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安徽省沿淮淮北麦区麦田土壤含水量的调查表明 ,2 0 0 0 - 2 0 0 1年小麦全生育期的土壤水分从播种到成熟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小麦开花灌浆的需水高峰期 ,水分严重亏缺 ,阜阳地区亏缺量为 13% ,凤阳地区亏缺量为 4 7%。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建立了以小麦产量和野燕麦防除率(%)为目标函数,考虑“燕麦枯”药剂施药量(公斤/公顷),喷液量(公斤/公顷)和施药时期(月/日)三个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综合分析寻优提出:在麦田野燕麦危害严重地区(减产30%以上),“燕麦枯”施药量为8.25——10.05公斤/公顷,喷液量为450——675公斤/公顷,施药时期为12月/10日或翌年3月/10日前后的优化技术方案。运用此“燕麦枯”麦田施用技术,可获小麦每公顷产量4050公斤以上和野燕麦防除率75%以上。  相似文献   

3.
冀东地区小麦种子内寄生真菌的种类及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冀东地区小麦30个品种(系)4500粒种子,得到种子内寄生真菌400个菌株。除4.25%的菌落在供试条件下未立孢外,其余分属于6个属10个种。其中链格孢菌出现频率最高,仅细链格孢即占45.0%,其次为离蠕孢菌,仅表根腐离蠕孢即占13.5%。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链格孢菌、细链格孢菌、麦根腐离蠕孢菌、禾谷镰刀菌、小麦德氏霉菌、勒韦茎点霉菌等6种真菌对小麦的种子、幼苗和幼根都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方法,在小麦生育后期控水条件下研究干旱对小麦产生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后期不同时段对土壤水分亏缺的敏感程度不同。轻度水分亏缺促使旗叶水势增大,光合速率提高,蒸腾速率下降,灌浆速率下降,灌浆高峰提前。在花后10天内轻度水分亏缺,可提高光合速率,并保持较长时间。因此,本研究认为土壤最大毛管含水量为50%-55%,并在小麦花后10天内成为一个重要的控水指标。  相似文献   

5.
强筋小麦品质与氮肥施用技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河南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高优503和新乡市农科所新引进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陕225-21系进行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不同氮肥种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乡地区中高水肥条件下,优质强筋小麦的品种施氮量应在最高籽粒产量和最高蛋白质产量之间,即每hm^2施纯氮165-210kg施氮重点在越冬,返青期和孕穗期之间,氮肥种类以尿素或氨态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麦戊聚糖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溶性戊聚糖能满意地进行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测定。但小麦中的戊聚糖以非水溶性为主,不同于水溶性戊聚糖,因此用测定水溶性戊聚糖的方法不适合用来测定小麦戊聚糖。本文以小麦作为实际样品,在优化其测定条件下建立起间苯三酚光度测定小麦戊聚糖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4~34.6mg/L,线性方程为y=-226.0 989.8x(吸光差),r=0.9915,样品添加标准木糖溶液测定的回收率为92.1%~102.6%,方法的检出限为0.03mg/L,对戊聚糖含量为4.76%的小麦样品进行6次平行测定,测得方法的精密度RSD为2.18%。方法应用与于260多个小麦实际样品的测定,在研究小麦品质及小麦育种等方面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高肥力条件下,施用钾肥比不施钾肥的强筋小麦的产量可以提高11.1%~16.5%。钾肥量(K2O)为9kg/667m^2时产量最高,可达476.2kg/667m^2。粗蛋白含量,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黄淮海平原典型的小麦玉米两熟农作制为案例,进行了水氮耦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麦玉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2水比灌1水,产量增加幅度是2.60%~14.45%,浇水3次的麦玉产量与灌水2次的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因此,以小麦灌2水处理最好;在同一水处理上,麦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22.5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施氮水平增加到30.kg/667m^2时,有所下降。因此,以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最佳。水分利用效率与麦玉产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所以,以小麦灌2水,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好,此时对小麦而言可节水50m^3/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县五年级数学毕业统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文字题;去年小麦亩产量是今年小麦亩产量的75%,今年小麦每亩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通过全县500份试卷抽样分析,正确率仅占23.7%。其主要错误算式有:①1—75%;②(1—75%)÷1:③75%÷1; ④1÷75%。究其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找不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②没有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列式原则。  相似文献   

