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广播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经历了一段坎坷而刚刚复苏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广播界的一道新课题。广播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广播是一种“只闻其声,不见人和物”的媒体。这使广播在受众中有一种神秘感,但在感性上、直观上、加深受众记忆上,又成为广播的软肋。为了避广播之短,广播人提出了“看得见的广播”的概念,就是要使广播既能“耳闻”,也能“目睹”。为此,广播人进行了不断认识、大量探索和努力实践,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吴国跃 《中国广播》2007,(12):40-4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上演讲时,针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以及当前许多广播人看不清广播自身特点,毫无方向地与报纸、电视、新媒体竞争的状况,提出了广播“回归”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广播媒体首先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善做的事、能做的事,然后再谈更高层次的开拓和创新。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回归”上,应该做好三个基本种类的节目:一是做好新闻,二是讲好故事,三是放好音乐。  相似文献   

3.
邵宝钢 《视听界》2009,(1):101-101
广播媒体要在新一轮的竞争态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观点含量是其在“窄”中做“宽”,在“薄”中做“厚”,在“泛”中做“强”的关键,是广播让受众要听、好听、耐听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翻新节目和举办活动是各家广播媒体应对激烈竞争,提高影响力所善取的两大举措。随着竞争的加剧,做活动受到了媒体的特别重视,并且做活动也有了一些时尚的称呼:“媒介推广”、“媒介营销”、“办立体广播”、“办看得见的广播”等等。这些时尚的称呼不仅仅是对活动叫法的改变,而且也反映了广播媒体做活动目的的变化——已经由单一的扩大影响向塑造品牌、推销品牌、培育市场等更广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斌 《中国广播》2006,(6):22-23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从世界范围看,具有三重属性,即: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就我国而言,政治属性是指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  相似文献   

6.
陆革文 《视听界》2014,(1):86-88
因为传播方式的制约,传统广播一直是听得见看不着。如何让广播不再做“盲媒体”,本文提出开门办广播的观点,并从宣传需求、受众需求、经营需求和人才建设四个方面探讨做“看得见”的广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广播频率化,频率专业化”的推进,“经营广播”成为广播人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有专家明确指出:广播界正在努力“实现从广播经营向经营广播的方向转变”。在这个“经营时代”,广播人一方面依据行业的特点,努力挖掘着自身尚未开发的潜力,以图开发出更多更新的效益增长点;另一方面则向其他媒体学习借鉴,力图开发出广播衍生、嫁接产品,把广播产业、事业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8.
<正>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存在于新闻媒体间的竞争越演越烈,社会大众的关注力度是一项关键性的信息,其日益显得稀少短缺。所有的新闻媒体为了要极力争取社会大众对其的关注力度,都开始采用各项应急方案,比如转变栏目格调、内容形式,传统的新闻媒体也不断向新型媒体学习,从而产生了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广播新闻媒体应当怎样按照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对自身的节目做出恰当的调整,使自身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留一席之地。本文根据广播新闻的发展历程,对广播新闻节目的语言特点进行了阐述,以期  相似文献   

9.
广播曾因其特有的便携性风光一时。但在如今这个信息过剩的社会里。广播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不被大众和广告商看好的弱势媒体。但江苏交通广播网(本文简称“江苏交广网”1在2001年7月21日开播后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实现了江苏省内收听率第一、覆盖率第一、广告吸纳率第一以及“零事故率”的目标。如今更成为江苏境内广播媒体成功的典范,一“语”风行。  相似文献   

10.
当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与电视、报刊、互联网这些媒体相比,及时、互动、覆盖面广、贴近性强、服务性强这些优势让广播这个“老字号”媒体在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直播的广泛应用,报刊发行网络的日益发达,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丰富,都证明了广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面对新的形势,需要广播媒体间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大广播”,这是广播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石溦 《中国广播》2009,(5):37-39
广播曾经是一个“广而播之”的大众媒体,“我说你听”是它原有的传播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个性化欲望的日趋强烈,广播走上一条“说给爱听的人听”的“窄”播之路。  相似文献   

12.
陆地  高菲 《视听界》2005,(1):42-45
大众和消费品的关系像“情人”;情人需要不断约会;电视广告就是消费品与大众之间的“约会”;电视广告的质量和数量越多,“约会”的强提示效果越明显;在强势电视媒体上的广告“约会”效果更好;在区域空间大、购买力强的市场上的强势电视媒体上的广告“约会”效果最好;电视媒介应当积极充当“媒人”的角色,竭力做好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石新质 《视听界》2010,(2):61-62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广播改革大潮以来,一个城市的上空,广播频率由2—3个陡增到10—20个,如何为这些单频率做市场定位?其间,广播与窄播、大众与分众、综合台与专业台、类型化广播,话题的丰富多彩反映了广播人近二十年来在媒体市场上沉浮的实践心得,也反映了广播业态在一个具体区域的市场形态与其他媒体互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张筱红 《报刊之友》2011,(9):131-132
在众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找准自身位置?如何发挥广播优势?广播要发挥其自身“陕”、“伴随”、“互动”三大特点,让听众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快的新闻动态及重要服务性信息,让听众走在路在,座在车里,做着事情都能了解天下事,让听众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参与到广播新闻节目中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方式,不断突破广播新闻报道角度,与听众产生互动,与媒体产生联动,才有不断增强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中,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已逐渐被广大企业所认可和重视。而作为我们广播媒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就是在做“企业”,并希望把自己的“蛋糕”做大,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广播媒体也应该重视公共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媒体之本,媒体传播新闻的时效如何,是大众在获取信息时取舍的标准之一.而广播除具有伴随性收听、完全解放受众视觉的特点以外,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捷了,报道速度可以快到与事件发展同步.特别是突发事件、突发新闻,任何媒体都难以做到象广播那样快速、方便.这就是广播的优势.广播作为不可或缺的新闻媒体,发挥其特有的时效优势,做足时效文章,或许是广播走出"弱势"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加之广播节目的纷纷上网,使得传统广播媒体的受众覆盖面扩大、层次拓宽,因此,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只能收听到广播的人群,而是面向更广大的网上人群,这个人群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巨大的受众层面使得受众的耳朵变得“立体化”、“多声道”,因此要求我们的广播音乐是“全信息”与“多功能”的。广播音乐作为广播文艺中的一大门类,需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广播音乐编辑(主持人)也应用三只耳朵去做音乐节目,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18.
赵世民  程锐 《中国广播》2010,(11):86-87
县级广播如何从旧有的办广播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中突围,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只有加强与其他广播媒体的联合,走近“三农”,发挥新闻的引导功能,才能使县级广播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19.
赵雨春 《新闻窗》2008,(6):60-61
如今,在电视、报纸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挤压下,广播电台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广播被人们放在了电视、报纸、互联网之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弱势”媒体,一句“有几个人有收音机啊?”,足以让设备、人员都缺乏的基层广播工作者垂头丧气失去工作热情。如何审视广播业,怎样做大做强县级广播,成为摆在基层广播人面前的一个必答题。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新闻媒体各自发挥特有功能.栏目不断创新的今天,广播媒体由于不能“白纸黑字”永久保留,亦不能“形象展现荧屏”而受到个别被采访单位或个人轻视。有的电台记者甚至要搭电视台、报社的“车”才能完成采访任务。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一尴尬的境遇,提高广播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呢?笔者认为,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独具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