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晓华 《读写月报》2022,(24):44-50
<正>[文本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1939年9月,汪曾祺来到昆明求学,此后七年青春岁月,他走遍昆明大街小巷,结识良师益友,在昆明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段岁月在他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凝聚成43篇记录和怀念昆明事物的文章。《昆明的雨》正是其中代表性作品。作者对昆明的思念是浓的,但乡愁却是淡的,60多岁再回忆起时,  相似文献   

2.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于上世纪80年代重启文学之路后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字间氤氲着诗意的气息。本文意在探究《昆明的雨》一文中的诗意内涵与艺术建构,通过解读,发现其借助回忆机制淡化了生命中的苦难,并通过意象营造打通了诗歌与散文间的壁垒,且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其于创作中追寻、传承雅致的诗画文化与民俗文化。汪曾祺以个性化的文学创作,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诗情画意地传达给世人。  相似文献   

3.
<正>《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中一篇很有特色的回忆性散文,评论界从语言、结构、主旨等角度对其解读,成果颇多,然而在解读作者情感时,内容往往止于怀念,特色往往止于真挚。那么,汪曾祺为什么会抒发这种真挚的怀念?深入探究其散文中的昆明书写可知,他笔下的昆明是岁月磨洗的真淳,他对于昆明的怀念是豪华落尽的朦胧美。汪曾祺在1939到1946年间于昆明求学、生活;《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他时年64岁,居住在北京。时隔几十年才动笔,为什么?他在《觅我游踪五十年》中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  相似文献   

4.
<正>在《昆明的雨》中,有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昆明的雨》中汪曾祺怀念的仅仅是雨与生活吗,“雨”是否有其他深意?赠友人有昆明特点的画,为何独取仙人掌与牛肝菌、青头菌入画?四十年后作者仍忘不了的情味是何味?通过挖掘汪曾祺在昆明的生活环境与他的早期作品,我们发现“雨”的真正含义是怀念青春。在青春回忆中理解画作与情味儿的深意,画非偶然,而是柔软、坚强的情感记忆载体;情味儿不是淡淡的乡愁,而是怀念失恋时友人作陪的青春岁月。青春踪迹,处处可循,  相似文献   

5.
<正>汪曾祺在《逝水》一书《自序:我的世界》中写道:“我在昆明住过七年,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前四年在西南联大。……后三年在中学教书,在黄土坡、观音寺、白马庙都住过。”《昆明的雨》所忆及的种种,都来源于那七年的生活经历。想象会为现实带上美颜滤镜,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在回忆昆明时,也为昆明带上了几重滤镜。一、雨之滤镜对于宁坤提出的“给他画一张有昆明的特点的画”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给人一种平淡、轻盈的印象主义之感。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动荡的命运,汪曾祺一生都在一种“如履薄冰”的环境中写作,他选择用散文去淡化背景,专注对平凡生活的书写,以对环境的渲染传递出人情美。通过分析《昆明的雨》中的景色刻画、结构布局、语言书写与文艺思想,可更好地解读汪曾祺散文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7.
一、感知:一条"情"线贯全篇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那我提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读的效果如何。请看屏幕:《昆明的雨》是一篇什么散文?(屏显)《昆明的雨》是一篇散文。生:抒情散文。生:写景抒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8.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例,基于散文教学的要求,探讨PBL教学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帖,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我无限神往的地方,想去那里,在雨季时分,感受一份诗情画意。 读《昆明的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汪老播撒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文人情怀。有评论称,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  相似文献   

10.
用平常话写平常人、平常事却意味无穷是汪曾祺作品的最大特点.文章试以《昆明的雨》为例,说明汪曾祺散文是对生活的诗意观照和民族化表达,是用民族的语言表达民族的生活、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文化,是"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  相似文献   

11.
彭跃龙  冷永 《师道》2023,(4):40-42
<正>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具有跨越时光的力量,被称为“回忆的诗学”。文章叙写的是他深藏于内心的昆明情结,昆明之于他是第二故乡,浓郁的思故情结没因岁月而模糊,反而在40多年的时光里不断发酵,愈发清晰。情思深重缱绻,凭何而寄?落于何处?唯有将这段美好的青春往事诉之于脚步和文章,方可表达不可遏抑的深挚怀想。  相似文献   

12.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收入了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一文。自《昆明的雨》入选统编版教材以来,一线教师开始对本文有了一些讨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和文中蕴含的深情是主要焦点。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开始有老师注意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幅画可能是解读本文的关键。张永梅老师《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课堂实录(以下简称“张文”)...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是著名的作家,也是画家。作为作家,他擅长小说、散文和剧本的创作,也写诗歌。因为多才多艺,兼擅众体,所以他在创作绘画或文学作品时,会相互借用这两类艺术的手法;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融合多种文体的写法,所以他的文学作品会呈现出文体互涉的形态,其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即深受这两种视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卢瑞 《语文学习》2023,(4):45-48
<正>作家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一书中提到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杂文具有非文学性细节的特征,文字没有文艺腔,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1]所谓非文学性细节,是相对于虚构想象细节而言的,指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阿城的话启发笔者思考《昆明的雨》中非文学性细节的抒情作用,重新体会汪曾祺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2]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是一个保有赤子之心的平民作家,《鸡毛》《辜家豆腐的女儿》《黄油烙饼》等作品,关注人在卑微中的生存、落魄中的温暖,揭示旧时代百姓无从解脱的苦难境遇,蕴涵着作家真切而深广的悲悯情怀.汪曾祺对于旧时代民俗风情的表达,激活了民族传统在今天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是一位对语言有理论的自觉追求,并用作品践行的作家。其"融奇崛于平淡"[1]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来的散文风格就是"平淡"而"有味"。这两种风格看似互不相融,却没有在汪曾祺的笔下互相消解,而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基于这种对立统一,笔者选取《昆明的雨》一文,尝试采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矛盾分析方法,剖析作品内蕴的主观与客观、当下与过去、含蓄与深情种种矛盾,揭示文章平淡叙述中的文本张力,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贞 《培训与研究》2008,25(3):17-19
汪曾祺对文学语言有独到的见解和精妙的阐述,并影响着他的具体创作实践。从其文学语言观出发,考察《受戒》在语音、语词、语句、语篇等各个层面的言语特色,将为揭示汪曾祺的创作风格提供一些基础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写景抒情散文的素材特点和“形散神聚”的特征,以文识类;2.体会并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重点品味“滋味美”和“人情美”的语言;3.理解汪曾祺“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浏览和默读,梳理文本内容;2.通过圈点批注,学会品析文章语言(注意标点和细节词语);3.通过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想念”之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当汪曾祺以《异秉》开辟自己走向事业巅峰的道路之际,他已过花甲之年。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汪曾祺以晚年心态去面对写作时,该因素会怎样左右他的创作,其创作又将呈现出何种风貌。该文仅以其小说创作为对象,对汪曾祺的晚年心态和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探微。  相似文献   

20.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新读写》2009,(7):13-14
《昆明的雨》,作者不直接写雨,而是写昆明雨季中的茵子、杨梅、缅桂花,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以此作衬托,更充分地写昆明的雨;《秋雨》,作者用大量比喻、象征,诗化了秋雨;《雨之歌》,则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唱出了雨之歌……三篇佳作手法不一样,但都把雨写得饱满、切实而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