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使动、意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包含词类活用现象。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时带了宾语,可勉强算作活用———活用为及物动词。但若用名词、形…  相似文献   

2.
赵月华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54-57,66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谈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相似文献   

3.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现象?过去一般论著都归之于词类活用,认为“使动用法和以动用法都是词类的活用。”有些学者虽然发现它们与词类的一般活用有所不同,因而提醒人们注意,但仍旧归在词类活用中。近年来,随着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不是单纯的词法问题,而是述宾间的一种特殊语义关系,属句法问题。这种看法已经接近于这些用法的实质,惜其语焉而不详,笔者在此不揣简陋,试阐述理由及其实质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与同仁。 首先,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包含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如“汗牛充栋”、“不远千里”两成语中的“汗”、“远”,就是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分别带了宾语“牛”和“千里”,说明它们首先活用为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考纲涉及和高考必考内容,对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并容易判断。而对为动用法比较生疏,但历届高考时有出现,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和Ⅲ中的文言文翻译题就涉及了为动用法。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是语法部分要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更为重要。我们姑且把词类活用分为普通活用与特殊活用两类。名词和形容词在作活用时,一般就是作为动词来用,这是非常普通的用法。特殊的用法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不一样的。名词和形容词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不仅具有了动词的语法作用而且还具有动词的使动、意动的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在古代汉语学习中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6.
【考点说明】这一知识点主要是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关于这一个知识点 ,高考试卷中主要从两个角度命题 ,一是直接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如 1993年的全国高考卷就考查了“走”的使动用法 ,1994年的上海高考试卷就考查了学生对名词作状语的了解与掌握。另一个角度是将词类的活用现象和句子翻译结合起来考 ,如 1996年全国高考卷 ,就将“械”字的活用结合在句子翻译中进行考查。对此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复习时 ,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名词的活用现象 ,并能解释其词义。名词活用一般要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①名词…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为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文言文备考中必须把握又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七种。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本的语法功能,临时充当其他词语及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作为一种重要语法在文言文中应用比较常见,有名词动用和形容词动用几种用法,然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则不能作状语。因此要想灵活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就要辨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者的区别,本文首先区分了词类活用及词的兼类,然后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在如今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开封方言中有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可以说是开封方言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继承。开封方言中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为动词等。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类活用的语言标志是:被活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  相似文献   

11.
何谓词类活用?它主要有几种情况?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问题。词类活用现象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的用如动词与用作状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13.
陈波 《新高考》2008,(12):19-20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则是常见的活用现象,如何快速有效地判定它们十分重要。下面介绍如何快速判定的方法。一、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后接名词或代词,如果它  相似文献   

14.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则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首先明确提出了“词类活用”说,此说一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直被看作古汉语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也一直将词类活用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庸置疑,“词类活用”说确实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而且这一理论,几十年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修正补充,正渐趋完善.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按“词类活用”说尚不能完满解决,特别是作为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常会遇到许多困惑.本文就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关于词类活用的分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分为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共五类.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共四类.有些语法书,还有形容词、数词用如动  相似文献   

15.
冠词是一种虚词,它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帮助名词或起名词作用的其他词类说明其意义。高考对于冠词基本用法的考查每年都有,而对定冠词的考查则是重中之重。一、高考对不定冠词的考查。不定冠词常用于泛指,其用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冠词是一种虚词,没有意义,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帮助名词或起名词作用的其他词类说明其意义。高考对冠词基本用法的考查年年都有,尤其是对定冠词的考查。一、对不定冠词的考查不定冠词常用于泛指,高考主要考查不定冠词的下列用法。  相似文献   

17.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18.
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继承了这一用法,并日益扩大它的使用领域。现在,笔者就以这一问题,作个简要叙述。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多样,而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20.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