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在考察时间介词“用”的产生时间及其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时间介词“用”的产生过程及其演变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考察时间介词“待”的产生时间及其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时间介词“待”的产生过程及其演变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4.
胡彩敏 《现代语文》2007,(10):38-40
语法学界对介词"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当多,并且成果丰硕.鉴于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在汉语语法中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介词"从"相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  相似文献   

5.
林道新 《考试周刊》2008,(2):158-159
"据"类介词在实际语言的交际中,虽不是一个很常用的格式,但在书面语言(说明文、文学作品、法律文书和商贸文件)中却是常用的格式.因此准确地将汉语中的"据"类结构翻译成英文,正确理解"据"结构中表主观、客观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据"类介词结构语法意义及其英文常见的翻译做了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调查了古汉语的多部重要文献典籍中的介词"自"和"从",在描写与统计的基础上发现表示时间、处所起点的介词"自"和"从"在发展上是不平衡的,特别是时间介词"自"同处所介词"自"的对比,证明了"从"代替"自"是从处所的起点始,萌芽于上古晚期.  相似文献   

8.
"拿"在湖南汝城话中既可以作动词也能作介词,作介词时既能表处置,又能表被动,还能表施与.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拿"的意义和用法;(2)"拿"的歧义及其消解;(3)"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左传>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处所的介词短语作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于"绝大多数都出现,少部分可以隐省.确定动作行为真实发生的, "于"就出现,动作行为没有真实发生的, "于"就不出现.这是因为这种用法中的"于"虽然已经虚化为介词,但还保留了"到"和"到达"的意思.通过研究,为郭锡良先生"介词‘于'起源与动词虚化"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11.
"X以来"和"X以降"是现代汉语中的近义格式,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拟从语义特征、介词搭配、"X"的时间性质、以及"X"构成成分等四个方面来考察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在襄樊方言中,“给”字有如下用法:“给1”:动词,表示“给予”、“致使”、“容许”等义;“给2”:介词,引出施事表示被动,也可用“叫、让”;“给3”:介词,引出受事,表示处置,也可用“叫(教)”;“给4”:介词,引出对象;“给5”:助词。襄樊方言的“给”在历史上是有其来源的。通过比较襄樊方言和周边方言的标记词分布特点,可以大致确定襄樊方言的分区类型。  相似文献   

13.
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4.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after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空间语义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after延伸出三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after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广大英语从业者进一步认识与理解该词.  相似文献   

16.
“为”类介词指的是“为”、“为了”和“为着”这三个介词。“为”类介词共具有五种语用功能:话题标记功能,篇章衔接功能,管界功能,排比、对举功能以及强调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武宁(上汤)话中有一个用法十分活跃的“拿”字,它有两读:上声[na42]和阴去[na45],两读都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本文结合“拿”的动词、介词的用法,通过和普通话的比较,着重从句法结构上分析武宁话的“拿”字句。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郭锡良、李铃璞主编<古代汉语>,洪成玉主编<古代汉语>,徐季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对"先趋而后息""人趋己趋"中的"趋"的解释不妥之处,本文从上下文的照应、古文献的其它用例、词义引中的线索等几个方面证明"趋"应释为"以恭敬的姿势快步走".  相似文献   

20.
以认知语言学为依托,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和意向图式分析方法对英语介词"out"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out"以"空间"概念为原型,以隐喻为手段,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意义范围,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