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宏 《中国广播》2013,(1):73-76
一分钟特写是荷兰VPRO电台于2008年推出的一种新型广播节目形态。虽然一分钟特写时长规定只有60秒,但却要求小故事、大主题,要求包含丰富的信息,要吸引听众猜“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物内容真实,按照“设计悬念”的理念编辑音响,从故事的高潮切入,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故事,这些是一分钟特写实现目标的主要技巧。  相似文献   

2.
一、对电视新闻特写主要特征的描述电视新闻特写是介于消息类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之间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体裁。它借鉴广播、报刊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生动、形象、突出地描述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富有特征的片断或高潮,以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特写的信息容量大于消息,小于专题。有些题材用消息来表达则嫌时间不够,用专题来表达则嫌太长,这些题材可能恰好适合于新闻特写。电视新闻特写的时间长度一般在4分钟以内。一些特别重大的题材用新闻特写大表现时,时间也可相对长一些。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新闻特写《万众深情送小平》…  相似文献   

3.
《60分钟》节目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最著名的电视节目之一,因该节目播出时间为1小时而得名的,唐·休伊特于1968年创办.2006年5月27日,《60分钟》做了一期专题,专门介绍华莱士30多年来为《60分钟》所做的部分节目.  相似文献   

4.
试论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的故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分钟》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那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就这么容易。”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资深记者、《60分钟》的创始人和长期的总制片人唐·休伊特对《60分钟》开播50年来保持成功的总结。事实也证明,《60分钟》的制片人和记者找到的真实故事就像电视剧和电影那样具有吸引力。在1997年上映的《惊爆内幕》一片中,演技派影星艾尔·帕西诺在片中饰演一个电视调查记者,为捍卫公共健康与庞大的官僚体制抗争。这部影片在当年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它取材于电视界一个真实事件,而且也和一个声名赫赫的王牌栏目有关,这就是《60分钟…  相似文献   

5.
李宏 《中国广播》2012,(3):50-51
广播特写是新闻,也是艺术。广播特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形态却是艺术化的,这样才能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传达的内容更有效地到达听众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得第15届(2011年)麦鲁利奇奖的短特写《梯田人家》就充分体现了广播特写这一鲜明特征。本期请读者欣赏短特写《梯田人家》,以及主创人员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中心乐艳艳的创作谈《七分钟的叙事与抒情》。  相似文献   

6.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68年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以具有一定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与信任。《60分钟》的节目主持人都是闻名全美的电视明星,每个人都拥有一批崇拜者。《60分钟》在每星期日晚7—8点的电视收看“黄金时间”播出,观众达四千多万之多。  相似文献   

7.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68年创办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在每星期日晚7—8点电视收看“黄金时间”播出,观众达四千万人之多。《60分钟》以有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博得观众的高度赞赏。70年代末,《60分钟》挤入全美二十大节目行列;近年来又一跃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一个新闻性节目能够击败所有五花八门的娱乐性节目,占据收视率  相似文献   

8.
陆德峰 《视听界》2007,(6):62-63
2007年1月1日,JSBC新闻中心联手城市频道,一个60分钟的新闻资讯类整合节目——《早安江苏》登陆江苏早间电视传播滩头。我们筹备《早安江苏》的一班人有个选择:要搞晨间读报!读报的念头是基于,或者说是受制于《早安江苏》的投入盘子而作出的。8个月来,《早安江苏》的核心板块《早报早点》巳成为这60分钟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新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省市电视台近年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非专业新闻频道办起了超长新闻节目,如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绝对现场·南京零距离》时长100分钟;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南京》时长90分钟;湖南经视都市频道《都市一时间》时长60分钟。这些超长新闻类栏目主要  相似文献   

10.
李韧 《新闻界》2005,(3):84-85
以独特风格和争议性报道引人瞩目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栏目《60分钟》如今走到其创办近40年来的一个历史关口——创始人离去、台柱辞职、失实报道引发公司巨变,《60分钟》将如何而对变化的世界,对新闻界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1.
特写新议     
特写,又称视觉新闻,实际上是通讯的一种形式。由于它注重对场景、事件的描绘,画面生动,细节典型,现场感强,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所以人们借电影艺术中“特写”这个术语来称谓。特写的要素,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点: 一、要有对新闻事件某一阶段或片断的详细、生动的描写。如《小笼蒸包“出笼记”》(见《北京晚报》1990年1月8日1版“今晨特写”栏),介绍一种方便食品——速冻包子的制做过程。文中有这样一段简短而又生动、细致的描写:“……数十  相似文献   

