅儿童",将来又很有可能变成与自然隔绝的"宅少年"、"宅青年",他们不关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小溪潺潺和松涛低吟,只关注电脑里的"奥特曼"和"喜羊羊"、手机里"愤怒的小鸟"和"会说话的汤姆猫",他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这种疏离导致他们感官退化、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甚至孤独、抑郁、愤怒等身心问题.一个从小就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会有关心地球和人类的责任感呢?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应该是众多理念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尊重的理念包括:给孩子多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多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多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尊重学生,不是说在口中虚无缥缈的教学理念,而应该是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去行动,去为他们用心打造成长的心灵田园,第二届启发·创新绿色生态科学研讨会上何塞·马科斯谈到:现在的人从乡村到城市居住远离了大自然,孩子和大自然接触太少,而我们的学校教学要鼓励孩子到户外去玩耍,不在室内留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4.
<正>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取之不尽的天然材料。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创作灵感的有用之材。《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的序言中,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主要发起人梁从诫呼吁:“让孩子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们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中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相似文献   

1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现如今的孩子见惯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他们有许多名贵的玩具、精致的图书,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不认识稻谷,分不清麦苗和小草,对于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更是知之甚少。如何把孩子从水泥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投身到泥土的芳香,种植园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基地。在种植园地中,有孩子们的发现、体验,也有孩子们的秘密、快乐,更多的则是孩子的收获与进步!如何高效地发挥种植园地的教育价值呢?  相似文献   

16.
当你感到烦恼和忧愁的时候,到这儿来,敞开胸怀,遥望大自然。你能从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里看到上帝无所不在,你就会得到安慰和力量…… 很喜欢《茜茜公主》里的这一段台词。久居城市的人们,一定很渴望回到自然中去,舒展拘束已久的身体。孩子更是自然中的精灵,他们纯真活泼的天性,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那么,带他去投入大自然吧!也许你工作很忙,也许你没有精力,但是想象一下吧……让你家的小精灵与花草树木一同呼吸,与小动物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课是打开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生命的一扇大门,通过开放式的生命体验活动——亲历种养、体验,调查研究,开阔视野,把学习变成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还原为鲜活的生命的流动,从而让学生从丰盈的生命体验中产生尊重、热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把孩子们解放出来,把美好的假期和童年还给孩子,使大自然的"百草园"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相似文献   

18.
不少年轻的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就要让孩子多写多算多练殊不知这样一来也就使孩子逐步疏远了大自然从而失去了一位可以启迪孩子心灵的好﹃老师﹄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自然是幼儿常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大自然是幼儿智慧的源泉这所﹃蓝天下的学校﹄是幼儿学习欣赏大自然的最好课堂它的千姿百态无穷的变化吸引着富有好奇心的孩子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就会打开他们向自然求索知识的心扉比如春天里你不妨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生机勃勃的景色问他们﹃现在和冬季有什么…  相似文献   

19.
超市是孩子经常去的地方,但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售货员的工作。怎样使孩子们了解并尊重售货员这一普通的职业,我决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了解、去发现、去体验。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地区孩子的知识面要比城里孩子狭窄得多。但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运用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农村学生也有农村学生的优势。比如,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情感体验等方面,并不比城市孩子弱。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比城市孩子深切。而农村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景观比城市丰富优越。农村地区由于地方小,人际关系简单,也没有城里人那么忙碌,人们的日常情感交流、沟通也很丰富。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特点,利用农村孩子认知方面优势和农村丰富的自然、文化等资源,开发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