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晋  边玉翔图 《乒乓世界》2009,(12):116-121
在高水平选手的较量中,如果反手技术不过硬,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反手弧圈球技术对中国选手来说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无机时代,多板相持的几率越来越大,这就对运动员自己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在比赛中极力发挥出正手进攻的杀伤力之外,还必须在反手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2,(1):110-111
本篇我们为大家介绍的也是横板选手一项比较“经典”的套路,即站在中间位使用反手发球后衔接反手抢拉直线。这板球更带有横板打法的特色,因为站在中间位发球后能够便于两面上手。而李长青结合自己的特点采用反手抢拉,显然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世界乒坛,欧洲名将普里莫拉茨和格林卡都曾在实战中大量地使用过这个套路,其威胁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反手技术历来是得分手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后,以欧洲选手为代表的弧圈球打法有了一个飞跃,这些选手除了具有超强的正手杀伤力,他们出色的反手进攻技术给传统的单面快攻打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宋斐 《乒乓世界》2004,(12):0-31
这场球两人都打出了非常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一攻一削的精彩场面。严格地说,格林卡在欧洲这个圈子里面打削球不是最好的,因为欧洲削球手少,相对的适应性拉攻训练和实战也不多。但是格林卡的基本功是不错的,在上旋和下旋的对抗中,匕旋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加上格林卡的力量非常好,获胜也就在情理之中。在这场比赛中,格林卡反手能够连续爆冲朱世赫削过来非常低的球,我对他的表现也感到非常惊奇。总体上说。男子削球手,除非你进攻力量大、旋转强。—般都在比赛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赵晖 《乒乓世界》2005,(4):84-85
谈起反手技术.如今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格林卡。他的反手动作简洁协调.气势英武绝伦,击球隐然有雷霆之势,充满霸气,令人赞叹不已,被同行鉴为当今横板“反手之王”。  相似文献   

6.
在亚洲选手中,吴尚垠的正、反手弧圈球堪称一流,尤其是他的反手弧圈球技术颇具威胁。吴尚垠的反手弧圈球速度快、力量大,弧线控制非常出色。对身高臂长的选手来说,具备力量大的优势可以理解,因为他的力臂很长,自然容易发力;但是要做到速度快,却十分困难。吴尚垠反手拉球的技术动作十分小巧,他的发力十分科学,其重点就在于,他的前臂是以肘部为轴来旋转的,配合腰腹的力量,真正体现出亚洲人的速度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洁 《乒乓世界》2003,(11):16-17
几年前,很多中国人对格林卡只闻其名.少见其人.他的模样在大家记忆里不太清晰,我就闹过这样一个大笑话.2002年1月在天津举行的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中.编辑部准备拍摄一些格林卡的照片备用。结果我居然错把布拉什奇克当作格林卡.拉着他拍了一大堆照片。而现在,格林卡在赛场上如狼似虎的形象不断曝光,尤其是在今年的巴黎世乒赛和刚刚结束的世界杯赛上.他因战绩出色而被中国媒体称为目前欧洲选手中最具威胁的运动员之一。  相似文献   

