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池州书院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与全国书院的命运大致相同,形成于北宋,昌盛于南宋和明代,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古代书院对当地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书院的讲学活动和讲会制度以及养士课艺制度方面。书院的讲会制度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书院的界定直接影响着一地书院数量的考证。池州历史上一切真实存在过的书院,无论其官办或是私办,抑或是个人隐居读书之处,对池州区域文化均产生较大影响,也为池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晚唐之池州,偏安一隅,其多山秀美、相对闭塞的自然地理,书院林立、办学形式多样、士子崇学等良好氛围,均对此地诗风产生深远影响。相对于初盛唐池州诗歌书写的贫瘠,晚唐池州诗歌多吟咏山水,呈现出尚"隐"崇"佛"的风格。这种从传统文学文本中提炼出的城市"底蕴"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尝试,为建立新型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亦有助于当代池州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代书院与中国儒家文化关系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始兴于宋代 ,作为兼具修书、编书、聚书、藏书、传书等多种功能的一个机构 ,曾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发展中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书院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关系非常密切 ,使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几乎反映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相似文献   

5.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6.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银冈书院的沿革与发展三百五十年,真实地反映了辽北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解读了东北地区古书院的转变过程,这是中国书院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为铁岭创建文化名城增加了很多亮点,它的价值和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进行教育的机构一般都被称之为书院,并且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书院园林的出现是书院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西云书院和竹山书院拥有较为悠久的文化历史,所以本文主要对扶沟西云书院和竹山书院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两所书院的构造环境和发展进程进行进一步的考证,研究其艺术特征。分析该书院园林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并且对创始人的思想以及两个书院对后代的影响进行讨论,从而更好的传播传统书院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9.
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文化机构,集藏书、校书、读书、治学于一体,对传播思想、繁荣文化、培育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通过晋商家族书院在融入人文精神、选址、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将教育思想与书院环境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晋商家族书院的环境营造;并对今后晋商家族书院文化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1901年9月14日)下令改书院为学堂.这一改制,标志着制度层面的传统书院的消失,在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的书院传统也随之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今年是书院改制110周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11月4日-6日隆重举办了“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刊特辟栏目,选取部分代表性论文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兴化书堂、书院发展的轨迹,揭示了书堂、书院与兴化文化的关系,指出书堂是唐、宋时期兴化文化生长的摇篮,而书院则是推动明、清时兴化文化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宋朝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兴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持续了千余年。与科举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两种教育制度。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教育体系,同时还是当时的学术基地,也是古代藏书和出版的重要机构,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书院研究可为当代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独立于官学体制之外,在传统中国社会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的办学。明清时期书院面对社会大众、民间社会,从唐宋时期建立之初的私密性向公共性转变,从纯学术走向世俗,承载着精神气质和文化传承使命,大众化、多元化、开放性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辅治教化,移风易俗,振兴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15.
山西书院文化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书院兴起于宋辽的时期,在山西书院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宋辽金的发轫期、元件第一个兴建热潮、明代的成熟期和清代的黄金发展期四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又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兴衰过程。在明代书院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四次禁毁,清代由清初的低迷徘徊到康雍乾时期的大发展,使山西书院发展走向鼎盛,后经嘉道咸的平稳发展和颓败,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与科举制度一起寿终正寝,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传统校园的园林建设是我国古典园林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作为教育的物化表现,传统校园园林的建设势必与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兴衰相同步.先秦时期,我国官学校园园林建设与私学校园园林建设逐步产生,作为园林的要素初具规模;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官学校园园林将先秦时期的辟雍升华为标志性建筑,其建设几成定型,私学学堂的大量涌现则成为后世书院园林建设的先河;唐宋以降,我国传统校园园林建设逐步成熟,宋元明清数代沿用,直至近代西方校园建设理念的引入,开启了我国校园园林建设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古代书院从北宋游酢的“水云寮”开历史之先河,历经南宋的兴盛与元明清的沉寂,以清代游云章的云寮书院草草收尾,前后共建有27所书院。本文在充分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着力分析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18.
书院的教学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发展于元代,于明清时期达到普及,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它的教学特色,如学规、讲会制度、自学制度,对当代大学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代的学术门户之见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自身发展而导致的,又加之内忧外患,统治者在学术上不得不主张"经世致用",这使得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不得不服从政治的需要而转向调和。作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在对清季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就提出了"通经致用",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调和汉学与宋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