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好一名党报通讯员并非易事,必须具有“四快”素质。 ——腿快。就是通讯员要发挥自己身处基层的优势,多跑动,多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去采访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反映时代特征、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鲜活新闻。只有腿动得快起来,多起来,生活的积累才会越来越丰厚,可供筛选对比的新闻素材才会越来越多,才能目光敏锐,用自己独到的思维与方式去  相似文献   

2.
稿子是跑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共同体会。所谓跑,实际上就是新闻采访过程,采访之后才是新闻写作过程,这两个环节的完善结合就能获得一篇成功的稿子。我当通讯员 10余年,写稿不下 2000件,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只要多跑路,就能多出稿,因为:   通过跑,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大潮流中,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可报道的新闻到处都有,我们要多跑,才能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去年 10月,西安市霸桥区民政局领导将流落西安乞讨孤老张正清老人乘坐飞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记者,大都有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俗称跑线。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在谈到跑线的体会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有的是刚跑线时,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很难接上头;有的隔一些时间不去线上的单位跑,就断了线,通讯员有好的线索不通知记者;有的则是常常被同行“抢线”,也经常因此与同事发生一些小磨擦,甚至需要主任或老总出面协调。 凡此种种,我以为首先是记者自己跑线没有到位,或者换句话说.没有经历跑线的“三种”境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记者跑线跑得好,是要经历“守得住、放得开、收得拢”这三种境界的。 …  相似文献   

4.
新闻要“新”,贵在一个“快”字。快,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社会作用。采写新闻要想做到“快”,需要有强烈的新闻意识。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只有具备强烈的射门意识,在瞬息万变的球场上把握住每一个战机,才有可能得分。一个优秀的通讯员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题材,离不开敏锐的新闻感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我当通讯员以来,比较注意提高自己的新闻意识,收到了一定效果。如我国女排在世界杯大赛中,发扬拚搏精神,连克劲旅,捷报频传,一只小  相似文献   

5.
记得一位老通讯员说过这样一句话:搞新闻报道要嗅觉灵敏耳听八方,不放过写稿的每一个机会。这是经验之谈。作为一个通讯员确实要善于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才能得到好的题材,否则,即使有好的新闻题材也会从你身  相似文献   

6.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7.
新闻素材的获得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而对所获得的素材选用何种体裁去写,则是达到好的新闻效果的关键。因此,通讯员应多掌握几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做到运用自如。我在初当县委通讯干事时,尽管整天马不停蹄地跑采访,夜里伏案整理写稿,然而,往往总是感到笔难达意,对采访中获得的不少素材感到手中的笔不听使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一般人可以不在意,作为记者,却要处处留心,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找到新闻,在办公室里坐着空想是不行的,必须多跑,多深入。这一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只有勤跑、勤动腿,才能熟悉和了解生活,得到生活的感受,才能得到生活的素材和积累。但与文字记者有所不同的是,除表达  相似文献   

9.
文琳 《新闻界》2002,(1):62
企业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确实存在着一些劣势。然而,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个相对性。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三多”———多一点全局意识,多一点“上挖”的技巧和“下跑”的勤功夫,多一点平时积累,土生土长的基层通讯员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基层“地利”、与广大一线职工贴得较近的“人和”等条件,抓到更多更好的新闻。要多一点全局意识。在基层的通讯员,要想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研究与把握上级部门对整个经济工作的大局要求,要跳出自己小厂的小圈圈,学会从整个企业、全国的大…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我在采写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领导和群众为我提供了一个好的新闻线索,我去顺蔓摸瓜找例子时,却大失所’望,很难找出典型的事例写进稿子,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才好?8356部队李希瑾李希瑾同志:你说的“新闻线索”,实际指新闻作品的主题、角度而言,而“例子”,则是指新闻事实而言。只有主题新鲜,事实过硬,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现在的问题是,你只有好线索,而没有好例子。怎么办呢?下面几种方法供参考。一、放弃已掌握的线索。据我所知,有的通讯员采写稿件时往往主题先行,将报道的观点、角度、层次定好后,再去…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作的朋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毛病:稿件内容很杂,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甚至让人看不出主题是什么。造成这类毛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对会冲淡主题的素材“割爱”。 众所周知,通讯员对自己经过辛勤劳动采访到的素材,特别厚爱。然而,自己喜爱的东西,不见得都是有用的。相当多自己觉得是新鲜的素材,不一定就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必然会冲淡主题。与吃东西一样,好东西不能吃过量,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不适当地往稿件里“塞”,同样要造成“伤食”,致使主题淹没在大量罗列的素材之中。对于这些不利于表现主题的新闻素材,通讯员就要敢于“割爱”。 笔者觉得,一是在确定主题时,要认真组织好素材,舍去可能造成多主题多事件的材料;二是在修改稿件时,要果断删除可能冲淡主题的无关紧要的枝蔓。敢于“割爱”,才能使主题更突出,更鲜明。通讯员朋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2.
“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不论是对党的新闻事业,还是对新闻队伍,都产生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新闻由此会出现有悖真实、客观、公正原则,久而久之,将会极大地损害新闻事业的信誉。再者,“有偿新闻”的出现,对新闻队伍侵蚀更大。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引诱下,许多人愿意当记者,不愿当编辑;不少记者、编辑忙于跑新闻发布会,不关心本职工作,不钻研业务;有的编辑、记者热衷于往富裕的地区和单位跑,不愿到贫困地区或“清水衙门”的单位去;在接待通讯员上,能给自己“好处”的就热情,就给发稿,反之就冷淡,就不给发稿;甚至造成个别记者、编辑唯利是图,胃口越来越大,公开向被采访单位索要钱财,甚至参与非法活动,走向犯罪的道路。其三,对通讯员产生着极大的侵蚀,助长了通讯员中靠拉关系、找门路刊稿的不良风气。其四、还造成记者、编辑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常的猜疑  相似文献   

