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歌红梅     
我喜欢陕北民歌。但十几年来,陕北民歌太普及了,什么人张口就唱,唱得越来越没了原来的品质,也没有了新鲜感。这一年,我碰到了一个陕北人,她的歌声让我震撼,就如二十年前第一回听到陕北民歌时的那种兴奋,于是逢人便说,到处荐举。  相似文献   

2.
教员村     
回想起我的教学生涯,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位陕北老汉的身影,他的话语时时提醒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让我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伟大。 由于公出,我上了一列开往陕北地区的火车。落坐后,我就和对面的老汉拉起了闲话。天南地北、国际国外的大事聊过之后,他说出了自己的家乡:雁北山区的教员村。“教  相似文献   

3.
花开的声音,没有人听过;花开时的心音,我知道,那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幻想、追求。而我却最喜欢这种飞跃的幻想:火红的山丹丹开满山冈,傲立在黄土高坡上的陕北,那么质朴、淳厚,民间艺术的浓郁、安塞腰鼓的热辣、拍手叫绝的农民画、陕北秧歌的豪迈、天籁之音般的陕北民歌……我心澎湃!很希望把我对陕北的这份热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相似文献   

4.
陕北,我生于斯,长于斯。近30年来,我在它深深的皱纹里时而俯瞰,时而仰望,时而哭泣,时而长笑…… 古老的陕北、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形成了山川、沟壑、高原、河流以及满世界厚厚的黄土奇观地貌。 大大小小的村落像天公随手撒下的一把谷豆,由此,便有了人迹,有了随意穴居的窑洞,形成了陕北特有的乡村景致。  相似文献   

5.
晓岚 《教育艺术》2003,(12):50-51
陕北,我生于斯,长于斯.近30年来,我在它深深的皱纹里时而俯瞰,时而仰望,时而哭泣,时而长笑…… 古老的陕北,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形成了山川、沟壑、高原、河流以及满世界厚厚的黄土奇观地貌. 大大小小的村落像天公随手撒下的一把谷豆,由此,便有了人迹,有了随意穴居的窑洞,形成了陕北特有的乡村景致.  相似文献   

6.
民歌与民俗的二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融性,关系十分紧密,民歌的本身犹如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民歌中蕴含有民俗,民俗中又蕴含有民歌。陕北丰富多姿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二者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不断的发展着其内涵和外延。陕北的民俗活动产生了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又称为对陕北民俗的一种客观反映,这些陕北民俗也从不同的侧面返佣了陕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陕北民俗介入发哦陕北民歌当中是一种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陕北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通过对陕北民歌这一要素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管窥陕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精神民俗以及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7.
我们陕北的山丹丹花儿,鲜艳极了,美丽极了。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给延河两岸的千山万壑,增添了多少神韵哇!但是在我的心中,我们陕北的辣椒,也是可以和山丹丹花儿媲美的。  相似文献   

8.
<正>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少幼儿园积极响应,开始了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实践相融合的探索,我园也积极引入极具地方特色的陕北秧歌元素,以便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陕北秧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形式,蕴含了陕北人民朴素的艺术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有助于更好地传承这一本土文化,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推荐者素描: 单宁,生于陕北,长于陕北。下里巴人一个,土肥矮圆一只。生平以吐槽为乐,极似地球人,实为不吐槽会死星人。好读书,经常不解,人知我读书而乐,不知道我傻乐之乐。  相似文献   

10.
陕北独特的地域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造就了地域性极强的陕北剪纸艺术。文章简述了陕北剪纸的剪法、表现主题及功能,分析了陕北剪纸的艺术风格,指出陕北剪纸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陕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1.
暑假,我和妈妈来到陕北林区,游陕北的松树沟。这天天气真好,天蓝蓝、山青青、水碧碧。我呼吸着这山间空气,感到全身舒服极了! 我和妈妈步行出发,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我和妈妈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终于来到了松树沟。抬头望去,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一座座大山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松树,一阵风吹过,松树被吹得摇摆不定,发出“沙沙”的声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而舞台型、表演型和现代型的陕北秧歌则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13.
杜鹏举 《亚太教育》2019,(9):175-176
本文分析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的特色,并对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阐述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措施,主要从政府保护政策、社会群众的交流与传播以及方言的留存方式上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特色及其重要性的分析,使人们能够重视陕北方言的保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深夜,月光映照在陈忠实的作品集上,我一宿没有睡安稳,看着封面上赫然印着的作者的照片,那是一张充满沧桑的印痕的脸,双目炯炯地注视着远方,是在遥望他的白鸽吗?我不知道,但是那双黑眸和那白鸽在我梦中融合。《告别白鸽》这篇散文犹如古埙吹奏出的带点苍凉的秦声,那富有黄土气息的朴实的文字风格和朴素的情感引导我走进作品的灵魂,我读懂了作者的内心。我曾经穿过陕北,越过秦岭,去四川。在我的印象中,窗外那连绵的黄土高坡和莽莽的山原,衬托出的是陕北汉子粗旷的性格。而如今面对着这样一位作家,所感受到的却是陕北汉子的另一面,我凝听到他深沉而又细腻的爱.这份爱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对生命的热爱。高耸的秦岭挡不住人类情感的流动,年岁的距离隔不断人类心灵的沟通,虽然我与作者相差近半个世纪的年龄,但我也能感觉到作者那内心的微微颤动。  相似文献   

15.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的寄托了陕北人们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美好寓意,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陕北民歌中蕴含陕北地区丰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陕北这片土地上,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的风格和特色,本文主要从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积极作用,丰富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陕北民歌是一种区域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的结晶。它凭借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质朴而动听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陕北人民将纯朴的方言文化植入到陕北民歌中,使陕北民歌注入浓郁的乡土气息,赋予了陕北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陕北人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陕北民歌中,陕北民歌就是陕北音乐的根,是陕北人民的魂,是陕北文化的典型标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的寄托了陕北人们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美好寓意,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陕北民歌中蕴含陕北地区丰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陕北这片土地上,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陕北方言是陕北民歌的风格和特色,本文主要从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积极作用,丰富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陕北民歌是一部陕北人的苦难史,也是一部陕北人的爱情史,更是一部反映陕北人生活的民俗文化史.可以说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是在一块土地上长成的两棵姊妹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映衬,相互彰显,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村庄的温度     
一天,看着杂志上陕北窑洞的图片,忽然就想到了老家的两个窑洞,它们都是我爷爷靠锄头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其中一个窑洞里住着我的爷爷奶奶,另一个窑洞里喂着一头健壮的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陕北民歌的种类与特征,深入剖析了陕北民歌教学的重点,探究了民歌教学的方法策略,有利于陕北民歌的发展与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