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鼓吹乐发展到高峰,五礼制度的规范、鼓吹署的建立,乐工数量大大增加等因素,都推动唐代鼓吹乐的发展。认真分析唐代鼓吹乐在唐代礼乐、燕乐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梳理中国古代鼓吹乐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  相似文献   

3.
相传我国古代伏羲氏造琴瑟,神农氏改二十七弦为五弦,黄帝编去钟定基本音律,周公采用金、石、丝、竹、魏、土、木、革八种乐器定八音,并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作乐制礼,定型为周朝的礼乐.  相似文献   

4.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0,(40):12-13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 “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君子六艺”。是古代男子安身立命之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或者说是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5.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各朝多在太常寺辖下设置鼓吹署(局),这是西晋、梁、陈、北魏、北齐之制的沿袭。但自隋唐开始,"卤簿鼓吹"的分部形式与前代颇有不同,并直接影响到以后多个朝代,所以隋唐时期实为古代鼓吹制度发展、转变的重要关捩。此外,五代"熊罴十二案"久废无次、前蜀王氏以鼓吹祭庙、宋代鼓吹乐人取于诸军、金朝太乐兼辖鼓吹等事,都是鼓吹制度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变更。探讨这类问题,可以为古代音乐史、戏剧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部乐是具有较为固定的乐曲、乐器、乐工人数及表演风格的音乐组织形式,这种制度渊源于西汉的黄门前部、后部鼓吹,进而影响到魏晋时期的相和部乐。南朝时期,在相和部乐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清商部乐,并出现了部下自分小部及与其他部乐并立等新情况;而在北朝,则有伶官清商四部、伶官清商二部的出现。及至隋平天下,吸收北周、北齐、南陈的部乐制度,建立了七部乐与九部乐,《清商伎》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影响到初唐的十部乐;直到坐、立二部伎制度出现之后,清商部乐始逐渐衰亡。  相似文献   

7.
鼓吹俑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一类颇具特色的陪葬品,这类陶俑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鼓吹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收集墓葬出土鼓吹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类型分析与分期研究,将鼓吹俑分为前后相续的四期,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不同地区鼓吹俑的地域差异。其次,总结概括了鼓吹俑的功能、等级与规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鼓吹俑有展现墓主居家宴乐和仪仗出行之用,或可分为鼓吹伎乐俑和鼓吹仪仗俑两类,北魏迁洛以后的鼓吹俑有着相应的等级和使用规制。最后,对鼓吹俑的出现和流行原因做了简要探讨,认为这种陶俑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受当时政治和军事状况影响并学习汉文化创造出来的陪葬品,丰富了当时墓葬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鼓吹俑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一类颇具特色的陪葬品,这类陶俑的产生和流行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鼓吹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收集墓葬出土鼓吹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类型分析与分期研究,将鼓吹俑分为前后相续的四期,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不同地区鼓吹俑的地域差异。其次,总结概括了鼓吹俑的功能、等级与规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来看,鼓吹俑有展现墓主居家宴乐和仪仗出行之用,或可分为鼓吹伎乐俑和鼓吹仪仗俑两类,北魏迁洛以后的鼓吹俑有着相应的等级和使用规制。最后,对鼓吹俑的出现和流行原因做了简要探讨,认为这种陶俑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根据自身民族特点,受当时政治和军事状况影响并学习汉文化创造出来的陪葬品,丰富了当时墓葬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随着阶级的分化及民间乐舞的不断发展,夏商时代的礼乐制度初具雏形,为礼乐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礼乐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乐舞文化的繁荣,也使得"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礼"的附庸。  相似文献   

10.
王志慧 《兰台世界》2012,(17):25-26
《周礼》本着以人法天的纲领,保存了上古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典制,也保留了完整的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其中也保留了完整的上古时期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刘飞 《兰台世界》2022,(9):149-152
作为宴飨乐的重要组成之一,鼓吹乐通过官方音乐管理机构的设置、鼓吹乐器与典籍的吸纳以及乐工的流动聚集等方式,实现自身在南北朝时期传播过程中的继承与新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它的音乐功能,增强其在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政治功用,呈现出特有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原林林 《大观周刊》2011,(37):115-115
从远古先民的巫术歌舞开始,最早的乐先于礼而产生,然后才从中分化出礼来。礼系统化之后,乐逐渐成为礼的一部分。礼乐结合,构成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礼”、“乐”两个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类情感的概念,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化。礼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内涵把本来是维系氏族社会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转化为自觉人性和心理本体的建设,从而进入了审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钱穆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诚哉斯言.<周礼·地官·大司徒>明确提出礼乐的功能是:"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代饮食礼,蕴涵了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追求和谐之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先秦时期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以此,结合《乐记》版本及内容的分析,指出其音乐的价值在于“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以及“礼”、“乐”互动在于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乐记》是先秦时期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以此,结合《乐记》版本及内容的分析,指出其音乐的价值在于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以及礼、乐互动在于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宋鼓吹铙歌三首,见存于沈约《宋书·乐志》,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亦收录。郭茂倩在《宋鼓吹铙歌三首》题下加按语说: 《宋书·乐志》曰:"鼓吹饶歌四篇,今唯有《上邪》等三篇,其一篇阙。"《古今乐录》曰:"《上邪曲》四解,《晚芝曲》九解,汉曲有《远期》,疑是也。《艾如张》之解,沈约云:‘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  相似文献   

19.
乐营、乐营使是唐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难题,相关研究争议很大。唐大中五年《张季戎墓志》记载张氏于会昌五年曾担任乐营使,这是一个关键的信息。根据墓志所载张季戎详细官历,通过其前后担任职官性质、转迁规律的分析,可以确认他所任乐营使是东都留守府武职系统下的一个“使职”。结合文献有关唐代乐营、乐营使的记载,我们认为:唐代乐营使是方镇中管理乐营的最高长官;其职官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一般都由方镇中武官或武将兼任;乐营使与客将、知客等负责方镇礼仪沟通的官员存在互动,具有“礼”“俗”两重功能。借助对张季戎这一典型个案的剖析,不仅补正了前人对于唐代乐营的通行说法,也为唐代地方音乐制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礼"和"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设立了专门的礼乐机构,开展了精心的礼乐培养,使这个时期的舞蹈具有较为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其核心在于维护上下尊卑、富贵贫贱的统治阶级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