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公安方言一般被认为属西南官话,但其入声不像其他西南官话,归入阳平,而是以24的调值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调类。在公安方言中,中古入声字中大部分上念入声,少数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四声中,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主要原因则是受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 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在团风方言中 ,中古入声字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中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对团风方言中并非来自中古入声的入声字亦进行了讨论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3.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青海循化方言实际入手,对该县的音系进行了归纳,并结合了《广韵》反切、诗律、入声字,在循化方言词汇中的调值和汉语普通话声调进行比较的同时,对该县学生如何掌握、研究入声字有一定的实用性,而且对青海籍的学生掌握、研究入声字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市市区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是 :1 语音系统 ,声母共有 2 2个 ,韵母共有 36个 ,儿化韵母2 4个 ,轻声读音引起韵母的变化 ;声调有阴、阳、上、去 4个单字调 ;连读变调多集中在前字阴平 ,其次是前字阳平。 2 内部差异明显 ,按有无入声字以及调值的不同分为东片和西片。 3 市区方言与北京话语音在声母、韵母、儿化韵母、调值上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6.
古入声字在蓟县方言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蓟县方言中古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十分接近,部分古浊入声字的调值正在通过连读变调的途径实现其转化。除了语言内部的机制外,社会因素也是实现其演化的强大推力。  相似文献   

7.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9.
峨眉方言隶属西南官话灌赤片的岷江小片,除入声外,调值低平,方言中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入声调,地处川西平原,应当是四川地区较为单纯的方言,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峨眉方言中的的字的读音和分布情况进行描述,证明现代汉语的的字,其实是来源于之和者两字的合流。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市区语音共有声母22个(含零声母),韵母36个。中古音系有声母40个。古韵母分16个摄。石家庄市区语音与中古音在声韵调上的对应关系大多都有规律可循,但也都有例外字。石家庄市语音声调的演变与中古声母的清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入声分别派入了阴阳上去四个调类中。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儿化"中"儿"的性质,"儿化"与轻声在音变和作用方面的比较等角度,对"儿化"进行了重新的认识,认为"儿化"就是一种轻声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主要探讨甘肃靖远方言中后字非儿化韵的两字组连续变调及其规律。附带指出靖远方言的轻声有两类: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两字组变调从“重重型”和“重轻型”两方面入手分析,有四种变调类型,变调三个:211调、31调、55调。变调主要跟今音的语音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言中的儿化增音现象,读音类型主要有两种:复辅音声母型或者是类似双音节型。所增加的音值也有两种情况:闪音或边音。如果结合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成因的个案研究,同时结合与儿化相关的"儿"音值演变过程可以看到:(1)"儿"音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读[lr]音的阶段,有些方言中的"儿化音",是读边音[lr]类的"儿"与前一音节的合音;(2)儿化后的增音,来源于合音时"儿"音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厚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寺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徐州话“一儿”韵尾的特征几何形式是:“浮游”特征[前舌]-[后部],它在儿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浮游”特征[前舌]-[后部]前移至词根的韵尾或韵腹时,只能选择[前舌]之下的位置,如该位置上的特征不能与之共容,则必须删除。举例分析了徐州话儿化现象的派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对湖南省安化县界牌村话的音系、单字调和连读变调进行了描写.界牌话的连读变调一般是后字变调,前字不变调,并通过语音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西五县”方言,时贤多有研究,调类与调值结论高度统一,调值与标准的西南官话一致,被视为川黔方言的典型.运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西五县”方言单字调进行声学考察的结果及分析认为,当今的“西五县”方言的新派声调与传统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但从中可以看出“西五县”方言的声调相对于老派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