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当今党报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的质量引起受众的关注。一些新闻事件在报道过程中,报道人员缺乏对新闻事件的讲述技巧,使得事件的主要内容无法有效传达给受众,受众在新闻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上也增加难度,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和承接性都需要加以研究和分析,从而将事件内容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基于故事的新闻视频事件主体分析方法是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新闻事件报道方法,本文针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彭琨 《新闻前哨》2005,(9):43-43
新闻内容的创新是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的需要。单一化的主题、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道面目可憎。新闻工作者只有报道受众欲知未知的新事物、新问题、新人物、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才能引起受众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的集中,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他们保持稳定的注意力。一条新鲜动人的新闻,一则新颖别致的标题,一个醒目精巧的版面,一帧亲切感人的图片,都能给受众留下“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对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抓住  相似文献   

4.
“炒新闻”,又叫新闻“炒作”,是大众传媒在某一段时间一哄而上对某一事件进行渲染式报道,或者是某一传媒在较长时间内时并不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件作过于密集的、超常规的报道。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违背新闻职业操守,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漠视、愚弄、侵害广大受众正当合法权益的一种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5.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全面、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产生、过程、结果、解释其意义 ,展望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层的报道方式。新闻链接是近年来新闻编辑学上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大新闻”、“大时事”、“把新闻做透”、“把新闻资源吃干炸尽”等新闻理念的产物 ,同时 ,也是深度报道理念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进入21世纪 ,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使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提高了 ,他们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新闻 ,有什么信息 ,而且要求传播媒介在报道一些重要新闻事件或问题时 ,回答“这意味着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 ,从而使受众活跃思想、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7.
模块式新闻是交融了新闻采写手段与编辑手段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它往往以某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契机,整体由事件叙述、背景材料、相关信息、分析评论等若干独立单元组成。如一则关于中国MBO(管理层收购)情况的报道,《中国工业报》用《中国MBO殊途同归》的标题,分别冠以“事件”、“背景”、“观点”、“链接”的题头统领相应内容组成。有人把模块式新闻称做“新闻树”,认为这一形式中的主要新闻可以看作是一棵树的主干,而延伸出来的树枝则是那些与主干相关联的信息;也有人将其称为“套餐”式新闻,形似一份主新闻再加上若干副新…  相似文献   

8.
胡丹  唐天啸 《新闻知识》2005,(11):70-71
网络“新闻专题”,指的是网络编辑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主题价值大小判断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将其组合、编排成为一个整体,使之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网络新闻专题通常是针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所做的一种报道。如此处理方法,网络媒介往往能方便受众参阅多方面的新闻及意见性信息,  相似文献   

9.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10.
价值范畴是对事物满足某种需要的功能的概括。价值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它具有相对性。社会行为的显著特点是目的性和选择性。所谓选择实持上是价值的发现、选择与发扬。所以,任何社会行为都有相应的价值标准。所谓新闻批评价值,就是体现在被批评的新闻事件、事实中的一种满足受众和社会正义或正当需求的功能。这种功能越强,新闻批评价值越大,批评报道就越能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说,新闻批评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批评报道的成功与否。探讨新闻批评价值,对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保证新闻批评的有效性,提高批评报道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英溪 《新闻窗》2006,(6):36-37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报刊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报纸靠读者求生存已经成为现实与必然。面对此现状,《天下文摘》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被誉为晚报的“四大元老”之一,多年来,一直是其吸引受众、抢占读者市场的拳头产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社会新闻已由原先晚报的专宠,一跃成为大、小各色报纸争夺的“香饽饽”。首先是都市报崛起,这种在报纸风格、报道内容、读者对象、发行区域上与省级晚报非常类似的新型报纸一面世,即把以社会新闻为主,作为主打报纸风格的基本定位。许多社会新闻上了头版,有的甚至被制作成头条新闻。其次是一向强调“主功能”的大报——党报也开始纷纷扩版、改版,大添社会风情。不少省、市级党报创办了社会新闻专版。社会新闻是涉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离开了新闻信息,现代社会就失去其完整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都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同时也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为新闻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然而,重大新闻却不同,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受众,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而恰恰是这些重大新闻往往能按照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连锁性的系列报道,产生一波又一波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新闻高潮。这种新闻现象笔者称之为“新闻波” 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最贴近城市市民生活的晚报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除整体风格和“好看”的内容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印象”和“第一眼”感受,也就是晚报的版面视觉效果,而这个视觉效果的关键就是新闻图片的运用。读者透过版面上有视觉惊喜和视觉冲击的“新闻图片”,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以及这张报纸的特色与个性。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强调的是报道深度,用哲学语言来讲就是透过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现象,揭示事物本质与联系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报道。深度报道不仅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而且能使受众活跃思想,开拓视野。那么,怎样才能把深度报道写得丰满、充实、有深度,让读者觉得有看头,看后解渴呢?这就要求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深入采访,把新闻资源吃干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力量有“能力,作用,效力”的意思,那么“新闻的力量”则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记录或报道,对受众的情绪、认知、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但就像新闻有好有坏一样,新闻的力量也有正面和负面的区别,正确发挥和运用新闻的正面力量,传媒才能很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大众。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短平快形式来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受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裁,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种优势,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报业大市场的竞争,作为党报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从而更加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发挥好自己的指导性。党报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实践证明,让社会新闻成为党报宣传的一个亮点,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是党报…  相似文献   

19.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碰到的两个品种。有人注重事件性新闻的采写而贬低、反对非事件性新闻,认为它不是“纯新闻”,要把它“开除出新闻报道”之列。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社会生活十分复杂,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受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们既要向读者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也经常需要报道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当风起青萍之末的时候,当一个重大事件正在蕴酿过程之中、一切还是扑朔迷离的时候,当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当社会出现了一些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时候,也正是非事件性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大显身手的时候。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通常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20.
朱俊良 《视听界》2007,(4):103-104
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与阐释,不能仅仅以消息或信息的形式短平快地反映,而应适应新时期受众对社会事件思考与评价的需求,注重深度报道,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媒体“解疑释惑”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