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琪伟 《寻根》2012,(2):117-122
天水是华夏赵姓族人的郡望之地,“天水堂”蜚声海内外。但天水赵氏肇始地望在何处始终未见学者深研细究。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结合考古实物佐证,我觉得天水赵氏肇始地望应该在甘肃西汉水流域。  相似文献   

2.
赵琪伟 《寻根》2010,(5):127-129
<正>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一名后学,我多年亲聆先生教诲,受益匪浅。今值先生诞辰百年之际,特撰此小文以表示我对先生的缅怀之情。先生是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创始人,以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我于19...  相似文献   

4.
张求会 《中国文化》2014,(2):243-246
我和李开军兄交往之前,已经和他的导师郭延礼先生有过数次亲承謦欬的机缘。郭先生与我的导师管林先生,同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界的前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两位先生都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我十分敬重的师长。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向下超越——《反抗绝望》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晖 《中国文化》2008,(1):144-150
整整二十年前,我以此书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我至今记得由唐弢先生、杨占升先生、严家炎先生、樊骏先生、刘再复先生、何西来先生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向我提问时的情形。答辩之后,钱理群先生代表“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向我约稿,他们那时正准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学术丛书。钱先生年长我二十岁,从1983年经王得后先生介绍相识之后,他一直支持我在鲁迅研究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马曜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二年了。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点文字怀念马曜先生,只恐于自己才疏学浅,迟迟不敢下笔。最近,偶然的机会,有幸认识了马荣邦先生。马先生是马曜先生的堂侄,虽已退休多年,却老当益壮,一直忙于马氏家族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他告诉我,准备出版《纪念马曜教授逝世十二周年文集》,要我写篇文章。马先生之嘱,我欣然应允了。其实,在中学时代,我就听说马曜先生的大名了。我高中老友玉山  相似文献   

7.
正1987年到西北大学跟随先生念书,一转眼30年就过去了,我也跨过了知天命的门槛。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感到在我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先生的指点。如果没有遇到先生,我都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刚到西北大学,我才22岁。20多岁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我当时对"人生到底有哪些活法"、"支撑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伍振 《寻根》2011,(1):108-111
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第一个重镇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进入天水地界,一路上,几十米相隔,就会有醒目的标牌挂在高空中——“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全球华人,打造祭祖圣地”。我国神话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伏羲、女娲的故乡就是天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相继接到几位大学同班同学的诗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充分表现了自由体的自由,有些诗深得我心。那时便想到一个人,一个当时在班上十分活跃、多才多艺,且在同学心目中具几分侠骨豪情,亦颇带才子气的人。不料也不久。这个同学的诗集寄到,这就是湖北师院黄群建教授的《慰闲集》。他写的是旧体诗。我一口气读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相信缘分。我与台湾著名学者金荣华先生,中间隔着浅浅的海峡。他在那头,我在这头。上帝安排我们成了同道。论年岁,我徒长他三岁,自然是兄长;论学问,他比我优秀得多,不能相提并论,故我一直称他为先生。我与金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亦师亦友。人的一生中,有些记忆是无法磨灭的。我与金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时隔30年,至今还清晰地铭记在心。那是1986年夏,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应中  相似文献   

11.
郭齊勇 《中国文化》2023,(1):310-313
<正>2023年元月12日,馮先生辭世,享年八十有一。之前獲悉馮先生病情轉好,我與朋友們暗自慶幸他已闖過這一關,還想再聚一次。聽到馮先生離去的噩耗,我很悲痛。次日到珞珈山上我校傳統文化硏究中心設置的靈堂吊唁先生,我的心情難以言表……馮先生對我而言,亦師亦友。可以說,他是我的良師益友,也是一位好兄長。我們相知、相交、共事幾十年,相互間有着深度的默契,可謂“半生人間半生緣”。  相似文献   

12.
许抗生 《中国文化》2014,(2):197-198
9月9日晚上9点,恩师汤一介先生与我们永别了,我再也见不到汤老师,不能再聆听汤老师的教诲了,我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当天我是在去湖北黄梅县参加汤用彤先生纪念馆开馆庆典的火车上,听杨浩告诉我汤老师病重消息的。我本来是想参加汤老纪念馆庆典之後回北京,即去医院看望汤老师,真没有想到汤老师没有等我回北京即已仙逝。  相似文献   

13.
石云涛 《寻根》2010,(1):136-141
<正>天下石室第一墓我在商丘讲学期间,在商丘师院文学院院长王增文教授陪同下,参观了梁王汉墓。西汉梁国王墓群散布在豫东永城市芒砀山诸山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保安山主峰上的梁孝王刘武及夫人李王妃墓,山的东南角被叫做立山头的地方是梁共王刘买墓。导游带我们首先看的是有"天下石室第一墓"之称的李王妃墓。  相似文献   

14.
记得是1991年的初冬时节,我的同事葛晓音教授从南京开会归来,提及程千帆先生对我的研究相当欣赏。最初的反应是,先生因追念我的业师王瑶先生而“爱屋及乌”。若干年后,读张伯伟君《(程千帆友朋诗札辑存)题记》,其中有“如北京大学的葛晓音、陈平原,复旦大学的陈尚君等,都是受到千帆先生重视的青年学”,方才明白葛教授的转达明确无误。  相似文献   

15.
刘安与董仲舒──略论他们政治上的分歧王德裕我在《(淮南子)哲学思想述评》(载《重庆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一文中曾经指出,刘安与董仲舒在哲学思想上存在重大分歧。董仲舒构筑了一个神学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而刘安所建立的则是一个具有朴素唯物的自然主...  相似文献   

16.
郑翔 《中国文化》2008,(2):129-130
我知道国学是源于一件很意外也很特殊的与国学界的因缘。就是2003年,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夫妇骨灰安葬的事是由我完成的,这本来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工作而已。陈寅恪先生生于1890年,1969年去世,可是先生去世后30多年一直没有安葬。  相似文献   

17.
正看得出来,坐在我对面的沃尔森先生很健谈,这让我松了一口气。我并不是新手,相反,我入行已经10多年了,但有时遇到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确实很让人头疼,这意味着你无法得到新鲜的东西,除了一些陈词滥调。这样的稿子没有人会喜欢看。沃尔森先生不仅健谈,还很风趣幽默,我在采访本上记录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您认为您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坚持。"沃尔森先生摊开双手,重复道,"是的,我认为是坚持。"  相似文献   

18.
整整二十年前,我以此書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我至今記得由唐弢先生、楊占升先生、嚴家炎先生、樊駿先生、劉再復先生、何西來先生等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向我提問時的情形.  相似文献   

19.
俞平老于去年十月逝世,噩耗传来,不胜痛悼,于时,我在天水,不能往弔。令年一月中,周颖南大兄自新加坡来,揣来平老与他通信的复印稿,沉鼓鼓的两大包,他告诉我说,平老与他的通信已结集,很快出版,要我赶写一叙。看样子已经事属紧迫,无可推委,只得惶恐应命。  相似文献   

20.
美的使者     
日本著名摄影艺术家饭琢武教先生以其拍摄的中国十几个省市的自然人文景观,结集出版了《摄影的力量》。先生走过的省市我都走过,先生拍摄的景观我都熟悉。然而,捧读先饭琢武教先生的摄影作品,我仍然被摄影蕴涵的巨大力量强烈地震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