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指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然而,仅限于课堂的常规英语教学,常常因为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只注重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生动活泼的语言变成了一些形式的符号,语言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难以转化为言语技能,更别说发展为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近年来,我们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开展全方位、开放式英语教学实验,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陈红梅 《云南教育》2007,(10Z):37-38
交际是英语教学的实际体现,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专英语课的指导思想是切实打好语言基础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强调外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 ,能阅读中等程度的文章并能借助词典翻译初级英语文章。要达到以上目的 ,就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 ,通过大量实践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 ,使这种技能发展为语言交际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阅读、翻译、自学等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法教学是为培养言语技能服务的 ,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以合乎语法的方式正确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表达思想 ,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因此 ,英语语法课不是单纯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高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指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然而,仅限于课堂的常规英语教学,只注重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难以转化为言语技能。近年来,我们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开展全方位、开放式英语教学实验,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5.
现代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当与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本文讨论了JEFC教材中在词汇和话语方面存在的跨文化差异,提出进行跨文化差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谈及英语教学,不外乎包括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两个部分。语言教学主要是针对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规则性学习,而言语教学则是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那么显而易见,我们这里所提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属于言语教学的范畴。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的四大要素,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有利于各种技能的相互促进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快速提高。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听说要领先于读写,要以听说的相对提前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读写技能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等基础;同时,读写也要相对跟上听说,要以读写技能的发展落实听说技能的高质量,丰富听说的内容,使英语听说日趋规范化、生活化和交际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化交际能力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要扎实语言基础知识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英语语言化知识,注意语体和语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重视非言语交流就越来越显得迫切与重要。英语教学的默语、副语言、体态语和空间语这四种非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一是直观形象、强化作用;二是简便易行、感染作用;三是情景交融、补偿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非言语交流有助于外语教学,更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交际型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9.
周玲 《南平师专学报》2000,19(3):55-57,68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好坏将极大影响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应当以阅读能力的训练带动其它各项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本文论述了本人在近年阅读课教学中兼顾其它技能训练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听、说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应予重视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听、说技能训练相结合,借助精心设计的、实用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语言交流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提高英语语言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明确听的目的 训练听的能力和训练其他语言能力一样,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因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听力课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听力水平直接影响到语言知识接收、语言基本技能训练及实际交际能力。而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还是吸收和巩固语言知识和培养说、读、写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言语教学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言语教学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语言教学,严重忽视言语教学。结果学生严重缺乏交际能力。提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改革方法,科学处理语言与言语教学两关系,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进行全面的训练,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语言首先是有声言语,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是第二性的。培养听说能力有助于巩固读、写能力。因此英语教学首先要搞好听说能力的培养,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说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和提高。外国学者布里斯(w.M.Rirvers)曾经作过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45%的时间用于听(Listening),说(Speaking)占30%,读(Reading)占16%,写(Writing)占9%。由此可见,听、说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言语教学与非言语教学尤其是英语体势语言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口语是利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加强培养及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就是要通过读和听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加工和重组,并赋予新的内容,然后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交际法明确提出了它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交际法用于口语训练应该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最佳手段。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李惠芬 《考试周刊》2011,(85):114-115
英语听力.就是听懂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说话的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取语言信息及获得言语感受的主要途径。有专家研究指出,在日常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的45%以上。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7.
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获得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听说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和说的训练业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法与听说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听说课教师始终如一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武玉莲 《山东教育》2006,(10):21-2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就语言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可以较好、较快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较好地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彻底解决“费时低效”的问题,使全县…  相似文献   

20.
高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指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言语技能只能在实际中获得,英语交际能力只能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英语教学实践大多是课堂中的训练活动,因此,开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很大促进作用。我在高中新教材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的训练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课堂基础性训练 课上活动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老师要起好导演的作用,进行多种活动形式的训练: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