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呼唤人性     
晓新 《山东教育》2001,(1):110-111
《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年第9期刊登了《老师的“BP”机》一文,文章大意是永强老师的妻子(也是教师)病重,为了不耽误课,关键时刻又能照顾妻子,永强老师借了传呼机:在课堂上,永强老师的BP机响起的“嘀嘀”声曾一度引起学生的误解。当永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嘀嘀”再次响起,他“看了看传呼机上汉显的内容,忍着眼泪,关上机子”,接着又用“洪亮的声音”讲课。后来,学生们得知永强老师的妻子的传呼内容是“我不行了,上好你的课,永强,别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下课的铃声,传来“嘀嘀嘀,嘀嘀嘀…”的传呼机声。当学生们弄清楚那“BP”机的声音确实来自语文老师的讲义夹里时,语文老师很抱歉地说:“对不起!”随手关掉机子,匆匆离开了教室。课间,老师的“BP”机成了学生们议论的话题。人称“百事通”的小丽说道:“语文老师和妻子都是教师,收入不高,听说老师的妻子还有病。这年头,谁不想搞点外快,早一点步入小康呢%”“难怪最近我发现老师在街上骑车跑得那么快。跑买卖,时间就是金钱嘛!”“小百灵”小兰随声道。……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他们所尊敬的老师和那些手拿“大哥大”腰…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 ,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事件” ,处理不好 ,就会大大影响教学 ,甚至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刚接班不久的一节语文课上 ,我讲得投入 ,学生注意力集中 ,听得入港。突然教室后面响起了“嘀嘀”的响声。师生哑然 ,面面相觑。那声音听起来特别刺耳 ,足足一分钟 ,和谐的教学气氛被破坏了 ,课堂骚乱起来。我毫无思想准备 ,却仍面带微笑 ,低声问道 :“谁的传呼机响了 ?请关掉。”接着上课 ,一会儿后边又传出了“嘀嘀”声。我便问是谁 ?学生交头接耳 ,但无人答对 ;再问 ,又无人应。我便不高兴地提高嗓音道 :“我没有别的意思 ,是谁…  相似文献   

4.
《蚂蚁》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三册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蚂蚁的嗅觉很灵敏。尤其对樟脑球的气味特敏感。上课了,学生们都用小手捂住自己装蚂蚁的小瓶,同时用一双双智慧的小眼睛注视着老师手上拿着的实验用品。首先,我进行演示实验。“同学们,请仔细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空白投影片。”(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所以我使用空白投影片)“再注意看老师接下来做的一系列动作。”我先用樟脑球用力地在投影片上画一个圆,然后把瓶中的三只蚂蚁投到上面,再看蚂蚁会不会冲出圈外。呀。太…  相似文献   

5.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表扬某位同学的写字姿势端正,一边又摸着另一位同学的头说他的字有笔锋。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天真、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我就表扬我?”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从本学期起已作为活动课试用课本发行,其中第2课《爱护我自己》中有3幅图画略微涉及到了性的内容。但据了解,对这方面的内容老师在上课时基本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有关人士指出,学校怕教这方面的内容引起负面影响,教师也觉得难以开口,以致有关内容“只看不用”成了摆设。日前,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在心理健康观摩现场会上为三·一班学生上了《爱护我自己》这一课,这是目前上海市在小学三年级开设的第一堂涉及到性内容的课。老师在屏幕上放映“妈妈在亲吻女儿…  相似文献   

8.
吴昊辰 《教育》2007,(7S):36-39
“我们办公室的老师看了这段视频以后,都说这些学生真是该死!可是这样的课,那个老师怎么能上得下去!”北京三中的王新利老师有些激动地对《教育》旬刊记者说,“反正如果是我的话,这堂课我是没办法上的。”  相似文献   

9.
放学回家的音乐响起,我匆匆布置完作业,正想离开教室,有个学生拿着一张小纸条跑上讲台:“莫老师,黄秋怡写纸条!”哦?上学期班上写纸条成风,“三令五申”之后方天下太平,怎么,这小丫头今天吃了豹子胆不成?一看条上的内容,我更来气了。只见纸条上写着:“你瞧着好了,莫老师这节课肯定要说其他的事,刚才的话她还没讲完呢。她这人就是这样,总认为副课不重要。——黄秋怡”我顿时提高嗓音喊道:“黄秋怡,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相似文献   

