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本文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右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进而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З方言”、“Э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等七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l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等5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3方言”、“δ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7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突厥语方言研究(五)--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突厥语大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1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З方言”、“δ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七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突厥语词典》的记载,并参考碑铭文献、回鹘文出土文献及现代诸突厥语言的材料,将古代突厥语划分为“原始突厥共同语”(2世纪以前)、“前古突厥语”(3~6世纪)、“上古突厥语”(7~12世纪)、“中古突厥语”(13~15世纪)、“近古突厥语”(16~18世纪)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前古突厥语”时期的突厥语分为“r音化语言”和“d音化语言”两种类型;“上古突厥语”时期,“d音化语言”分化、演变为分化型的“j方言”、“d3方言”、“ǒ方言”、“z方言”、“混杂方言’,和混化型的“n方言”、“h方言”七种类型。现代突厥语族诸语言则是在“r音化语言”及上述七类方言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有VP”结构中“有”的表体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古文献语料显示:“有VP”结构具有表示完成体范畴的功能。这种用法大致与副词“既”“已”相当。从使用频度和文献分布看,“有”的表体用法很可能与上古时期的某种方言有关。本文还联系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相关语言事实,对上古汉语中“有”的表体功能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对古今维吾尔语的历史分期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文章认为,古今维吾尔语历史应分为三个时期:一、回鹘语时期,即8-15世纪。其中,突厥文文献语言期为8-9世纪,回鹘文文献语言期为9-15世纪;二、喀喇汗王朝突厥语和察合台语时期,即10-20世纪初。其中,喀喇汗王朝突厥文文献语言期为10-13世纪,察合台文文献语言期为14-20世纪初;三、现代维吾尔语时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同时,文章还就古代维吾尔语元音i与觙"合二为一"的时期问题,元音a、覿弱化为e、i在文字上如实反映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突厥语文献、波斯语文献及汉语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辨析、比较和相互印证, 首次对乌古斯部族诸部落的得名原因、分布区域、活动迁徙情况及其与现代各有关突厥语民族的 承继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已往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回鹘诸可汗名号前所加的Kyn(汉 文史籍中作“军”、“坤”或“君”)和Aj(汉文史籍中作“爱”或“蔼”)等词为其自然崇拜的标志。本文则 认为Kyn和Aj的使用和自然崇拜全然无关,而是专用以标示其所属支系的(亦可理解为祖先崇拜 的标志)。本文的研讨,对于促进突厥史、回鹘史及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将会 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的汉语方言学研究处于“古典时期”.经过先秦两汉对上古汉语方言语料的积累,以及古音学兴起背景下清代学者对古方音研究的语言观念的树立和理论的建设,为其后的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古方音研究提供了经验性的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操突厥语族诸语言的民族和部族的族源、分布、氏族部落分化、地名等方面的资料,结合与这些资料相关的书面文献和研究成果,论述研究《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历史的资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语文学是广义的哈萨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哈萨克族主要是以突厥语系的克普恰克部为核心,融合了在此之前欧亚大陆的斯基泰人和在此之后的蒙古人形成的。哈萨克语可以分为阿尔泰共同语、上古突厥语、古代突厥语、中古突厥语和近现代哈萨克语五个时期。关于古代突厥语及其碑文的研究,已经构成哈萨克语文学的一个单独分支。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聊斋俚曲反映出的“知”“庄”“章”的读音应分成两类。二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三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其特点属于“胶东方言型”。现代淄川方言“知”“庄”“章”完全合流,读成了舌尖后音,变成了“非胶东方言型”。这种历史演变是受了济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突厥语文献、波斯语文献及汉语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辨析、比较和相互印证,首次对乌古斯部族诸部落的得名原因、分布区域、活动迁徙情况及其与现代各有关突厥语民族的承继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已往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回鹘诸可汗名号前所加的Kyn(汉文史籍中作“军”、“坤”或“君”)和Aj(汉文史籍中作“爱”或“蔼”)等词为其自然崇拜的标志。本文则认为Kyn和Aj的使用和自然崇拜全然无关,而是专用以标示其所属支系的(亦可理解为祖先崇拜的标志)。本文的研讨,对于促进突厥史、回鹘史及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方言材料、历史文献、方言地理学和实验语音学的证据共同表明,北方地区鼻化韵有三种演变类型:始于an类音的,在随后的扩散过程中分化为两种类型:一是以韵尾-n为条件,一是以韵腹a类音为条件;第三种则始于aN类音。山东方言属于第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狼图腾文化是乌古斯部族的标志。“阿史那”之姓氏,为突厥Aвuzne-Aвuznε-Aвuзne-Aзвuznε-Oвuzne-Oвuznε的音译,意为“乌古斯的”。狭义的突厥人,指的是操用突厥语方言的、生活在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在克普恰克(Q1ept∫aq)、炽俟(t∫igil)、基马克(Jεmεk)、突骑施(Toxs1e)、谋落(Bulaq)、样磨(Jaвma) 、恰鲁克(t∫aruq)等部落的人以及部分乌古斯人。“突厥蛮”(Tyrkmзn)一词是对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葛逻禄人、克普恰克人等操用突厥语的人的通称。  相似文献   

