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办图书角     
开学后,四个同学花120元为班级购买图书,办起了图书角。班主任肖老师问他们各花了多少钱,第一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一半。”第二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3。”第三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4。”第四个同学说:“我用去的钱数已经记不清了,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  相似文献   

2.
教学《彩虹的秘密》 (人教版 )一课时,同学们根据两个实验,知道了彩虹是下雨时 (或雨后 ),空中悬浮着很多小雨滴,它们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彩所形成的。而光又是白昼的特征,所以彩虹通常在白天出现。下课前,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提出问题:“夜间是否也会看到彩虹 ?”   “一石溅起千层浪。”同学们听后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夜间不会看到彩虹。”有的同学说:“夜间也会看到彩虹。”有的同学反驳:“难道夜间你已看到了彩虹吗 ?”有的同学答道:“我听爷爷说的。”   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我…  相似文献   

3.
“组织、调控、驾驭”阐释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激励、唤醒、鼓舞”则描绘了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的最高境界。构建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我多年来语文教学的追求,为此,我作了以下探索:以教学《西门豹》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所讲的三件事,将教学定位在“西门豹了解民情、破除迷信”两件事上。学生惊喜地发现,他们已被分为两大组———“了解民情”组、“破除迷信”组。两组同学都要在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向对方组同学提问,或帮助对方组同学补充、完善答案。如“了解民情”组的同学,不仅要深入理解西门豹了解民情一事,…  相似文献   

4.
张渊 《内蒙古教育》2002,(10):37-37
一、重视“学会做人”学习新知时,注意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成为思想者、发现者,并为他们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我问学生:“对于课中的人物表现,你们有什么感想?”大多数同学都对邱少云赞不绝口,有的说他意志坚强,有的说他有集体观念,有的说他有极强的纪律性,有的说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这些说法各具见地,我很满意,觉得这堂课有很大的收获。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他接着说:“‘我’和邱少云是战友,我眼睁睁地看着…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07,(2):45-47
吴正宪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怎样表示?”“2个。”“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怎样表示?”“1个。”吴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怎样表示?”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左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肯定道:“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半个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画图、有的同学写汉字,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刚上完操,就要上体育课了,不一会老师宣布:“我们要练交谊舞了!”“啊?”全体同学大喊着:“不练不练,打死我们也不练!”老师火了叫道:“必须练!”有的同学低下了头,有的同学说:“我宁死也不屈,看你怎么办。”老师下来说:“谁要不练,就让那个人和他的舞伴儿上来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跳一遍!”同学们沉默了。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自觉不自觉地问自己:“这事我能行吗?”如有的同学跑百米达不了标,就说:“我不适合短跑。”有的同学字写得潦草,就说自己是个不适合写字的人。如果学习没搞好,考试失败了,又说自己是个头脑笨的人。这样的心理暗示是很危险  相似文献   

8.
尹天慧 《今日教育》2005,(12):42-42
在艺术表现中,从提供“标准答案”变为共同“寻求新知”,同一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对同一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如聆听《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时,孩子们有的用手打节奏,有的随音乐欢跳,还有的用笔敲击文具盒。当音乐结束,大家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方式表现“幸福”时,拍手的同学说:“我是根据题目表现的,”欢跳的同学说:“因为我感到幸福就欢跳起来。”击文具盒的同学说:“我把文具盒想象成锣,就章起笔击起来。”我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悟出:因为旋律中有连续的附点音符,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期末考试时,我监考初二(8)班的数学。考试时间是9:00-11:00。大概到了10:20的时候,黄伟突然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交卷子吗?”话音刚落,还没有等我回应,寂静的教室里便出现了些许躁动,有的说“班主任早就说过‘不允许提前交卷子'了”,有的干脆说“不许”,更有不少同学不由自主地开始有说有笑地唧唧喳喳议论起来了。马上,其他同学与黄伟一起望着我,似乎在等我给个说法。我随即明确而果断地说出三个字:“不可以!”听了我的回答,黄伟一下子像霜打的“菜,蔫吧下去了,埋头趴在桌上。别的同学也随之一阵嬉笑。  相似文献   