10.
穆岩 《天津教育》2006,(3):45-46
“嘀嘀……”清脆的手机铃声过后,我收到了一个来自陌生号码的手机短信。“老师,你还好吗?我已经读大二了,又快到世界杯决赛了,还记得上届世界杯您和我们一起收听中国队的比赛吗?一起聆听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吗?我非常怀念那些岁月……”  相似文献   

11.
谢谢老师     
“谢谢老师!”这话在我耳边已响过了一些时日,现在还萦绕在我脑际,叫人无法忘怀。去年六月的一天,我和妻子到广州市一所学校试教,原本教语文的我这次出奇地被安排上的是一节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教授的内容是《刻苦学习》。来听课的都是学校的一些领导和骨干教师。一节课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过,当我宣布“下课”时,几十个学生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猛地站起来,用晶亮的眸子将我注视少顷,然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老师!”我一时显得局促。因为我从教6年来,每次“下课”时学生都说“老师再见”,而今天在异地他乡第一次听到“谢谢老师”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2.
谢谢老师     
向凌云  丁鑫芳 《师道》2006,(1):51-51
“谢谢老师!”这话在我耳边已响过了一些时日,现在还萦绕在我脑际,叫人无法忘怀。去年6月的一天,我和妻子到广州市一所学校试教,原本教语文的我这次却出奇地被学校安排上一节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教授的内容是《刻苦学习》。来听课的都是学校的一些领导和骨干教师。一节课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过,当我宣布“下课”时,几十个学生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猛地站起来,用晶亮的眸子将我注视少顷,然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老师!”我一时显得极其局促。因为我从教6年来,每次“下课”时学生都说“老师再见”,而今天在异地他乡第一次听到“谢谢老师”这样…  相似文献   

13.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1,(11):19-20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听一位教师执教《湖心亭看雪》。我总觉得她讲的内容似曾相识,后来一查阅,原来是照搬了某语文教学刊物上的名师教学实录。“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同一个教师给相同或不同的学生上课,也很难上出一模一样的课,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怎能上出同样内容的课呢?那节课,尽管老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学生终究没有被引上“正道”,最后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相似文献   

14.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  相似文献   

15.
救救孩子     
先看两则消息:   其一,近日出版的《少年儿童研究》辑录《新校园童谣 31则》,部分内容是:“现在学生真糟糕……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都像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我们学校……校长上吊,老师抽风,学生跳楼。”“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快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诸如此类,是调侃 ?是戏谑 ?社会舆论哗然。   其二,某小学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布置组词作业,结果是,学生用“老”字组词“老婆”,用“情”字组词“情人”,用“勾”字组词“勾引”…  相似文献   

16.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17.
郝玉梅 《师道》2002,(3):31
语文课上,一名学生正在读《难忘的一课》(人教版第十册):“……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葛亮,有郑成功,有孙中山。”“不对,顺序颠倒了。”我耐心地说,“不要紧张,把顺序读正确!”那学生又读了一遍,仍是“错”的。这时其他学生不干了,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读得没错。”拿过学生的课本一看,原来跟我的教本  相似文献   

18.
朱华贤 《师道》2005,(9):43-44
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分析完课内容之后,她说:“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学生们有的木然,有的互相看看,有的埋头不语,无一人举手。见无人响应,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停了一会儿,一个平时很爱举手的虎头虎脑的男生终于站了起来问:“老师,课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义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相似文献   

19.
警察离开后,我们坐在车里不知该怎么办。“嘀嘀嘀,嘀嘀嘀。”身后突然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我回头,看到了那辆我们曾经蒂助过的棕色小面包车。“哈哈,我看今天不止是我们的运气不好。”那黑人探身在我的窗口说。  相似文献   

20.
李镇西老师在《大街上的语课》一中回忆了自己让学生到大街上“捉”错别字的语实践活动,认为这种“创造性”的“开到大街上去”的“语课”“深受学生欢迎”,比那种每个字抄10遍的“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更有趣。其实,不少语教师(包括我)都曾搞过类似的活动。李老师的章引发了我这样的反思:这种“大街上的语课”效率到底怎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