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少年闰土》的第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刺猹的彩图,以印证他们的想象是否合理,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闰土刺猹的动作。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少年闰土英俊而能干的形象特点,在愉快、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激起了学习兴趣,思维十分活跃。   又如在教《凡卡》一文时,我首先播放课文的录音带,让学生听凡卡悲惨的故事,然后打开学校闭路电视,让他们看凡卡当学徒挨骂、挨打、挨饿及给爷爷写信的镜头。最后设疑:凡卡的处境能改变吗 ?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以梦作为结尾 ?学生的思维一下便“活”起来了,“动…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教材因素和教学手段的激发、诱发和逼发,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激发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设悬布疑。如教学《金色的鱼钩》,可先出示一枚普通的鱼钩,提问:本课课题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挖掘全文中心思想。又如教《给颜黎民的信》,开头可设这样的疑问:“鲁迅先生给颜黎民的这封信是回信,那么颜黎民给鲁迅写的信,讲了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自然有各种猜测。教师进而指出,“要  相似文献   

3.
点题。教师向学生点明作者命题的意图,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如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可问学生:“本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学生回顾课文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老班长留下的鱼钩极其普通、简单,是用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但人们一看到这个钓鱼钩,就会想起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员过草地的动人故事,就能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释例。有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不能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采用让学生自提问题自寻答案的方法,颇有实效。 《金色的鱼钩》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它通过长征中“老班长”照顾伤员忍饥挨饿,不幸牺牲的故事,歌颂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学时,学生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产生疑问:“鱼钩既然长满了红锈,为何还会闪烁光芒?”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我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答问。我向提问组提要求:谁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大家理解这句话?课堂一阵静默。我进一步引导:联…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们听了几堂小学语文课。了解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研究,总是无的放矢地让学生去回答那些不得要领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讲到《金色的鱼钩》中“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一段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什么地方?许多同志得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问题要新颖有趣。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内容上应是学生未知的,在形式上应是灵活的。干篇一律,重复提问,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易出现思维定势。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提问:“什么是新月?”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新月就是新的月亮。”教师故意追问:“那什么又是旧月亮呢?”同学恍然醒悟自己答错了,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新月”在课文中的含义。这种欲正放误、欲直放曲的提问新颖有趣,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与作品同喜同悲,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1.挖掘教材,诱发情感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凡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痛恨,我重点抓住第八自然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扣准字、词、句,从挨打、挨饿、不得安睡这几方面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的控制手段。要改变提问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借助提问,促思益智,使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一、提问要有情趣。要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是枯燥乏味的,必须要求课堂提问具有情趣。首先,是“表述”的情趣。提问要通过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生动、恰当地表述与之相吻合的问答内容的情感。如“啄木鸟、蜜蜂、青蛙为什么都‘冷冷地’说呢?”(《美丽的公鸡》),教师表述时的语气应该是“冷冷地”,很不热情的,让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表述语气中去揣摩文章内容的语感。又如“小红军亲眼看见老红军牺牲,心里会感到怎样?可能会怎么说?怎么做?”(《草地夜行》),教师表述时,语气是沉重的,语调是悲伤的,节奏应该是缓慢的,形成一个与课文潜在情感相吻合的氛围。其次,是“生活”的情趣。提问要回想生活,唤起学生对金色童年的追忆,引人入胜,扣住心弦。如“同学们谁看见过壁虎,是在什么时候见到的?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夏天还是冬天?”(《壁虎》)。寥寥数语,学生对壁虎的回忆瞬时在记忆的储  相似文献   

10.
析《凡卡》难点皋兰县钱家窑学校陈以礼《凡卡》描写的是一个由农村到城市做学徒的9岁儿童的悲惨遭遇。课文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与当时社会的罪恶,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受尽摧残的旧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缩影。课文中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内容完整,以3个“叹气”为思维线索,饱...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很讲究突出重点、难点,这是共知的。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能是一段文章。善于抓住这些重点进行突破,对理解课文、揭示中心、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我校刘杰老师教《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把课题中“找”这个中心词作为突破口,从揭题到逐段讲读都紧扣这个“找”字。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激起思维,教得既有力度,又有深度。如揭题时,她提问:“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想想,课文主要围绕课题中哪个词写的?”学生回答出“找”字后,教师又问:“哪个孩子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是它迷路了吗?”这个  相似文献   

12.
一、鼓励学生做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小问号”意味着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观念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许多教师都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其实,现代教育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为学生解答问题。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在质疑时教师要切入知识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提出“聪明的问题”,再通过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是…  相似文献   

13.
“激疑拓展”是我校“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阅读多思教学法的实验步骤之一。这一环节即是教师诱发、点拨和探索课文的重、难点,激起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宜在课文的重、难点或特点之外巧下“金钩”,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识矛盾,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思考动机,让学生“多思”、“善思”,拓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一、以趣问激疑拓展引奇激趣之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引导学生精读)后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  相似文献   

14.
造句,是小学阶段基本训练之一。实践证明,在造句训练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如,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闪烁”造句,开始,学生所涉及的都是些家庭生活琐事,如:“妈妈买来一串金项链,戴在胸前,金光闪烁,真漂亮。”“夜晚一片漆黑,远处闪烁着一点亮光。”能否使学生突破生活琐事,造出些意境深远的句子呢?回答是肯定的。教师这时结合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加深对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满足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现成的答案。如教《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教师往往这样提问:“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然后讲讲寓意,算是完成了教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时,我致力于引导、组织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精神与心灵的碰撞中,感悟课文传承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凡卡》一课的教学。片断一:师:课文为什么两次写到凡卡爷爷身边的狗?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懂了什么。生:老师,课文还有一句也提到了狗。“我们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师:对,你把课文读得很仔细,我们也可以把这三句话连起来想一想。生:凡卡想起了爷爷身边的狗,可能是因为他羡慕狗,狗可以和爷爷形影不离,而…  相似文献   

17.
教学《凡卡》一课时,为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较深的认识,我注意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诱发联想.训练发散思维,首先要选好发散点.我以“乡下,爷爷收……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了进去”一段话为发散点,提问:“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收不到的!并说出好几点理由:没有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没有贴邮票……接着,我进一步问:“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你们设想一下,那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8.
一、设疑提问法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端。完美成功的设疑提问,不仅能控制课堂秩序和气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浮力》一节中,教师先出示两个乒乓球 (其中之一钻一小孔,装沙后用透明胶布封住 ),提问学生:将这两个乒乓球同时放入水中,它们是“浮”还是“沉” ?同学们脱口而出:“全都浮上来。”但教师将乒乓球同时投入水中时,却出现了一个浮一个沉的情形,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设置疑点,制造矛…  相似文献   

19.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学每一篇新课文,都要精心设计“导入”这一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由题及文。教师运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揭示课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新课。如《金色的鱼钩》这个课题带有强烈的比喻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往往比较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去诱发、引导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增强他们多角度、多方位看问题的能力。如阅读了《凡卡》一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的愿望是什么?能不能实现?如果真实现了,那会怎样?这时学生便会马上结合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想象。教师还可以诱导学生做出时空跳跃想象:假如凡卡在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老师传递出思维信号,会使学生驰骋想象的翅膀,做出多种结论,以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