10.
构建开放式教学理念是我多年来语文教学的追求 ,为此 ,我作了以下探索 :以教学《西门豹》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所讲的三件事 ,将教学定位在“西门豹了解民情、破除迷信”这两件事上。学生分为“了解民情”组、“破除迷信”组。两组同学都要在细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向对方组同学提问 ,或帮助对方组同学补充、完善答案。如“了解民情”组的同学不仅要深入理解西门豹了解民情一事 ,便于检验对方组同学答题的对错及质量的高低 ,进而补充完善 ,还要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一事 ,才能向对方组同学提出问题。也就是说 ,双方同学既要各…  相似文献   

11.
上完《扁鹊见蔡桓公》后,我说:“象桓侯那样掩饰自己的缺点,是要吃大亏的。”突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并说:“老师,桓侯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缺点,相反,我认为他很大量。”什么?我吃了一惊,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桓侯作为一个国君,总得有自己的尊严。他能当着众人的面承认自己有病吗?扁鹊三番五次责难他,他仅仅表现出不悦,并没有处死他,这不叫大量吗?”我楞了一下,虽然他的想法有点牵强,但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肯定。于是,我让同学们继续发表意见。有的说桓侯是个爱面子的人;有的说他心胸狭窄……谈到扁鹊时,一位同学的发言…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在初一下册学到be from和come from。它们都表示“从……来,是……人”。如Jim is from England.The twins come from the USA.若问对方是哪儿人,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from?”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come from?”前者是对的;后者是错的,应说成:Where do you come from?  相似文献   

13.
教学生立志     
今天的学生似乎受不了批评,师长一批评,有的就丧失前进的勇气,就磨损了自尊;学习、生活上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有的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作为从事育人工作的我,真为这些学生担心:漫长的人生路,有多少坎坷需他们去迈过。他们又将怎样度过呢?同时,我更在思索: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永远满怀信心地前进?为此,笔者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在一次四年级的班会课上,我问学生,你们学习是为什么?除部分同学说是为了父母,大部分同学都沉默无语。当我再问:“你长大想干什么?”除一部分同学说“没想过”。大部分同学的答…  相似文献   

14.
信任     
上完本学期第一节课,我刚布置好课堂作业,同学们就问:“老师,我们组谁当组长?作业该交给谁?”有的同学说:“语文组长是选的,数学组长是不是也投票选?”我说:“这个学期,数学组长由老师来指定,好吗?”同学们表面上说可以,实际心里在滴咕:不通过公平竞争的选举,咋让人服气?  相似文献   

15.
火柴船之谜     
火柴船会自动前行,这是个谜。今天的课间,老师突然对我们说,她能让静止的火柴在水上搞一个划船比赛。有的同学说:“老师真是异想天开。”有的同学说:“老师,这不可能吧?”有的同学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16.
真真假假     
一天,我在书上看见这样一道题:李志明、张斌、王大为三个同学毕业后选择了不同的职业。三人中,有一人当了记。一次,有人问起了他们的职业,李志明说:“我是记,”张斌说:“我不是记。”王大为说:“李志明说假话。”如果他们中间只有一个人说真话,那么,究竟谁是记呢?  相似文献   

17.
情境一: 生:我想老师要问的问题是“西门豹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西门豹这个人物的特点来总结。  相似文献   

18.
冯珊珊哭得好伤心,几个同学过来劝她,有的说:“珊珊,别哭了,我也漏写过作业。”也有的说:“女孩子就爱哭,咱们班谁没忘过写家庭作业呀!”  相似文献   

19.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必须消灭“忌语”荣献上小学的儿子常常讲一些老师挖苦、讽刺学生的“趣事”。比如;有的同学笑得声大了一点,老师就说:“你被猪毛噎住啦!”,有的同学坐得不规矩,老师就说:“你得了软骨病啦!”有的同学一时高兴,手舞足蹈一下,老师就说:“你在抽风呀!”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