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虽然我离开童年时代已有30多年了,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淡忘,但是,回望童年,"小人书"的"身影"依然历历在目,油墨的芬芳依然迷人,回忆总是暖人心扉。回想童年,我的读书兴趣,大概就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吧。《鸡毛信》《渡江侦察记》《林海雪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它们曾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爸爸亲手为我制作的一个小木箱里。每逢  相似文献   

2.
王云霞 《家长》2014,(2):86-87
前几天收拾书橱,翻出几本发黄的小人书,是一套《红楼梦》的连环画。这些巴掌大的小人书,曾陪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小时候的文化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看小人书就是我最大的乐趣。记得那天哥哥放学回来,一脸神秘的样子,书包也不放下,就钻进里屋去了。我将布帘掀开一条缝隙,看见哥哥正捧着一本小人书看得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3.
王云霞 《家长》2014,(Z1):86-87
正从那天起,拥有一本自己的小人书,成了我最大的愿望。前几天收拾书橱,翻出几本发黄的小人书,是一套《红楼梦》的连环画。这些巴掌大的小人书,曾陪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小时候的文化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家里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看小人书就是我最大的乐趣。记得那天哥哥放学回来,一脸神秘的样子,书包也不放下,就钻进里屋去了。我将布帘掀开一条缝  相似文献   

4.
张继诚 《湖南教育》2005,(13):17-17
我们那个小山村有一座破庙,我就是在那座破庙里读小学的。我的老师叫杨军生,本村人,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那时,我身体比较虚弱,走路跑步常常跌进屋檐沟里,被石块碰撞得头破血流。总是他背着我,把我送回家。我母亲找来些草药敷上止血。我看见他的背上衣服上全是血迹,头上直冒热气。然后他与我母亲说上几句,又急匆匆地回学校上课去了。杨老师最爱与我们一块儿看小人书,看《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我们蹲在破庙的角落里,他便也凑过来,接下我们看过的小人书,极认真地静静翻看。有时上体育课,他炒现饭一样给我们讲那小人书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们小时犊,大家都把连环画小册子叫做“小人书”。言外之意,这些书都是“小人儿”看的。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进入初中)再翻那些巴掌大的“小人书”,是很失面子的。中学生得在书包里装上厚厚的长篇小说,比如《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或是《三国演义》、《水浒》,或是《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名著,  相似文献   

6.
无悔人生     
我刚记事时就喜欢看电影,喜欢看小人书。再大一点儿时,我会把家里给的零花钱省出来,都用在看电影或租小人书上。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的,光有表情和动作,《火烧红莲寺》中的飞檐走壁、陆地飞腾……让我连做梦都飞,脚踩哪儿也沾不到地上。那时的我,跟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对电影充满了好奇。卓别林系列也是我的最爱,他独到的表演  相似文献   

7.
周瑾 《宁夏教育》2006,(11):61-61
演讲一开始,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小时候打架的故事。我的姐姐不知从哪弄回来一本小人书——《鸡毛信》。在那个年代,书包里如果有本小人书是最值得炫耀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头挨着头,扎堆儿挤着看一本小人书是最兴奋的,最流行的事情,用今天的话讲,叫时尚。看着姐姐趴在土炕上,点  相似文献   

8.
舍得画鸭     
《当代学生》2011,(Z4):15-18
我是登高把这本《放鸭记》找出来的。巴掌大块店面,店主认为不值钱的小人书就摞在门口书架上,值钱的则码在店内架子的高处,一直顶到天花板。他自己坐的那把椅子垫张报纸给人踩上去瞧,我觉得他应该备把70年代的梯子,因为旧木头梯子跟小人书更般配。怕书抽多了塌架,我站在高处也只能有节制地看,抽一本看一本,或凭书脊判断。抽到《放鸭记》,见这个  相似文献   

9.
我小时侯最迷恋两样东西:一是电影,二是小人书。那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还没有电视,电影也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即便看也是翻来覆去的几部老片子。小人书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我的童年就是看小人书度过的。看小人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借,二是买。县城的新华书店离我家十多里路。每到星期天,我和伙伴们都要步行赶到那里去看一下。也仅仅是“看一下”,买书对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是很奢侈的。书店的格局是柜台式的,售货员们站在柜台里面,一边守着那些书一边扯闲篇儿。记得有个麻脸男售货员总有讲不完的笑话,直惹得那几个女售货员整天唧唧咯咯地笑…  相似文献   

