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被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却不容乐观。为此,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确立未成年人优先原则,并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等,力求以此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确立优先原则 未成年人被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却不容乐观.为此,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确立未成年人优先原则,并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等,力求以此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陈粮宜 《新教师》2020,(3):10-11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未保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预防法(修订草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不断产生,如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网络成瘾等现象引发了社会多方的警觉与担忧。此外,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手段成人化等不良趋势也引人重视。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对未成年人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基于学校在未成年人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强化以学校为主体的未成年人保护。  相似文献   

4.
柯常达  陈淑琼 《新教师》2020,(3):12-12,22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下文简称《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这两部法律的修订是为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其背后凸显的是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毋庸置疑,未成年人保护需要法律明晰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更多的是起到兜底作用。因此,除却法律的政策设计和制度要求外,未成年人保护实际上也亟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社会责任感。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形成合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日前,《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草案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确立未成年人优先原则,并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等,力求以此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此次修改法律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法律执法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家长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校园安全问题;流浪、乞讨、失去监护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的救助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等等。此外,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十多年,各地各部门积累了不…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充满危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面对来自环境和自身人生发展的危机.其中,尊重生命,既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对青少年生命权利的维护.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出不再倡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因此,对未成年人的见义勇为应不应该鼓励和肯定、怎样才能弘扬社会正气和正义等问题,都涉及对《草案》规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中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和生命发展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事件2021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并规定了政府、学校、其他有关社会公共机构等不同主体在促进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马希良 《新教师》2020,(3):9-10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方面升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其法律条文也从七十二条增加到一百三十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从原来的共八章五十七条,删减为共七章五十二条。此次修法力度不可谓不大,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的重要教育主体之一,应当认真把握新法精神,落实法律法规,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助力有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的新屏障。  相似文献   

9.
《成长》2006,(10):91-92
2006年8月7日,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网络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团省委提交的草案相比,“一审”过后的草秦新增了不少内容,包括禁止广播电台、电视台在7时至23时播放恐怖、残酷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节目而香港地区的一些影视节目,常打有“家长指引”的字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务必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育人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模糊,意志薄弱,以我为中心,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挫折,法制观念不强,行为失范,这些虽不是主流,但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认识和工作上的差距。从社会环境的变化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西方化中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尚未全面形成;从思想认识的角度看,一是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二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尚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家庭教育来看,还存在许多弊端,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入,缺乏对孩子做人、做事、理想信念的培养;从工作的现状看,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需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未来工程,也是基础性工程。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环境的营造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把学校、家庭、社会和同辈群体德育环境有机整合起来,才能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社会人口中正经历着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未成年人来说,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探究诱发其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对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青云 《湖北教育》2005,(12):11-1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净化人灵魂的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需要人们用热情和爱心去呵护。尽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对未成年人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误区,我们需要不断反恩德育工作,积极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教育方面的客观因素,又有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内外结合、双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环境着手,最大限度地消除外在的不良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季明 《教育文汇》2005,(2):13-15
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规定:“教师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此次是《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的二审,极有可能在下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三审后交付表决。  相似文献   

17.
上海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肖像以及信件和电子邮件等相关的隐私,即将得到法律条款的明文保护。颇受瞩目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修改二稿)》审议顺利通过,该草案将进入表决程序。据了解,草案在第二十七条中明确阐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 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或者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单位、照片和图像。专家指出,这意味着,今后遇到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上海的未成年人可以直接援引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有关人士此前还曾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1992年1月1日开始实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来,取得显著成绩,为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法律规定责任主体较为概括,没有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以及承担的法律后果,而且法律规定原则性较强,实际操作的依据不足。2006年8月22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对新形势下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法律规定从56条增加到了75条,其中新增25条,删除6条,修改32条。《草案》明确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确立未成年人优先原则,并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未成年人保护法》曾被形象地称为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小宪法,这次修订非常及时,而且意义重大,事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涉及中国未来发展。中小学教育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适应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实际需要。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规定,依法执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促进未成年人成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法律一经制定、修订、生效,具有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小学在学习和遵守《草案》法律规定时,可联系修订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情况,对照新的法律规范条文,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强法制意识。同时,可联系身边青少车学生鲜活的教育事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法制观念高度,提高执法的自觉性。本选题在学习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维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联系青少年教育实际进行探讨与研究,目的是与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学好《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起研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中小学生维权工作。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本茁壮成长,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蔓延和上升趋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本在列举了犯罪的特点后,分析了犯罪的成因,提出了预防的对策,对未成年人成长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关乎国家人才培养成效和民族未来。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目前,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理念、方式,以及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互脱节。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从优化教育理念和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五老”教育队伍的优势、大力开展军警校共建等方式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在社会环境方面,唤起全社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责任感,争取多方支持,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渠道。三方合力的形成,将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