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新峰 《新闻爱好者》2008,(11):127-128
《都市碎戏》是陕西电视台一档方言栏目剧,是陕西电视台倾力打造的陕西特色方言电视剧,时长30分钟,自2005年5月推出以来,以喜闻乐见的内容题材和方言剧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创造了陕西电视台后黄金时段的收视高峰,引发了当地的碎戏热潮,迅速成长为在陕西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栏目,培养了广泛的碎戏拥趸,成为落实“三贴近”最具成效的形式之一,同时为陕西电视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来看,《都市碎戏》3年来的市场份额、时段贡献、平均到达率和忠实度四项指标均位居同时段西安市场竞争频道第一位。  相似文献   

2.
提到方言栏目剧,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方言栏目剧.如重庆电视台著名的<雾都夜话>、陕西电视台广受欢迎的<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等等.这些栏目一般在各地方电视台的固定时段播出;时长大约三四十分钟;内容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为主、各集内容之间没有相关性,是一种特殊的电视栏目.比如,播出语言是当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演员以未经专业培训的群众演员为主,而不是职业演员;采取制播分离的方式,一般由当地私营广告公司拍摄制作,电视台购买和播放的电视短剧.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21):37-39
本文以《雾都夜话》为代表的曾经取得辉煌的方言栏目剧为代表,总结其依靠准确的受众定位、独特的本土化色彩、强调观众的互动参与性以及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而取得成功的经验,并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深入分析探讨方言栏目剧在受众定位、题材内容、创作资源以及栏目自身等方面的局限,由此提出了方言栏目剧未来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宜春广播电视台自2009年5月推出方言栏目剧《宜春故事》后,即引发本地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收视热潮,并延续至今。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方言栏目剧介乎于新闻与电视剧之间,演绎的是今天,反映的是现实,面对的是百姓,展现的是生活,具有其内在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5.
开播于2005年2月9日的方言栏目剧《经视故事会》是湖北经视的一档名牌栏目,也是湖北地区首个以方言对白为主的电视栏目剧。它走的是一条平民化的道路,既有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又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强调观众的参与性。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6.
龚小平 《新闻窗》2007,(4):27-28
随着电视节目竞争日趋白热化,顶着各种各样的非议,电视方言节目方兴未艾,在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东北的《东北一家亲》,湖南的《一家老小向前冲》,陕西的《都市碎戏》,重庆的《雾都夜话》,贵州的《天天摆故事》等等。方言节目从电视短剧、栏目剧发端,逐渐发展到方言译制外语片,[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自1994年开播以来,开国内方言栏目剧的先河,曾经创下收视率名列前茅的辉煌,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如雨后春笋般的方言栏目剧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方言栏目剧却逐渐陷入低谷。本文以《雾都夜话》为例,分析探讨方言栏目剧成功的原因、发展的困境以及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农电视栏目剧是以电视栏目为载体、以叙事为表现形式、以纪实性强为特点的电视短剧。它将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行提取之后编撰成故事,使观众在观赏时获得一种自我生活的关照和情感上的体验,力求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故事简短、内容平实、人文关怀、受众参与、本土表达、成本低廉等特点。《村里这点事》作为河北这个农业大省推出的一档对农电视栏目剧,在受众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对于对农电视栏目剧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静 《声屏世界》2017,(7):42-43
《百家碎戏》《都市碎戏》在陕西省内是家喻户晓的栏目剧,于2004年由陕西电视台创办,开播伊始便受到当地观众的追捧,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碎戏迷".时至今日,栏目剧在陕西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剧本良莠不齐、 观众的热情减少,进入发展的平地.本文主要从栏目剧剧本创作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弊端,找出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路建宁  刘洋 《声屏世界》2013,(3):108-110
重庆电视台时尚频道、生活频道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旗下两大优质的地面电视频道。时尚频道是以栏目剧为主打,以"方言"和"喜剧"为特色,集人生故事、都市情感于一体;以本地全部主流受众为目标;以重点吸引年轻及时尚受众为突破的第一故事频道,长期稳居重庆地区三甲频道之列,拥有屡创收视奇迹的两大品牌栏目《生活麻辣烫》《、冷暖人生》。生  相似文献   

