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潍县竹枝词》赏析林书珍郑板桥的诗歌同他的书法绘画一样,离经叛道,自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呈放着异彩。有不少诗篇,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极其不满的悲愤心情。《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就是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组诗大约作于郑板桥任潍县县令后的第...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集》评介胡云富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善画兰竹,笔墨清雅俊秀,风格奇丽多姿,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融真草隶篆笔意于一体,独辟蹊径,自创一格,被后世称为“板桥体”。而他的诗文朴实无华,文笔酣畅,是千古流芳的佳作。郑板桥以他杰...  相似文献   

3.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4.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与韩镐论文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他屡次名列前茅,因而极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资助并热心辅导他。有一次,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与韩生镐论文郑板桥在这幅对联里,郑板桥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真知灼见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青年人。韩镐得到这副对联后,如获至宝,挂在家中认真领悟,大受教益,最后中了举人。这副对联至今对我们的写作都很有启发。为什么呢?你能解释出其中的要义吗?(答案在本期找)《与韩镐论文》答案:…  相似文献   

6.
说明郑燮,字克柔,一字理庵,号板桥,清扬州府兴化县人。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康熙时中秀才,雍正时中举人,乾隆时中进士。做过范县、朝城、潍县令。以诗、书、画三绝驰名,是“扬州八怪”之一。今年是郑板桥诞生290周年,笔者整理了他的三种作品,拟陆续发表,以示纪念。(一)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印的《郑板桥集·补遗》,载《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曾见过郑板桥《潍县竹枝词廿四首》(墨迹),从作者跋语看出,这廿四首竹枝词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稿本。这廿四首竹枝词,有的是四十首中所看到的。两种竹枝词文字歧异不少,排列次序也不尽相同。《板桥词钞·自序》云:“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将廿四首与四十首两种竹枝词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郑板桥改诗的“一片苦心”。(二)日本藏《郑板桥手批余稿》所谓“手批余稿”,即判词。是将郑板桥做县令时审案所写的判词条,黏贴成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李一氓先生等均收藏郑板桥判词册,已发表。《郑板桥手批余稿》载于日本杂志,中国不易见到,有机会时当予以发表。(三)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郑板桥集·补遗》不载楹联。我和友人从墨迹、拓片、照片、影印本以及书籍记载、口头传说等方面,收集到郑板桥楹联五十二副。这些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板桥的生活、思想、交游等情况,不能认为“研究价值不大”。现先发表此篇。1983年,卞孝萱于北京。  相似文献   

7.
<正>《新修城隍庙碑记》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七年(1752)任潍县知县时撰文并书写的,是郑板桥书法中的精品,郑板桥尝自称其书法作品中“《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尔”(《刘柳村册子》)。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龙吟:郑板桥的书画堪称是艺术珍品,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佳作。他创作的《道情十首》几经增改,不仅在当时被很多人传唱,而且一直影响至今。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郑板桥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身边聚集着一批诗书画全能的文化人,郑板桥的创作得到了滋养,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一讲,我们一同来品味郑板桥著名的《道情十首》。"道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原本用来演唱道教故事,因而内容多是宣扬消极避世。它以唱为主,伴以独白,也有完全演唱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街头艺术。在南方,"道情"还有个别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绘画以“竹、兰、石”为主要题材,打破了山水画派的一统天下。但是,郑板桥的诗词创作中,却体现了《板桥自叙》中“酷嗜山水”的自我表白,留下了很多歌咏山水园林美的篇章,寄托了他富有独特个性的情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卞孝萱 《文教资料》2001,(2):143-144
承郑奇先生介绍 ,我与金实秋先生相识 ,两人一见面就谈郑板桥 ,他告诉我 ,已将近两年来所撰写的研究郑板桥的文章 ,汇编为一册 ,书名为《郑板桥与佛教禅宗———郑板桥研究新证》 ,不久出版 ,请我作序。我欣然同意。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指出 :联句诗 ,虽古有此体 ,诗人只偶一为之 ,且多为短篇 ,唐韩愈、孟郊始创为长篇 ,享誉千载。又说 :古有和诗 ,而无和韵。唐有和韵 ,尚无次韵。次韵诗从元稹、白居易开始 ,二人依次押韵 ,篇幅之长且多 ,至今犹推为独步。赵翼高度评价韩、孟联句与元、白次韵之创新 ,并认为 :必须创新 ,而后可以传世。…  相似文献   

12.
《浪淘沙·和洪觉范潇湘八首》是郑板桥80余首词作中一组重要的写景抒情词,从此组词作的创作背景切入,继而通过对郑板桥思想性格的梳理,揭示出郑板桥寄寓于此组词作之中的"仕与隐"之矛盾。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书画独具风采,而且推行倡导的读书方法也别具一格,颇有新意。慎选精研法郑板桥主张读书者要慎选书籍,以“精”为本。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也极有限,如果读书者不善选择,势必导致“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了。郑板桥认为“精”,不只是精读,还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去发现书中各种疑点和问题,评论文章的真伪优劣,从而提出高于原文内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默诵于胸法郑板桥主张读书…  相似文献   

15.
这里讲两个故事。一是郑板桥尊师。郑板桥是清代大书画家,“杨州八怪之一”。有一次,他在一家画店看到一幅墨竹,落款“郑板桥”。这不是他的作品,但画得不错,他买下了。  相似文献   

16.
与韩镐论文     
《初中生学习》2004,(10):12-12
据说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叫韩镐,家境虽然十分贫困,但很有才华。在县试中,他屡次名列前茅,因而极受郑板桥赏识。为此,郑板桥经常资助并热心辅导他。有一次,韩镐向他求教写作问题,郑板桥当即挥笔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了韩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走狗”、“喽罗”、“爪牙”都是贬义词。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喽罗,比喻追随恶人的人;爪牙,比喻坏人的党羽。然而在古汉语中,这三个词都不含贬义。走狗,原指猎犬。《国策·齐策四》:“也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后用以比喻为人出力者。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狡兔死,走狗烹。”又用以比喻甘愿做他人门生。在我国文艺史上,有两位自称是别人“走狗”的艺术大师:一个是清代画家郑板桥,一个是现代画家齐白石。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名燮。他曾给自己刻过一枚“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的图章。徐青藤即徐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诗画大家。郑板桥悉心研究、刻意揣摩他的艺术所长,甘心作他门下的“走狗”。  相似文献   

18.
一、郑板桥妙诗祝寿郑板桥名燮,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字。人们围上来看,却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写下两个“奈何”,众人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  相似文献   

19.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历来以“三绝诗书画”著称于世,而他的散文代表作《家书》也颇受史学家的推崇。《清史列传·郑燮传》曰:“所为家书忠厚恳挚,有光禄庭诰,颜氏家训遗意。”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评价:“他的《家书》,叙述家常,无所不谈,抒情议论,脱口而出,每多独见,比之于诗,表现了更多地打破陈规定矩,自由抒写的精神。”因此,他的《家书》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言近旨远的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20.
清代通俗小说《扬州梦》素材来源,一是郑板桥的历史事迹,二是清人李斗创作的《扬州画舫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