12.
王翎 《新闻传播》2010,(7):17-18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档新闻杂志类节目。该节目自1968年首播至今已有42个年头。(60分钟》是美国电视节目中资历最老、收视率最高的10个电视节目之一.曾连续22年高居尼尔森收视率前10名。它还是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项——艾美奖(Emmv Awards)最多的电视节目。本文尝试从新的角度——记者采访时充当的角色和新闻叙事的方法来解读(60分钟》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关于新闻特写的概念与前苏联及西方均有别。前苏联有关“特写”的界定相当于中国的“报告文学”,西方所说的“特写”则指“非纯新闻报道”,范围甚广。 五十年代,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曾用高尔基、波列伏依的基本观点来界定“特写”的概念,并加以发挥,刘白羽写的《论特写》(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写道:“近数年来,特写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从苏联介绍过来的。”“特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应当和诗歌、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14.
李璇  李芳 《新闻世界》2012,(4):226-227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60分钟》电视新闻栏目,从1968年创办至今,屡创奇迹,曾击败众多成本高昂的娱乐节目,跻身于收视率排行榜前列。它的成功引来各国同行的关注。在科技发达,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60分钟》同样面临着各种新媒体、新节目的挑战,新闻节目的娱乐化、琐碎性引发了人们对节目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36年的辉煌调查性电视片的样板当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该节目自1968年创办以来,经过数年摸索,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性纪录片的风格与样式。由于启用了这种新的形式,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节目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得以展现;而观众则如同亲眼目睹。这些故事不仅令他们触目惊心,而且促使他们行动起来,寻求解决的办法。《60分钟》之所以被社会学家们称为“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原因恐怕主要在于调查性纪录片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原态。自80年代以来,《60分钟》节目中的调查性纪录片模式开始为一些…  相似文献   

16.
人物特写和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为其主要任务,但写法不尽相同。人物特写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构思,任意编排情节,也不能采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将别人的所作所为,归到一个人物的身上去,金圣叹曾对这两者作过一番比较:“《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计算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见《读第五才子书法》)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写人物特写比写小说有时还要难一些。但,只要作者所选择的人物真正是具有典型性的,并且在写作上认真地下功夫,也未尝不可以描绘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一个真正的人可以作为诗的性格的蓝本”.此如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以至鲁迅、聂耳等人物,真是可以作为诗的性格的蓝本的。当然,写真人真事,也仍然要服从典型化的原则,才能把人物写得丰满完整,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7.
蔡连涛  龚烨 《军事记者》2007,(4):I0002-I0002
《士兵的手》是一幅反映部队军事训练的摄影佳作。拍摄者深入军事训练一线,用特写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军人的热血风采。  相似文献   

18.
苏祝平  王洪 《现代传播》2005,(5):114-116
2002年1月1日18∶50,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60分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正式开播。这一重要的新闻事件,被传媒界视为拉开南京电视荧屏新闻“战国时代”的序幕。在这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南京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推出《法制现场》、《直播60分》、《直播南京》、《1860新闻眼》等一小时以上的大板块新闻节目,从而使18∶20到19∶50这个亚黄金时段向黄金时段递延了近100分钟时间,南京电视媒体成为硝烟弥漫的新闻战场。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短兵相接,《直播南京》、《法制现场》、《南京零距离》和《1860新闻眼》等四大栏目以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美国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发端于1968年唐.休伊特的《60分钟》,本文以《60分钟》为例,探寻了美国新闻杂志型节目在当时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原因。技术的革新及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电视技术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之前,它在新闻报道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广泛性等新闻要素的发挥远远不如传统媒介。6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唯一的电视新闻节目就只有在东部时间6点45分播出的15分钟晚间新闻,9点45份再重播一次。这种新闻播出形式也只是一种点缀,并不能取代广播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12日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60分钟》节目中向五角大楼发出通知,表示将要公开阿布格里卜监狱虐俘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