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德 《云南教育》2010,(18):1-1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的快乐学习的主张。然而,孔子毕竟是孔子,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个境界的。  相似文献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历史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语言激趣。语言激趣是指教师运用简洁、准确、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3.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好奇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如果能以学为乐,就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的效果也最好。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指的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概括成读书的三境界,即“知之、好之、乐之。”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  相似文献   

5.
陈桂平 《成才之路》2009,(33):62-62
人们曾把读书求知分为: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三种境界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密切的课,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也应该使学生渐次走这三步: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6.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10-11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将“学习”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直抵教育的核心。在学习心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三种不同心理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想学、好学、乐学,说明学习与情感、态度、意志有密切的关系,惟有“乐学”才是最高的学习境界。才可以产生最大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方式上。  相似文献   

7.
李彩霞 《语文天地》2010,(12):105-106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颢阐释道:“学至于乐则成矣。”由此可见,“乐”应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最能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学习之事以乐为最佳途径,故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明训,乐是人格得以完善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杨正茂 《教育文汇》2012,(10):40-4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在“知、好、乐”这三层境界中,“乐”的境界最高。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到,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的做法是:借韵激趣、创境诱趣、竞赛引趣。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提出学生学习的三种不同层次:死记型(知之者);喜欢型(好之者);快乐型(乐之者)。孔子尤其推崇的是乐之者(快乐型)。让学生体  相似文献   

12.
从中外教育史看,孔子是乐学的创始者。《论语》中有46次使用了“乐”字,其中有16次与“乐学”有关。孔子不仅倡导乐学,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对乐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什么要乐学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学习的境界,其中乐之为最高境界。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当代中小学生或学业负担过重,囿于苦学;或学习兴趣索然,困于厌学。如此等等,委实堪忧。故倡导乐学,更有必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乐学策略,推进素质教育呢?一、厚实乐学底蕴乐学者,先须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孔子关于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知之者”是从道理上使受教育者认识、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好之者”,是让受教育者在习惯上成为一种爱好,习惯于这么做;“乐之者”,则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提出学生学习的三种不同层次:死记型(知之者);喜欢型(好之者);快乐型(乐之者).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对英语教学规律的认识,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先使受教育者产生认知困难,有了  相似文献   

16.
周璇 《考试周刊》2011,(82):136-137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的三种境界做了简明的描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代表三种不同的学习境界。其中,"乐之"是一种最高的境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渐深入,我们开始尝试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建构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其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可通过自我指导或自我调节来实现,学生是控制自己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曾将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热情,只有进人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下面,我从三个层次来谈谈如何使学生达到知学、好学、乐学。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主体对学习的热情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快乐教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让当今的学子快乐学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