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赋诗言志是周代贵族交往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它经常发生在宴飨之礼中,是宴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宴飨之礼中,赋诗言志在典礼“正歌备”到仪式结束这一过程内的“合语”之礼中进行,或在旅酬时,或在仪式的最后。赋诗之礼有着严格的仪节和威仪要求。  相似文献   

2.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得到统治阶级的广泛推崇,并普遍实行于各个阶层,面对不同阶层宴飨礼的称呼亦有区别,平民阶层在历代古籍中称为"乡饮酒礼",贵族阶级的宴飨为了与"乡饮酒礼"相区分便以"飨礼"相称。本文主要以"飨礼"与"乡饮酒礼"为主体,针对其具体实施的礼仪环节,笔者从谋宾、戒宾、迎宾之礼,献宾之礼,奏乐之礼三方面探述其"飨礼"与"乡饮酒礼"二者之间的异曲。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的民俗多种多样。燕飨民俗是周代社会状况的一个特殊反映。作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民俗,燕飨民俗很好地体现了周礼及周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周代社会从西周“礼”的初立到春秋时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在《诗经》的宴饮诗特别是宴饮活动中声、乐、舞等的选择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周人祭祖礼离不开宴饮活动,故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的宴饮诗,有一类是关于祭祀的,即祭祀宴饮诗,它生动再现了周人祭祖礼的仪节。本文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的祭祖礼仪节,这些仪节对《仪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特牲馈食礼》作了很好的说明和补充,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韩芬  黄鹏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13-115
宴饮之风,始于先秦,至春秋时代,于宴饮之际赋诗的风气下产生席赋诗,对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六朝时期,宴饮之风大盛,产生了大量的赠答诗作.通过对六朝文人为诗而宴的宴饮之风和文人席间赠答唱和的分析,找寻六朝宴饮之风与六朝时期赠答诗兴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鹿鸣》考     
《鹿鸣》是周王朝许多仪式的乐歌。《毛诗序》认为它是宴请群臣嘉宾的诗歌。孔颖达认为群臣就是嘉宾 ,故这首诗歌是为宴请群臣而作。后世学者多从之。笔者认为此诗本是聘礼中燕飨聘问使者的乐歌 ,后来才应用到其他燕飨礼仪中。  相似文献   

7.
西周时期,人们在庆贺国家大事、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十分盛行“飨”之礼仪。然而飨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只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对此,后世学者辑逸补亡“飨”礼之作的不乏其人:元代吴澄撰有《仪礼逸经传》二卷,但只在聘觏礼中兼及“飨”礼;清代诸锦著有《补飨礼》一卷,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礼类: 是篇以《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礼,然其见于《周官》、《春秋传》、《礼记》者,犹可得而考。元代吴澄曾作考注,尝有补  相似文献   

8.
《鱼丽》和《南有嘉鱼》二诗,后人大多认为是写"宴飨宾客之诗"或"贵族宴飨宾客之诗"。此二说均有破绽。通过探讨"君子"的身份,并从挖掘"鱼"、"樛木"、"甘瓠藤蔓"和"鵻"等意象的深层含义入手,可以看出此二诗均为写"贵族男子婚宴之诗"。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公、卿、大夫会、盟、享、燕或其它一些场合,每赋诗以见意——或昵燕好,或颂功德,或陈忧患,或告企求,或以讽喻,或以应对……。所见之意不同,所赋之诗亦异。要在依见意所需选诗以赋。所选赋之诗,除个别篇章外,俱载今传《诗经》之中。这种赋诗事例,于古籍中,以《左传》所记载者为最多。 《左传》所记赋诗例,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左传引据诗书易三经表》列二十八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记载了很多相关的古老仪式,如祭祖的、祈谷的、宴饮的、占卜的、婚丧嫁娶的,等等.其中燕飨仪式是很重要的一类,《小雅·鹿鸣》是燕飨诗的代表作,论述了周代燕飨仪式,并衍射出周代仪礼,同时也浅析了文学起源于仪式.  相似文献   

11.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是一种教学内容,是成年礼仪式上展演的一个节目。尧舜时代成年礼中有言志活动,它影响到西周以后冠礼仪式上的言志文学活动,冠礼言志以述祖德、祝寿考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左传》一书所反映春秋时期礼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吉礼。吉礼为祭祀典礼,包括一年四季的例祭郊、雩、蒸、尝及禳解自然灾异的祭。2.凶礼。凶礼为丧葬制度,有会葬、助丧、殉葬等。3.军礼。军礼为军旅征战之事,有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祭祀与占卜,战后的赏罚情况等。4.宾礼。宾礼是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的外交礼仪和制度。5.嘉礼。嘉礼乃婚嫁之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及媵婚等。另外,文中还简单介绍了春秋时期其它一些相关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官制、城廓规模、告朔等。文章最后简单论述了周礼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礼制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中西方礼仪的起源及社会功能这两个角度介绍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共通性,并且从谦应尺度、社会等级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这四个方面探究了中西双方在礼文化上的差异,同时提出了探究礼文化的通性与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社会礼仪具有与国家礼仪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些社会礼仪行为与国家政治发生了紧密的关系,其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特点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规范社会行为的范畴;某些礼仪具有貌似士礼实乃天子之礼的特点;国家礼法在某些方面开始对社会礼仪进行约束和规范。三国时期礼仪的实践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礼节和仪式都要通过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和落实;二是不仅通过一系列实践行为实现,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上的特色是影响中国和西欧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西周 ,有着高度权威性与神圣性的礼在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 ;而在西欧中世纪 ,基督教虽曾向人们展示过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前景 ,但更多的是作为王权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妨碍了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李觏的礼论是对荀子的礼论的扬弃,二者在“礼”的起源、作用、行为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有大量的怨刺诗,是缘于周初吸取殷商暴政亡国的教训,确立以礼治国的策略,广开言路以考政之得失。在这类诗中,刺谗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独具一格,迄今尚未见有专题系统地加以论述者。刺谗诗大多为西周末年衰世贵族所作,其主要内容是为谗佞小人画像,揭示出这类人形象猥琐,狡诈阴险,毫无廉耻,为一己之私利,以花言巧语惑乱视听,离间骨肉之情,朋友之谊,挑拨君臣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陷国家于危难之中。刺谗诗作者可能多数为身受谗言之害者,因此言辞激烈犀利辛辣,似不合诗教"温柔敦厚"之旨,但是,以激烈的言辞斥责假恶丑的东西,目的是让人们去追求真善美,斥责奸佞小人的奸诈无耻的言行,也正是为使人们形成温柔敦厚的品格,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从采编《诗经》的人来看,刺谗诗完全符合周礼的尚中贵和之思想。  相似文献   

19.
冯至早期诗歌可分为"昨日"时期和"北游"时期。"昨日"时期的作品宣扬"爱"和"美"的思想,同时又有着悲剧性的内涵,这与其时处于青年早期的冯至思想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而从"昨日"到"北游",冯至诗风的变化,也可以看作青年冯至接受"成年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赖特在《成人礼》中采用情景反语的手法揭示了黑人弃儿所遭遇的家庭惊惶和社会惊惶,然后从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的衍绎来展示人物心理的多层面性,使小说情节发展扣人心弦,表明不合理社会制度引发的恐惧感超过一定的极限,就可能导致黑人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赖特在该小说中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对21世纪美国社会黑人青少年问题的解决仍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