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广泛性和长期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心理素质的形成很关键的取决于儿童时期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情绪表现、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2.
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要有健壮的体格,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但不少家庭对孩子体格健康非常关心,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往往重视不够,甚至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违背儿童心理发育的规律,导致孩子心理异常,成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3.
用自编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问卷,对贵州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较明显的家庭因素有:监护人家庭氛围、家长期望、监护人教养方式等。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监护人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父母要经常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监护人要优化家庭环境;父母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发现不少孩子的心理问题跟家长有关系,孩子们的疾病是他们家庭不健康的一个身心方面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孩子的好坏以及态度是否一致,父母关系的好坏及家庭结构是否稳定是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表明,在父母关系不好、分居或离异的家庭中,儿童心理卫生存在问题的达21%以上。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她)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对有问题的父母。父母在家中经常争吵,孩子在学校中容易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在父母关系不好以及单亲家庭中,儿童受到的心理创伤严重,容易出现焦虑、烦躁、压抑的情绪…  相似文献   

5.
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在儿童各方面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心理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揭示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从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说明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家庭中父母自身的特征及与孩子的人际互动等等对孩子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其次,揭示家庭因素中诸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最后,阐释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起着中介与调节作用.这充分说明应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6.
新起点项目(New Beginnings Program,NBP)是美国心理学家Wolchik等人为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编制的一套家长干预技术。NBP面向离异母亲,包括为期十周的团体培训及两次个别辅导。NBP课程的内容包括提高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质量,增强母亲管教孩子的有效性,增进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与联系,减少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离婚人数持续上升,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详细介绍了NBP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内容、形式等,收集了NBP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据,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将NBP引入中国家庭。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心理健康发生影响的第一因素就是家庭。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能够在童年生活中找到线索。以下三种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家庭环境要尽量改善。  相似文献   

8.
郅焱 《华章》2010,(35)
探讨家庭因素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质及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态度等众多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发展.结论:必须改善家庭结构,提高父母文化素质,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并且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武,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齐齐 《家教指南》2004,(11):45-47
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发现不少孩的心理问题跟家庭有关系,孩子们的病是他们的家庭不健康的一个身心面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孩子方法的好坏以及态度是否一致,母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如何,父母关系好坏,以及家庭结构是否稳定,是儿心理卫生问题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调研究表明,在父母关系不好,分居和异的家庭中,儿童心理卫生存在问题达21%以上。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她)的背往往存在一对有问题的父母。父母在中经常争吵,孩子在学校中容易表现一种暴力倾向。在父母关系不好以及亲家庭中,儿童受到的心理创伤严,容易出现焦虑、烦躁、压抑…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孩子诞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生态环境。每个人一生中,多数的时间会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场所。对孩子而言,一出生接触到的就是父母,父母充当了孩子的照顾者和玩伴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教导儿童在各种情境下合适的行为,向儿童灌输社会礼节、行为规范及自我控制,保护儿童,呵护儿童,帮助他们健康全面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和经常生活的环境,是儿童成长的安乐窝,父母是儿童最先交往和最多的成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健康体魄的抚育者,又是孩子智力的开发者,还应是孩子优秀品质的熏陶者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者.现就家庭教育和谐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吴妙华 《考试周刊》2009,(14):234-234
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家是孩子了解自己和学会做人的地方。生长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是不幸的,但只要家长能注意教育方法.及时地和孩子进行交流.离异家庭儿童就能感受到幸福,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2005,(7A):96-96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同心理有问题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与同心理健康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相比,会产生更多的行为或情绪方面的问题。然而,根据《儿童与青少年医学档案》中的研究资料,研究人员发现:在只有母亲心理不健康的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如果父亲心理健康,母亲心理有问题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阳光和雨露,只有得到充分的爱,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教师的影响而在心理上烙上深深的痕迹,因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师良好的心态、丰富的情感,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学生,建立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有兴趣学习、友好交往、自主发展,达到期望值。教师如果时常对学生进行激励为主的口头和书面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孩子积极向上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儿童在模仿和学习父母行为的时候,可能已经接受了父母的心理状况,包括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丑恶观,不知不觉中都被孩子吸收。甚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爱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发更多人的关注。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占31%,在父母务工后,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为突出,性别也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自卑、交往、情绪问题。政府支持不到位、教育缺失、家庭缺失给儿童的价值观念、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家庭、学校、政府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策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一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包括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对一个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触及社会的第一道关口,因而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以及一个家庭的完整程度,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更是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农村离婚率的升高,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产生暴力倾向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后的纠正问题来做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儿童发展研究表明,父母分居或离异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在单亲家庭刚刚出现的几个月,对孩子非常不利。它不仅破坏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对学校教育有着消极的影响。家庭的纠葛与破裂,使得双亲很难保持一个好的心绪。负有监护责任的单亲家长也难得有好的心境像过去那样照料孩子的衣食住行,关心孩子的学习。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和家庭生活的挫折,单亲家长有时会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代  相似文献   

18.
父母冲突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中外学者提出各种理论模型来解释父母冲突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影响较大的四种理论分别是:社会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知-背景理论和情感安全假设。综合国内外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研究,本文将父母冲突对儿童的行为、健康、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儿童的应对方式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于丽萍 《山东教育》2008,(10):52-53
儿童心理异常的表现多种多样,与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子女的数量及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单亲家庭等有关,更与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有关。笔者日前在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日上,了解了一些较为典型的病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时下,一些家长已经意识到某砦心理疾病的存在,能够去医院就诊,为孩子的早日康复争取了时间,但仍有许多家长的潜意识是否认孩子心理疾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希望之星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名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爱唠叨呢?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从孩子出生到进入小学、中学,乃至长大成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父母常常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习生活进行关照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