8.
柳承敏:韩国特色的反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蓬 《乒乓世界》2003,(11):60-61
与中国打法接近、也多采用直板握法的韩国人。在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了传统日式直板打法的特点,强调正手全台单面进攻。为了实现这种技术风格,他们一般站位离台较远.跑动范围较大。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运用反手技术的难度。多年来,尽管中国的直板选手一直在探索反手位技术的革新。如直板横打等,但韩国的直板选手却没有走这条路。为了适应今天乒乓球竞技中高质量的对抗.他们多是在现有打法的基础上,对原来已存的反手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增加其运用范围。以此弥补他们反手位的不足。今天我们介绍的柳承敏的三项反手技术就明显带有这一痕迹。图片提供:《桌球王国》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03,(9):58-59
·瞬间,肘部抬高.手腕做内收动作。波尔是欧洲乒坛中为数不多的发球技术突出的选手,其高质量的发球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抢攻机会。本期我们介绍波尔对阵格林卡时发球抢攻的一组动作图。图片提供:《桌球王国》波尔发球抢攻技术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05,(5):72-73
不要以为格林卡的反手只会三板斧,即使在快速的来回相持中,练过体操的他仍有办法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11.
反手挡弧圈一直以来部是直板正胶选手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对付加转弧圈球时尤其如此。历史上.中国男队在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上的失利.可以说其主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我们直板正胶选手的反手在对付当时欧洲选手的反手加转拉球时.没有有效的办法。当时过多地考虑了弧圈球的上旋性能,而对正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06,(11):80-83
在前三板的争夺中,抢先上手是每个选手的主导意识,能够直接占据主动是得分的重要因素。通常在接发球环节,对短球的处理至关重要,多数选手采用摆短、晃撇等技术来遏制对方的上手,因此如何能够直接进攻台内球成为选手们必须掌握的技术。正手的台内进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应地对于反手的台内进攻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今,反手台内进攻技术有了很多创新,比如反手的台内弹击、反手侧拧以及反手的台内挑打,这些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进攻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说到用反手接发球,我发现对于中路甚至略偏右的台内球,如今越来越多的选手倾向于上前用反手接,而不像原来强调用侧身接? 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横板选手,包括直板横打的选手,反手在台内比较好完成动作,正手接右方短球时离身体距离过远,对球的控制稳定性不够,不像反手离身体相对近一点,就比较好完成动作,手腕的运用也比正手更灵活。所以,反手台内拉的技术目前发展较快,我们的直板横打选手和至少90%的横板选手都掌握了。拥有这种技术后,大家就愿意上前用反手台内拉直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对正手技术较强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通常是较为明显的弱点。随着无机时代的到来,多回合的全台相持越来越常见,单纯依靠前三板技术就获得胜利并不现实。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注重中台相持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反手的进攻和防守技术。近台反手技术相对容易,多为第一板进攻下旋球或防守弧圈球。在长期的训练中,运动员通过反手进攻后,多会转为正手进行连续进攻,或者在近台过渡几板后再转为正手进攻,因此反手技术多为过渡性技术,并不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  相似文献   

15.
对横板选手来说。对反手位的长球最便捷的回球方式就是直接用反手起板。尤其是女子选手,反手进攻技术的使用比率非常高,这与她们自身的技术特点有关:两面的相持能力强,但是大范围的跑动能力差。  相似文献   

16.
李晋  边玉翔图 《乒乓世界》2010,(12):108-109
自从直板横打成为主流反手技术之后,几乎所有的专业选手都会利用这项技术弥补反手的缺陷。从训练的角度来看,横打的技术难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即便是“半路出家”的专业选手,也都能基本掌握横打的技巧。然而真正的难度在于横打技术的运用时机——如何协调反手推挡与横打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横打与正手技术相结合。这对很多选手是个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直板打法的软肋在反手,尤其是传统的直板打法选手。其反手位漏洞往往是致命的死穴。早期。直板选手为了弥补反手出现的问题。加入了反手单面攻的技术,这项技术的难度极大——由于反手攻球时,前臂和手腕动作相对受到限制。对摩擦的程度难以把握。因此很难控制住击球弧线;此外,一旦对来球的旋转判断稍稍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出现进攻失误。大多数老前辈在练习反手进攻时。  相似文献   

18.
陈洁 《乒乓世界》2003,(10):26-27
中国公开赛历来都是中国人唱主角,这届也不例外。除了波尔以外,施拉格、格林卡、萨姆索诺夫、塞弗等欧洲优秀选手都没有出现在赛场上。到了比赛的后两天,赛场上一眼望去全都是中国人,女双的前四名全部被中国选手包揽;男双的前四名中有三对中国人;男单前8名中有5名是中国选手,女单更是被中国人大包大揽,前8名中有7名是中国人,另一名是中国香港人,但是,就在中国人“横行霸道”的中国公开赛中,仍然有几个外国选手,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在近两年的一些国际比赛中,中国横板弧快型打法选手与欧洲横板弧快型打法选手在反手技术运用上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针对这一情况,对中、欧横板弧快打法选手在第40届、41届世乒赛中的反手技术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找出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横板弧快型打法选手的反手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洁 《乒乓世界》2003,(8):46-46
巴西公开赛是巴黎世乒赛后的第一站职业巡回赛。尽管波尔、萨姆索诺夫、格林卡等欧洲名将以及中国选手都没有参赛,但世乒赛新科状元施拉格的到场.给这站公开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