10.
氮肥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肥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施氮量刘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肥效分析结果得出,适宜的施氮量,可促进小麦分蘖和穗部发育,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及穗粒数,最终表现增加产量。籽粒品质分析得出,施氮对提高籽粒蛋白质、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的效应均很明显,通过数学模拟的产量目标函数氮肥效应方程,进而得出在焦作地区适寅的氮肥施用量,为13.5~14.5kg/666.7m^2。氮肥的农业效率、回收率和生理效率,均随施用量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17个小麦品种(系)幼胚脱分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麦54、百农矮宝、周17等17个小麦品种(系)的幼胚为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培养,以筛选出脱分化特性优良的小麦品种(系)及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出愈率在不同小麦品种(系)间差异不大,但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效应。17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出愈率变幅为82.09%-98.3%,而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的变幅为5.13%-67.5%.从形成的愈伤组织质量与数量综合分析,17个小麦品种(系)中,以徐麦038,抗条温6,豫麦49三个品种(系)的脱分化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洋葱、小麦、玉米、蚕豆根为实验材料,以0.1%亚甲基兰为染色剂,分别以0.1%、1%、10%浓度的HH4Cl和CaCl2为离子交换溶液,进行了不同植物根系材料,交换溶液不同种类与浓度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用小麦、玉米、蚕豆根作实验材料比用传统的洋葱极作实验材料效果更为明显,其中以蚕豆根最好,其次为小麦根。实验结果还表明,同浓度的CaCl2比NH4Cl作交换溶液效果又好,适当提高交换溶液浓度实验效果也增强。  相似文献   

13.
皖麦47是六安市农科所选育的弱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适于江淮地区种植,播期10月20日~11月5日,基本苗15-18万/667m^2,施N量12-14kg/667m^2,基肥比例70%。  相似文献   

14.
不同追氮时期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强筋小麦在基肥和追肥比例为5:5,施氮量以15kgN/667m^2为宜;以拔节 孕穗期分期追施效果最好。不同追氮时期和追氮量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性状和角质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几种新型种衣剂处理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新型种衣剂处理能提高小麦出苗率,处理较对照基本苗数提高3.48~13.68%;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处理较对照增产3.8~13.2%,其中以激素增产型的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博爱7422小麦种子以5%、10%、20%、30%、50%和80%六种比例分别与周麦10号种子混播,其后代籽粒产量与两个品种单作相比,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以博爱7422小麦种子占30%和50%两个处理增产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7.
辉县地区小麦叶枯病症状有急性型,普通型两种类型,病原菌为细交链孢(AternariatenuisNees)和麦类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soroRinana(Sacc)SubramJain)。小麦叶枯病在拨节后始发,孕穗缓慢发展,抽穗期发展迅速,灌浆期达发病高峰,小麦孕穗期为药剂防治关键时期,小麦品种对叶枯病抗性显著差异,生产上应将利用抗病品种作为防治的重要措施,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叶枯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含量是小麦品种品质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以3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常规化学测定方法和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点、不同年度均表现为近红外法测定结果高于化学法;不同生态地区进行强筋小麦育种时可以比较有把握的用近红外检测法对后代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快速无损检测来辅助选择;中筋小麦由于两者相关性不稳定,育种早期世代选择时可以应用近红外检测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含量大致情况,在后续种子量较大的世代需要进行化学法精确测定来辅助选择.研究结果可对小麦新品种培育,尤其是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培育中品质分析方法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次适宜种植区的砂土地上栽培强筋小麦提高产量并改善品质,采用常规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品质测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砂粒含量632 g/kg、粉砂粒含量293 g/kg、黏粒含量75 g/kg的豫东平原砂土地上种植强筋小麦,在施氮(N)总量均为300 kg/hm2的试验条件下,采取“底追均衡供应”(底、追肥量各占50%)、“追肥两次分配”(拔节期追施30%、孕穗期追施20%),即“532”施肥模式,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因素更为协调,可作为豫东砂土区现行生产、生态及技术条件下.,种植强筋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目标,氮肥合理分配和运筹的主要技术措施来运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返青期喷洒75%苯磺隆19.5g~22.5g/hm^2或15%噻吩磺隆195g~225g/hm^2,对麦田大龄阔叶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药后30d株防效39.5%~45.7%,鲜重防效73.3%~77.6%,株高防效77.2%~80.5%,对小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