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教师教育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类专业发展趋势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前身大多是地区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师专时代,这类学校的师范教育办得是有成绩的,为本地区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师。申报本科专业时,也大多是依托原有师范专业,加上“兼非师范”的字眼。才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升本后这几年各学校发展很快,专业也逐年增加。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综合性本科院校,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各专业也向综合性专业看齐。不可否认。不少学校因为是与其他类型的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一些非师范性专业办得确实不错。但是那些传统的师范专业也渐渐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一些原师专时代的强势专业如中文、数学等等,均被所谓的“改造”弄得不伦不类。以某省为例,不少师专在升本之前,都与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开办了“专本沟通”性质的本科专业。因为这层关系。其专业培养方案均是照搬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即使有改动也不大。而且还因为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连续性,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传统专业挂的是“综合性”招牌。培养方案还是师范专业的方案,其综合性并没有得到彰显。这样一来,这类学校的这些专业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师范性渐行渐远,而综合性或者说学术性尚未得到提升。那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传统师范类专业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据我们了解,这也是全国不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共同困惑。其实这也是一个老问题,即如何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师范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基于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现状,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拓和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就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原则、措施和功能的开发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在先进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非师范专业建设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纷纷增设非师范专业。从现状上看,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远远超过师范专业;从政策上看,非师范专业经历了从禁止发展到限制发展、谨慎发展,再到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历程。探明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我国高师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主要承担培养中等教育师资的任务。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依据中学课程的需要,大多为师范专业。上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高师院校在承担培养师资任务的同时,开始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纷纷开办了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非师范专业。全国有700多所本科院校,其中高师院校97所,占近1/7,97所高师院校都在办非师范专业。1995年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常设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之比平均在1∶3,省属以上重点师范大学,比例在1∶1左右,到2007年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之比达到2∶1至5∶4左右。通过对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这一普遍、现实问题作系统地历史回顾,可以为高师院校发展非师范专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110年历史的高师院校,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加强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非师范专业建设,但我校非师范专业实习教学模式还不太完善,有待创新。  相似文献   

7.
白城师范学院是吉林省西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白城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非师范专业为辅的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  相似文献   

8.
我院学科专业建设应以内涵发展为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建设要求,建立具有师范特色的本科学科体系,适度发展能与师范专业基础课沟通的非师范专业,形成以师为主、兼顾非师范发展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科专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是师范专业,大多数教师从事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近些年,高等师范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各学院相继成立了非师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在今后几年会缩减师范生的招生人数,增加非师范专业的招生比例,因此如何提高非师范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为了自身发展,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在办好师范专业的同时,大量增设非师范专业,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高师院校应利用现有资源并优化组合,在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提高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师院校的重组或转型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不宜操之过急;还要明确非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应当尽快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教育转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传统师范类专业发展趋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前身大多是地区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师专时代,这类学校的师范教育办得是有成绩的,为本地区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师。申报本科专业时,也大多是依托原有师范专业,加上“兼非师范”的字眼,才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升本后这几年各学校发展很快,专业也逐年增加。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综合性本科院校,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各专业也向综合性专业看齐。不可否认,不少学校因为是与其他类型的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一些非师范性专业办得确实不错。但是那些传统的师…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从建立以来,一直是师范专业。从1999年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出现了非师范专业的教育技术学,现在全国有204个本科院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中106个是师范专业,98个是非师范专业,师范专业的教育技术学的实习教学实习以教育实习为主,但非师范专业的教育技术学的实习教学该如何进行,文章以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实习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高师院校面临着坚持师范专业优势与发展非师范专业的两难选择,而调适二者关系的核心在于科学分析学科与专业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打造优势学科群、强化院校研究以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途径,打造高师院校专业特色,发挥其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14.
陈霞 《继续教育研究》2013,(11):121-123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地方师范院校都在加大非师范专业的比例以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师范类院校办非师范专业的可靠性。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地方师范院校的专业发展转型及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师院校在发展中不仅包含师范类的专业,也包括一些非师范类的专业,当前非师范类专业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发展中也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尤其是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对高师院校非师范类的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接着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以便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师院校发展非师范专业是其综合性办学转型、推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和繁荣区域精神文化的必然选择,但是面对非师范专业办学过程中显现出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需依托优势、更新理念、制订方案、凝练规格、建立机制、调整面向,有效提升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数量剧增,每年约600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为艰难和紧迫。本文分析了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五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增加了一大批的新建本科院校,又由于这批本科院校多是从过去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本而来,原来的专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一变而为综合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专科应用型、师范型的特征转化为综合型(带有强烈的师范印记)、应用型的特征。由于升本时只是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图书数量、固定资产规模等,因而升本伊始,在专业建设上和课程设置上多是模仿老本科院校的做法。比如,湖南科技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便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典型,湖南科技学院原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升本时定名为“零陵学院”,2004年改名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校地处湖南永州市,经济上为欠发达地区,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新办本科院校。其中中文专业办学历史最为悠久,因为文革后本地区中学亟需大量师资,因而其最初的科学定位就是培养初中语文教师。恢复高考直至2002年升本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至少为本地中学培养了70%以上的语文课师资,  相似文献   

19.
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反思高师院校中文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与非师范方向应明确分流,并针对非师范中文人才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就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中文人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非师范专业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关系已上升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就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就如何加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