10.
前年,我但任六年级班主任兼中队辅导员,这一班的学生天真活泼,惹人喜爱,可就是他们着课外书的事情使我非常苦恼。看课外书也成了坏事吗?可不是!他们弄到一本小人书,课间看,上课在桌缝里看,回家在路上看。有个叫陈洪生的小朋友,经常不知从哪里搞到那么多小人书,自己看了又借给人看,发生在他身上的纠纷最多了,不是人向他要租书的钱,就是他向人要书,几乎没有一天不发生这类事情。面对这个情况,我不能不采取措施了。我先是向他们讲了一番大道理,要他们不看小人书。这样讲了之后,好了两天。第三天,又依然如故了!怎么办呢?我在一怒之下,宣布小人书为“禁书”,申明发现了立即没收。全班没收了几十本书,堆了一堆,过不几天,同一类的书又有了,而且还增加了几本新的。我给一连串  相似文献   

11.
李少敏 《广东教育》2011,(12):68-69
美国有一本适合一至七岁小孩看的书,书名叫《Pat the bunny》,中文翻译为《拍拍小兔子》。这是一本创造了销售奇迹的小人书,因为它从1940年首次出版至今,年年畅销,历久不衰。为什么这样一本总共只有9页的小人书会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我觉得首先是因为这本书内涵丰富、创意独特,但更关键的是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一至七岁的小...  相似文献   

12.
与大多数出生在80年代的人一样,我关于阅读的记忆可以追朔到小学之前,虽已记不得第一本阅读的书是什么,但一定不是《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舶来品,而是那些将故事简化并用图片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小开本的书,我们都统称为"小人书"。也就是通过阅读这些"小人书",我知道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开始了对文学最初的理解,开启了我对浩瀚书海的无边向往。一本书不可能包罗万象,但有些书  相似文献   

13.
无悔人生     
我刚记事时就喜欢看电影,喜欢看小人书。再大一点儿时,我会把家里给的零花钱省出来,都用在看电影或租小人书上。  相似文献   

14.
平时作文课,我们常常碰到如《我的××》一类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一篇习作《我的妹妹》,其中有一个小节是写妹妹很吝啬,她有一本小人书,邻居亮亮想看,但妹妹不肯借。小作者是这么写的:“敏敏,借我看一看好吗?”亮亮问。  相似文献   

15.
我很喜欢读书,什么《上下五千年》、《名人传》、《童年》以及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等等,我都看过。我尤其喜欢看小人书、漫画书,比如《老夫子》、《父与子》、《变形金刚》等等,可是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不赞成。后来他们看我太入迷了,就严令禁止我接触它们。哎!可是我真的喜欢它们呀,它能给我带来快乐,带来趣味。它们对我很重要,我甚至觉得比在学校里学的语文数学英语都要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确,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素质。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那时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家里的劳动力不足,经济拮据,所以我与其他孩子相比就“穷”了许多,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上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读小人书,《孙悟空大闹天宫》《狼牙山五壮士》《武松打虎》《草船借箭》都很受同学们的喜爱。虽是黑白印刷的,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阅读热情。那时候,一本薄薄的小人书就已经是孩子们的最好读物了。由于穷,没有钱买或到书摊上去租,所以更多时候只能是向同学们借着看。每当我把书带回家…  相似文献   

17.
著名学者卫建民在其《难忘“小人书”》一文中写道:“‘小人书’是用简约的文字,连续的画面,将一部长篇小说或一个长故事浓缩在掌上,用形象诠释原著。这是美术走向儿童和大众的一条重要途径。我现在想,儿时读过的‘小人书’,后来都读了原著,但人物形象,尤其是古典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模样,在我的印象中,仍是‘小人书’中的样子。因此,从小读优秀的‘小人书’,实际是在接受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下面,我们请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谈谈“小人书”在他和他那一代人成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班学生特别爱看小人书。有的学生入了迷,上课也舍不得放下,偷偷地看,有的学生虽然上课不敢看,心里也是念念不忘,只想早点下课,上课便心不在焉,好容易盼到下课,便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小人书了。但上作文课,不少学生却不会写或是没有兴趣,其中有不少是小人书迷。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班上,有三个“小人书迷”,他们几乎一有空就看“小人书”,有时课下没看完。就在上课时偷着看,“神”都被书中的情节牵走了,哪顾得什么听课。有时被老师发现了,虽不敢再看,可也是心神不定,严重地影响了学习。为此,我大伤脑筋,一度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趁他们不备,将小人书没收。满以为这一着会灵,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从公开看转为秘密看了,还由一个人当“小岗哨”,一见我注意了他们,立即就把小人书藏起来。我的“偷袭”也不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的时候,儿媳给我那一岁的小孙子买了一本小人书。我看了之后不禁拍手叫绝,多棒的书!后来得知,这是一本创造了奇迹的小人书:第一,它早在1940年就出版了;第二,从初次出版至今,年年再版,年年畅销,历久不衰;第三,它被评为美国的“Golden Books”系列,也就是金奖图书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