13.
版面要活,要人耐看,就要有好的点子。为此,报社领导和编辑们动了不少脑筋,开办了一批与群众、与实际贴得较紧,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栏目。 3月初,北京日报二版拟开“快腿跑新闻”的现场新闻栏目。领导上看我能跑路,肯吃苦,且年轻,就将任务交给了我,栏目的名称也就定为“徐快腿跑新闻”。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幸运地得到了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当记者,谁不愿意有个显身手的舞台呀!紧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精炼、隽永、深刻呢?笔者认为,除稿件内容要绝对真实可靠外,还要在快、短、活、深上下功夫。“快”是指报道迅速。新闻是易碎品,很讲究时效性。今天发生的新闻,不及时报道,到了明天有可能是旧闻,没有价值。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那么,如何才能把新闻写得快些、再快些呢?通讯员除有废寝忘食、敬业爱岗的精神外,把自己的爱好当作事业的追求,把平时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就要赶快写,及时发。2001年11月1日,铁道部决定撤销临汾分局,并入太原分局,我及时撰写了这条改革新闻,第二天就被《山西日报》…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是愚人的事业,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必须以毕生的精力、不懈的追求,去辛勤耕耘,潜心钻研,才能如愿。当然,仅靠勤奋是不够的,还需一定的悟性。倘若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新闻采写能力的程度,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地超越自己,那无疑是一个优秀通讯员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认识一位搞了30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老同志,他似乎只会写“来信”一种体裁,悠悠半生来写过一篇象样的作品。和他谈及此事,他告诉我这都是由于不思创新造成的。我们通讯员要学会写各种体裁的文章,才能搞好新闻报道,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也不至于把许多好素材浪费掉。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可以写消息,有些可以写通讯,如果我们不掌握多种表现手法,就难以适应报刊刊登的需要。同时,树立质量观念,是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作为我们通讯员自己要有自我拼搏意识、顽强奋进意识,不要老觉得自己以前发表?多少作品,而产生自满情绪和  相似文献   

16.
平时到部队采访,经常听到一些报道人员反映,发生在身边的事太平凡,不知道应该采访什么,找不到新闻写。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腿太懒、动脑少、手不勤。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就必须多学、多思、多跑、多写。下面几段文字,就是我在宣传报道工作中的几点感受。  一、勤去基层边关,多到艰苦单位,哪里有新闻就在哪里出现  工作中,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不跑找不到好新闻线索,不苦写不出好新闻稿件。近年来,为搞好本职工作,我上雪山、走高原、钻山沟,深入部队进行调查采访。哪里有新闻我就在哪里出现,不管有多大困难,…  相似文献   

17.
一、捕捉阶段:寻找新闻素材 1.做有心人。要做一个“有心人”记,须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良好习惯。新闻多是一时一地的事件,寻找新闻素材却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绝不能平时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而到接受采访任务后才临时抱佛脚。潜在的新闻素材散布于众多的企业、单位和人物之中,记不仅要在工作中接触它们,还必须在工作之余扩大视野。一则信息、一份件、一次聊天、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众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时时处处用心去听、去观察、去接触,抓住一切线索和机会,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避免新闻采访浅尝辄止,写出的新闻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8.
赵毅 《新闻窗》2007,(6):120-121
新闻人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阶层,包括新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通讯员、媒体传媒人、自由撰稿人等,在通讯员队伍中,谁能又好又快地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作品,被赞扬其新闻敏感性强,在专业记者中谁的新闻敏感性最强,谁是新闻采写的“快枪手”,谁就将成为新闻媒体的骨干力量。何谓新闻敏感性,如何培育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搞好新闻摄影,当好摄影通讯员是要长期付出努力的。为此,简述一点体会,仅供摄影通讯员参考。   一、培养发现新闻的敏感性,力争多出新闻照片。   发现新闻的能力,就是大家常说的新闻敏感。如果少了发现新闻的敏感性,那就很难拍出新闻照片,更无法拍出好新闻照片。   发现新闻的敏感性,不是头脑里生来就有的,它是靠摄影通讯员每日每时培养而积累形成的。摄影通讯员应养成一种良好的作风,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都要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善于在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并从生活中选择新闻。做到不仅能在突发的重大的新闻事件中…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记者、通讯员常常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又要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因宣传效果不理想,还得重来。对这类新闻,我们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