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阐述了采区巷道联合布置特点、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评价、采区巷道布置方式选择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国洪 《科技风》2012,(24):144
采区巷道布置要简单,生产环节要少.应力求用最少的巷道开掘和维护费用来形成完整的采区生产系统并保证足够的生产能力.采区区段平巷布置应根据区段平巷的坡度与方向及掘进方式进行布置.  相似文献   

3.
针对“盆地”状采区进行采区设计,布置四务下山至采区底部,工作面布置围绕这四条下山,为了保证工作面正常通风、运输,工作面不再是简单的呈直线布置,而是沿着“盆地”呈半圆状布置。  相似文献   

4.
尹学彬 《科技风》2011,(12):136
采区设计是对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生产系统与开采设计进行设计与计算,一般包括设计说明书及相关设计图纸,是采区施工开掘的依据。本文主要阐述了采区设计的依据、程序、内容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因为煤层倾角大,下山开采缺点严重,技术经济效果不佳,所以开采大倾角煤层时一般只采用上山采区的准备方式。一般由水平运输大巷开掘采区运输石门,由回风大巷开掘采区回风石门,两采区石门通过采区上山连通。我国开采大倾角煤层的矿井,采区巷道大多采用单层布置,即每个开采煤层单独布置一套上山眼。上山眼布置在煤层中,并沿煤层真倾斜方向掘进。  相似文献   

6.
刘呈勇 《科技风》2011,(14):39+61
本文介绍了采区设计和生产中,利用改造风桥优化采区巷道布置,分析了改造风桥的应用条件,结合实际应用效果讨论了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对晓南矿北二采区运输系统根据采面布置情况及倾角变化以及服务年限,对胶带输送机、绞车运输系统进行布置设计,并对能力进行核算。  相似文献   

8.
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储量较少;采落的煤和垮落的矸石可沿底板下滑,这对工作面的煤炭运输有利;不仅顶板下沉破坏,底板也可能产生滑动;回采工作面行人、运料、落煤、支护、采空区处玛筹各项工序操作都比较困难,增加了采煤机械化的难度;采区主要巷道一般采用一组上山眼布置;采煤工程图一般采用立面投影图、倾斜剖面图及水平切面图。主要阐述了急倾斜煤层开采主要特点、采区巷道布置特点、采区巷道布置、围岩移动破坏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安全 《科技风》2012,(11):120
通过跨越多个阶段的联合布置的实践,将较零散的储量块段合并为一个采区,并采用伪倾斜优化联合布置、俯斜开采,提高了梅河煤矿残煤资源采区的回采率、大大降低了万吨煤掘进率,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回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梅河矿区及类似条件的残煤开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采区设计应为矿井合理集中生产和持续稳产、高效创造条件;简化巷道系统,减少巷道掘进和维护量;要采用新技术,机械化和自动化;使煤炭损失少,安全条件好,生产矿井提出的对设计采区的生产能力、采煤工艺、采准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等要求,要适应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采区方案设计和单项施工设计和采区设计的说明书、图样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了煤矿地面降压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位置的选择与设备布置、移动变电站等矿井各级变电所的设备布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急倾斜煤层采区下煤系统复杂、施工困难等问题,详细分析了当前采区下煤系统布置方式,提出了优化方案并进行了效果评价对比,得出了采用下煤眼及煤仓上口的运煤平巷后续连续运输系统解决了目前下煤系统复杂和前期准备周长等问题,为缓解矿井采掘接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急倾斜煤层类似条件矿井采区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采区设计中,上、下山全部布置在同一煤层中时,在布置工作面时常会出现进风与回风系统冲突问题。利用“地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急倾斜煤层倾角大,给采区巷道布置、设备的运行、行人和回采工艺带来很大困难。采煤技术人员必须深入研究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以及急倾斜煤层采区巷道布置、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急倾斜采煤工作面由于倾角大,管理难度比较大,不仅要管理好顶板,还必须加强和注意底板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荣二矿南二扩大区采区地质资料研究分析基础上,结合该矿井生产情况及工作面布置原则,对南二扩大区开采技术进行设计研究,得出采用俯斜、仰斜结合的倾斜长壁开采方法,并对工作面巷道布置、工作面设备、采煤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煤矿生产中,为了保证生产的集中化及采区内合理数目的工作面同时生产的连续进行,保证经济实效,这就必须合理布置好工作面,合理布置巷道,做到少掘多采,这就要求在长壁回采中根据地质条件运用好前进回采与后退式回采,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回采工作面的顶板性质、压力变化特征,从而做好工作面顶板管理及留巷技术。下面是双矿集团集贤矿4116采区生产实际及顶板观测资料,运用井下回采工作面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理论的一般规律,对相邻工作面对遇采的顶板压力规律及顶板管理进行的探究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根据羊场湾煤矿二号井的瓦斯涌出量,地质条件,采区布置等,设计针对二号井通风系统的布置方式提出三个比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刘兆君 《科技风》2012,(23):138+140
为了解决残煤开采阶段后万吨掘进率越来越大、采区接续紧张造的问题,通过对残采块段分析设计及回采、联合布置残采块段等技术措施,解决了难题,并且延长了矿井的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19.
采矿井田开拓的可行性包括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井田开拓初步方案和矿井主要机械设备状况。矿井建设初步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说明、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及设备、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提升等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和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东海煤矿六采区34上煤层和34煤层的具体情况,分析深矿井极近煤层采空区下部煤层工作面巷道的布置方法,利用矿山压力理论计算极近煤层之间巷道布置,并制定巷道顶板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