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作图观察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在进行应用题思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示意图,让学生能“看出门道”,从而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提高思维水平。例如: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8小时到达,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10小时到达。两车同时由两地相向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距112千米。甲乙两地  相似文献   

2.
[题目]客车从甲地行到乙地,每小时行全程的1/5,货车从乙地行到甲地,每小时行30千米。如果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3.
有些行程问题条件比较隐蔽,我们可以合理转化条件,巧解应用题。例客车从甲地、货车从乙地同时相对开出,6小时后客车距乙地还有全程的18,货车距甲地还有135千米。已知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多行15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分析与解:这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条件比较隐蔽,数量关系复杂。如果我们用一般的思路去解,比较困难。若我们在不影响原题的前提下,合理转化条件,就能使原来的问题转难为易。本题我们只要把货车的出发点“从乙地出发”转换为“从甲地出发”,再把这个条件与原题联系起来思考,原题就可以这样说:“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甲…  相似文献   

4.
相遇应用题属于典型应用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仍然是速度X时间一路程。但是有些稍复杂的相遇应用题,因为运动对象的运动时间不一,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如果指导学生处理好“先”与“后”、“静”与“动”的关系,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一、处理好“先”、“后”关系相遇应用题是两个人#两个物体参与运动,如果出发时间有先有后,造成运动时间不一,容易导致学生解题错误。例l.甲、乙两地间有一条公路,客车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升往乙地;1.5小时后,货车以每小时对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再过3小时,两车还相距15千米。…  相似文献   

5.
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用一般方法求解,有时可能思路曲折、计算繁琐。若打破常规,变换一下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便可以获得比较简捷的解法。例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4小时,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5小时。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离两地中点10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一般解法:按常规思路从“工程问题”的角度考虑,把两地全程看作单位“1”,先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1÷(14+15)=229;再求出客车每小时比货车多行的路程:10×2÷229=9(千米);然后根据两车每小时的路程差与分率差的对应关系求出全程:9÷(14-15)=180(千米…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毕业复习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客车与货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8小时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客车又行6小时到达乙地,这时货车离甲地还有16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在交流汇报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解题  相似文献   

7.
某地区去年小学升初中考试,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客车、货车各一辆,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在距乙地95公里处两车相遇。相遇后两车又继续前进,客车至乙地、货车至甲地后都立即返回,两车又在距甲地25公里处相遇,求甲乙两地的距离?”拟题者给出的解法是:95×3-25=260(公里)。  相似文献   

8.
有些应用题,如果采用比例的方法进行解答,可以使解题思路变得清晰,解题过程变得简单.例1.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如果每小时行6千米,那么比预定时间早到30分钟;如果每小时行5千米,那么比预定时间早到6分钟.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预定时间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对于某些较复杂的应用题,可根据其已知条件之间的倍比关系,寻找巧妙的解题方法。[题目]快、慢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6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快车又用了4小时到达乙地。求慢车要多少小时才能从乙地到达甲地?[一般解法]设相遇时,慢车行的路程为S千米。根据题意,可知行S千米慢车需要6小时,快车需要4小时,所以慢车每小时行S/6千米,快车每小时行S/4千米。那么,由快车从甲地到乙地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数学应用题综合练习课。在课接近尾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客车与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开出,6小时后在途中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按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前进,又经过4小时后,客车到达乙地,而货车离甲地还有20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一道集相遇问题、工  相似文献   

11.
有些应用题有多余条件,解答时,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舍去其中的多余条件。例如:甲乙两地相距575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5小时后相遇。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2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行程应用题,选择不同的“多余条件”舍去,可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解法一:把“甲乙两地相距575千米”这一条件看作为“多余的总路程”,将其舍去,其解法是:60-25÷5=55(千米)。解法二:将“客车比货车多行25千米”这一条件视作为“多余的路程差”,将它舍去,则该题的解法为:575÷5-60=55(千米)。解法三:如…  相似文献   

12.
魏宏志 《湖南教育》2002,(20):51-51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编选一些有着某种联系的题目组成题组,在题组中创造一种意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在解答题组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变式型。精心设计一些形异实同的变式综合题进行分析,揭示它们的解题规律,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做10小时完成,徒弟单独做15小时完成,师傅每小时比徒弟每小时多做30个。这批零件一共多少个?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15小时,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货车比客车多行25千米。甲乙两地相…  相似文献   

13.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重要的是寻求等量关系,本文说明通过列表寻求等量关系. 1.行程问题 例1明明骑白行车从甲地以12千米/小时的速度向乙地行驶,40分钟后,亮亮骑电动车从甲地以18千米/小时的速度追明明,结果在明明离乙地还有6千米的地方追上了明明.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解应用题,困难往往不在于运算,而在于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本文给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点技巧。 1.间接设数 例1 甲、乙两地间距离为48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前往乙地,小华在小明出发1小时后,骑自行车从乙地前往甲地,当他们两人在路上相遇后,小明的速度每小时增加4千米,  相似文献   

15.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根据具体情况找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解应用题时,同一道题可用不同方法来解。例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6小时行驶了360千米。按这样的速度,10小时可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方法I 比例问题题中说“按这样的速度”,即速度不变,那么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解: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则x/10=360/66x=10×360x=600  相似文献   

16.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其中一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2小时行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6小时,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86÷2×6=258(千米);  相似文献   

17.
[题目一]一艘船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行15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10千米。求这艘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一般解法]把甲乙两地的路程看作单位“1”,则可知总路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听了一堂数学应用题综合练习课,执教者是一位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他那生动的讲解,精心设计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深受在场听课所有教师的好评。在课接近尾声时,这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客车与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6小时后在途中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按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前进,又经过4小时,客车到达乙地,而货车离甲地还有20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一道集相遇问题、工程问题、分数问题及比的知识为一体的难度稍大的综合题,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能…  相似文献   

19.
一、曹冲称象——等量代换【故事】想知道大象的体重,但无法直接去称它,怎么办呢?聪明的曹冲想出一个办法,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体重.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发:某些数学问题若直接考虑有困难,可以把原有的条件或问题用等价的量去代换,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例题】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驶12小时,货车从乙地到甲地要行驶15小时,现在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途中客车因故障停车修理了一段时间,然后继续行驶并最终与货车相遇,但比两车正常行驶相遇时间推迟了2小时.客车因故障停车修理用了多长时间?【指引】乍看题目,同学们确实会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20.
例 小明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15分钟,小英与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10分钟相遇。相遇后,两人各自继续前行,当小明到达乙地后,小英还需几分钟才能到达甲地?学生审题后感到:这是一道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应用题,利用题中条件,按照相遇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分析解答,有一定困难。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与哪类应用题相类似,并组织学生讨论,可以怎样分析解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想到用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分析解答:把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看作单位“1”,小明单独行完全程需要15分钟,小明与小英共同行完全程需要10分钟,那么小英单独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