11.
俞一群 《视听界》2007,(1):100-100
近年来,从省级卫视到地方电视台都纷纷推出栏目剧。与省级卫视不同,地方台在推出栏目剧时往往选择了方言演出,旨在贴近性上做文章。无锡电视台在2006年5月初也推出了一档方言栏目剧《大话阿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收视率保持在2.5左右。我们可以从这档地方台推出的方言栏目剧看看栏目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一档融合了东北二人转、喜剧小品、电视剧的全新娱乐栏目剧——《本山快乐营》进入观众视线。三年时间精心策划,集结国内顶尖电视精英组成制作团队,黑龙江电视台与本山传媒联合打造的这档以《乡村爱情》为故事背景的融戏剧、小品、二人转、观众互动为一体的娱乐栏目剧自播出之日起,收视率便一路上扬,短时间内雄踞龙江卫视收视榜首。  相似文献   

13.
正"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这是《普法栏目剧》的核心定位。2011年4月18日,CCTV-12打造了这档以普法为核心内容,同时展示公、检、法、司工作中突出成绩的栏目。以栏目剧的电视形态表现出来的法制栏目,在 "介绍""合声""尾声"的展现上都可以说是其一大优势。栏目剧在还原纪实场景的同时,将主持人的讲述以及栏目中的解说配合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栏目尾声将法制信息结合栏目中的故事传达给观众,表现了叙事结构在电视法制栏目中的合理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方言短剧也称“方言栏目剧”,陕西俗称“碎戏”,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方言栏目剧”的起源无法详考,但从目前全国各级电视台开办短剧栏目的定位和节目形态来看,选题具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类选题侧重于“新闻性”,即选取新近发生的、具有公共话题资源的新闻故事,进行艺术再现和演绎。相对于注重时效、注重事实、叙事简单概括的新闻节目而言,这类短剧既不失信息传播上的及时性,又更加注重情节、细节的展现和新闻背后“隐性信息”的解读和诠释,是“传播时代”新闻资源的拓展利用。第二类侧重于“法制”色彩,注重挖掘生活故事中的“法制元素”,通过演绎故事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第三类侧重于情感、生活,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百姓故事,记录市井百态,反映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和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5.
黄慧  赵红勋 《视听》2016,(1):43-45
在我国大力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中央电视台强力推出了一档受观众喜爱的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栏目剧》。该节目打破了以往法制节目单纯说教或还原现场等相对单一的叙事模式,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剧形式,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表现方法,融"故事奇观"与"法治精神"为一体,有效普及了法律知识,对于弘扬正气、震慑犯罪、构建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方言电视栏目是中国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本文以《新疆羊肉串》百姓栏目剧为例,对其策划背景、制作流程、节目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方言栏目剧的特征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电视栏目剧是一种"根据现实生活题材创造的,组织群众表演的,以栏目形式播出的故事剧。"首开先河的是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栏目,十年后,该栏目剧的制片人马及人正式提出了"电视栏目剧”这一概念。从栏目剧现状来看,湖北有《经视故事会》,陕西有《都市碎戏》、《狼人虎剧》,浙江有《本塘第一剧》,江苏有《百姓聊斋》,广东有《夜倾情》……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栏目剧已有200多个。  相似文献   

18.
电视栏目剧以其平民化与草根性似乎表现出巨大的电视魅力,但本文以为,电视栏目剧所谓的平民化已经发生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平民化的泛都市化;第二,虚构的平民互动性、参与性。而平民化异化的最终后果将导致观众的异化以及电视与观众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方言剧是以本土地域文化为创作背景,通过方言来言说生存在本土地域空间内市民生活的特殊剧种,观众可以通过对剧中地理人文景观和市民生活风貌的描绘来感受城市风貌及其精神内涵。本文选取重庆方言电视剧和方言栏目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重庆方言剧叙事与重庆城市形象建构间的种种策略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重庆方言剧通过以方言为主的叙事语言、平民化的叙事立场来建构重庆城市形象,真实地展现出重庆处于发展转型时期的城乡结合的城市风貌以及仗义豪迈的市民个性。  相似文献   

20.
高筱筱 《视听》2016,(7):99-100
近几年来,以时代生活为表现内容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其丰富、深刻的审美内涵,深受观众喜爱,抢占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本文以都市现实题材电视剧为视角,以《虎妈猫爸》为研究对象,从该剧的主题、人物设置、细节等多角度研究分析该电视剧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