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姜启元书友的《陋室铭》隶书中堂,主要取法《乙瑛碑》《史晨碑》等平稳端庄风格的汉隶作品。此作用笔熟练,结字平正,章法布局严谨工稳,从中可知作者具备很好的作品驾驭能力。然不足之处在于用笔结字  相似文献   

2.
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中和美"这一准则的典型。作为东汉后期的书法作品,《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临习《史晨碑》要:善于读帖;讲究笔法,注重用笔的变化;通过背临、意临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陈嘉书友的楷书对联,取法东晋时期著名碑刻《爨宝子碑》。此碑厚重古朴,结构方拙,点画形态多有隶书笔意。作者能够较好地表现《爨宝子碑》的基本艺术特征,用笔方拙且不失生动,在表现线条点画形态的同时保持较好的书写感。如:"庭""凤(凤)"等字  相似文献   

4.
《曹全碑》,笔墨和畅,以圆笔为主,结体典雅秀润,中宫紧收,体态绰约,风格遒丽多姿,是汉隶圆笔的典型作品。在用笔规范、字口清晰方面,汉碑中无出其右者。以上四个碑,全临最好,但至  相似文献   

5.
《孙夫人碑》,全称《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又称《任城太守孙夫人孙氏碑》,隶书,书者无考,年月泐。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碑高250厘米,宽97厘米。碑阳刻文20行,满行37字。碑阴刻文9行,满行16字,隶书,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和钱塘江凤彝撰写的题记。碑首额下有穿,额隶书阴刻“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3行11字。《孙夫人碑》原在山东新泰县新甫山中,后佚。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凤彝在新甫山中访得,后移新泰县学。1965年,移泰安岱庙汉柏院大门外廊下;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与《吕望表》、《郛休碑》并称晋“三大丰碑”,用笔峻利,结构方整,有汉隶风格。  相似文献   

6.
正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就书法本体而言,需要经过选帖、临摹、读帖、思考、创作等过程。其中创作是结果,前几项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选帖。以隶书为例,可选择比较规范的《乙瑛碑》为范本,因为《乙瑛碑》的用笔方圆兼备,结体方中兼扁,线条横平竖直,蚕头雁尾的隶书特征明显。其基本上包含了隶书的用笔、结体诸要  相似文献   

7.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龢碑》,记录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的鲁相乙瑛的话。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高260厘米,宽128厘米,18行,行40字。隶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与《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观典赏析】《乙瑛碑》是汉隶极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为平正方整一路的代表。最大特点是肃穆端庄、文雅大方。被清代学者万经喻为"冠裳佩玉"的君子,令人肃然起敬。书风谨严,沉着厚重,  相似文献   

8.
说“隔并”     
乾隆年间出土的后汉安帝元初四年的《祀三公山碑》里有“隔并”一词: ①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三公山碑》对此词有考释。他根据《后汉书·陈忠传》李贤注并征引其他例句,指出《三公山碑》  相似文献   

9.
著名书法家滕西奇先生,真革隶篆行皆擅,其中尤钟情于隶书,其书斋取名为“师汉堂”,足见其对汉隶的痴情。滕先生的隶书熔百家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他的隶书以《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名碑之精髓为宗,以清隶为用,以今人钱君幻、孙其峰等先生的隶书为辅,以汉简、牍、帛为助,以篆、章草为性情,写出了他自家向貌:端庄严整,朴厚占‘拙,  相似文献   

10.
正提升观念升华格调张学勤书友的隶书,用笔扎实,墨酣力足,笔画圆劲,有较强的书写能力。间架开张,格局宽博宏大。章法严整。艺涯无尽,特提出以下三点希望。一、汉碑为师。认真读习《史晨碑》《乙瑛碑》,濡养线条的韵度,克服结体上的局板。二、收敛竖势。此作受楷法影响,竖势较强,与隶书横向取势的要求不相一致。最关键的是应将竖画收缩,写得轻灵,而不是粗而长、长而重。  相似文献   