15.
狼图腾文化是乌古斯部族的标志。“阿史那”之姓氏,为突厥A↓Ruzne-A↓Ruznε-A↓Ru3ne-A↓Ruznε-O↓Ruzne-O↓uznε音译,意为“乌古斯的”。狭义的突厥人,指的是操用突厥语δ方言的,生活在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克普恰克(Q1ePt∫aq)、炽俟(t∫igil)、基马克(Jεmεk)、突骑施(Toxs1e)、谋落(Bulaq)、样磨(Ja↓Rma)、恰鲁克(t∫aruq)等部落的人以及部分乌古斯人。“突厥蛮”(Tyrkmεn)一词是对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葛逻禄人、克普恰克人等操用突厥语的人的语称。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分析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洲通古斯语族诸语言和方言材料 ,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的 ad r a(~ at rqa)“儿马”一词进行了语音和词源方面的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 ,并探寻了“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相关语音的对应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状况 ,重新构拟了该词的原始形式。  相似文献   

17.
自14世纪至20世纪初,中亚突厥民族所使用的共同文学语言“察合台语”的名称,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从19世纪末,突厥学家开始了对察合台语的研究并获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在许多突厥学家之间,对“察合台语”此名称的形成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有些歧义。特别是,国外许多学者对现代维吾尔语是察合台文学语言的延续这个事实。有一字不提的倾向。事实上,察合台语是以哈喀尼耶语和回鹘语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语言。“察合台语”在蒙古统治时期,在古代突厥语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当地方言成分和阿拉伯、波斯语词汇成分,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下,以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达到了经典文学顶峰时期。对“察合台语”产生的历史过程,应根据事实来说明问题,并科学地对待它的形成、发展和分化过程。本文收集国内外有关“察合台语”资料,分析并考释“察合台语”名的形成与发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客方言中“蜘蛛”一词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基本语音形式为真包含于la真包含于k^h ia,其它形式也极为相近,并有一定的音变规律可循。本文联系闽语、赣语等。通过书面文献考证其本字应为“罗(虫奇)”,并进而指出其为客方言中的古音化石。“罗”读真包含于la当为歌韵古音遗留,“虫奇”读真包含于k^hia当为上古歌部(“虫奇”从奇得声)字,这部分字中古音已转入支韵,但在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区别的痕迹,表现出《切韵》前的语音征状。  相似文献   

19.
分析福建顺昌人平翘舌声母使用现状,可发现顺昌方言由于受中古音系的直接影响,对应普通话翘舌音字的读音有一定的特性,没有翘舌音zh、ch、sh,没有r声母等.一旦离开顺昌这个方言环境,语言交际功能大打折扣.文章从顺昌方言特点及古今音演变规律着手,就顺昌方言中对普通话平翘舌音常用汉字的读音及规律加以调查和初步探讨,认为只要顺昌人说普通话时,能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叶音,把方言中读舌叶音汉字全部转换成翘舌音,就可以说出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20.
乌古斯与回鹘均是古代操用突厥语族语言的著名群体。其活动历史不仅与中亚史、突厥史及其他古代突厥语部落史、部落联合体史息息相关,而且与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史紧密相连。但在突厥语民族史的研究中,由于存在着将部落与部落联合体不加区别、部族与部落联合体相混淆和滥用“民族”概念的三种错误倾向,使得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将乌古斯与回鹘这两概念互相纠缠在一起,复杂难辨,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乌古斯与回纥(鹘)的关系问题,首先应从乌古斯与回纥(鹘)各自的形成、发展历史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