11.
正固本强基步入正途郎惠茹书友的隶书,用笔有变化,提按自如,结体活脱。正文布局,字疏行密,章法完备,动感较强。此作由于靠帖不够,用笔和结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一是行笔较随意,用笔不够规范,笔病较突出。二是楷意较重,还没养成良好的隶书书写习惯。眼下应认真摹习优秀的汉碑作品,或《曹全碑》,或《乙瑛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高起点拾级再攀栾福臻书友的隶书,行笔沉稳,线条凝炼,功底深厚。结体端凝方正,重心稳重。布局严整,全篇和洽。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  相似文献   

12.
三、圆笔和方笔
  圆笔和方笔,是用笔的重要内容。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不方则不道,不圆则不媚也。”《礼器碑》方圆兼备,堪为典范。  相似文献   

13.
颜真卿《多宝塔碑》是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推荐的临摹范本之一。小学书法教材选用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作为临摹范本,便教利学,适合于学生书法入门的学习。《多宝塔碑》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包括笔画讲究变化,用笔注重书写性,结构追求和谐、均匀等。  相似文献   

14.
第三章《史晨碑》的用笔 唐代张怀罐在《玉堂禁经》中说:“夫书第一用笔。”赵孟兆页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用笔呢?用笔,也称运笔,指笔锋在纸面上的活动过程。人们在行笔的时候,笔锋或行或驻、或提或按、或快或慢、或偏或正、或转或折,从而写出各式各样所理想的笔画。据此,我们又可以说,用笔是笔毫在行进中的变化和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亓遇松书友的楷书中堂取法颜真卿《颜勤礼碑》,整体大气磅礴,用笔精到,提按分明,点画厚重中不乏轻巧,变化较多;结字端庄开阔,稳如泰山,深得颜真卿字法之妙,可见作者在颜真卿楷书方面下过很大工夫。落款、钤印一丝不苟,妥帖和谐,堪称一件佳作。就整体细观,此作仍有一些小问题,如用笔中规中  相似文献   

16.
正《谒金天王祠题记》,正书,颜真卿书。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十二日刻,碑在陕西华阴县华岳庙内《华岳颂碑》右侧,时年颜真卿50岁。拓片高176厘米,宽29厘米,正书4行,行22字。用笔横轻竖重,方圆兼备,结构平整雄壮,字迹奇伟,近于《东方画赞碑》。由此碑可以窥探到颜真卿书风的形成当始于此。《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  相似文献   

17.
正第二章《乙瑛碑》的用笔用笔,又称运笔,系指使用一定技法写出各种笔画的过程。汉字是由各种笔画构成的,提笔写字,手中的笔管或提或按,或前后左右运转,笔锋在运转过程中写出千变万化的笔画。因此,用笔既是书写汉字时笔锋运转的过程,也是用毛笔进行笔画造型的方法。用笔和执笔,都包括在笔法的范畴之中。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在《兰亭  相似文献   

18.
《爨龙颜碑》是南朝宋大明时期所刻的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形成的一种书体,其用笔如昆刀刻玉,风格鲜 明,布势精工,堪称绝碑。  相似文献   

19.
《曹全碑》     
<正>《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碑阳铭文记述邻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邻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  相似文献   

20.
书法     
高玥 《老年教育》2022,(3):64-65
<正>王中友的草书小品临摹的是孙过庭《书谱》。《书谱》是唐代小草的代表之作,用笔精致丰富,书写节奏迅捷,对书写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从该作整体表现来看,作者较好地表现了《书谱》的用笔和结字特征,尤其是点画使转以及草法表现得尤为熟练,如能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行气和书写节奏,则效果更佳。李颖书友的篆书条幅整体气象宽博,结字舒展,基本能够保持中锋用笔,点画亦饱满秀润。虽然篆书笔法较为纯粹单一,但对书写者的笔力要求较高,在使转用笔中不仅需要保持中锋还需体现线条的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