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哀牢犁耙会原来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交易活动的主体。客观生存环境条件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哀牢民族不是一个农业民族,而是渔猎民族。哀牢犁耙会并不具备哀牢文化的历史本质,而是汉族移民文化在与哀牢文化之间进行博弈的历史产物。哀牢犁耙会的文化本质是农业民族的岁时节日,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节律,体现的是农业文明的精神风貌。随着文化的变迁,哀牢犁耙会正在面临文化空巢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哀牢山是哀牢民族的发源地和哀牢文化的中心地。自从建立不韦县以来,移民实边一直以来就是汉族同化哀牢民族的锐利武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火纷飞给哀牢文化以复兴的空间,哀牢民族又一度回归哀牢山区域。唐宋元时期,哀牢山区域均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管辖范围,哀牢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是在哀牢山区域应该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明清时期,当时政府大量移民永昌郡,从北、南、西三面包围哀牢山。哀牢文化在汉族移民文化的南北夹击和中间堵截中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空间,最终消失在汉族移民集体无意识的文革大清洗中。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历史博弈行进到今天,终于定格在作为移民文化中心的顺龙寺所在地——河村。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哀牢文化"的研究十分关注。关于"哀牢"的界定,名称来源、地域范围、生产力情况、族属问题、民族关系、九隆神话以及与南诏文化的关系等已有相当份量的著作问世,但从女性视角研究哀牢文化几乎是空白。切入性别视角,把女人纳入哀牢文化的研究,还历史以原貌,以弥补传统历史学由于对女性的遗忘而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探寻保山文化的主要特点。认为保山文化源于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后来加上南诏文化的推动,明代汉民族的文化浸透,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南诏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东南亚、南亚和西方文化的多元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5.
若从西部大开发对外宣传保山或开发旅游文化的角度考虑 ,似乎在初级阶段“哀牢文化”更具特色和吸引力。“哀牢文化”对外宣传成定势后 ,再逐渐推出“永昌文化”。但不能停止对“永昌文化”的研究(因为永昌文化的研究内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印两大世界古代文明邻连区的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汉晋而后与汉文化逐步交汇融合.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对哀牢文化的5大遗产需要深入研究,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古籍资料的梳理和地方文化研究人员的努力,已初步构建了“哀牢文化”这一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框架,但对这一文化时期的教育却缺乏相应研究。拟从哀牢夷区史前文化、哀牢夷区青铜文化和秦汉时期三个阶段,对哀牢文化时期的教育进行一些积极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对《哀牢文化论》中关于哀牢附汉过程的相关观点提出置疑。认为扈栗是哀牢国的最高统治者,并非仅为哀牢王之下的一个部落首领;扈栗辖境为哀牢国全境,绝非仅“沦怒两江间”之地;汉王朝并未以扈栗之地与益州西部6县置为“益州西部属国”,益州西部都尉之地也并未包括扈栗之地。并对哀牢国两次求内属之时的人口数量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提出了较为中肯的解释和假设。  相似文献   

9.
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系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地方。保山古代的历史文化主要经历了“哀牢文化”和“永昌文化”两个文化时期,在从以夷文化为主体的“哀牢文化”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永昌文化”的传承光大过程中,已经中国化的佛教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哀牢文化论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怒江中游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在东汉至魏晋时代与汉文化逐步融合为永昌文化;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经济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哀牢夷区经三江走廊和川滇缅印古道,长期与东南亚、西亚、我国西北特别是滇川、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终整合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包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数字文化、"快餐文化"和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充分说明它是一种异质文化,一种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个体文化都不尽相同的新型文化形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对现有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但网络文化在表层颠覆了现有文化,而在深层却与现有文化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建设在其完善和发展中要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要从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用时代的人文关怀来完善和发展学校文化,促进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发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五千年文明史所内涵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基本线条的回眸。对当代世界文化融合性、民族性、网络性与产业性基本特征的扫瞄。将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框架以理性定位,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我们的工作方略。  相似文献   

14.
对加强企业文化营销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从有形向无形转化,使得营销活动中化因素的独特作用越来越重要,化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市场竞争中最锐利的武器。在跨化经营的背景下,只有重视世界化的融合,加强产品化,品牌化,企业化,本土化等方面的企业化营销建设,才能让我们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下的网络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历史任务。要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趋利避害、兴利除弊,发挥网络文化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学文化是在共同解释的基础上,人们赋予教学的物化资源和行动方式的意义。从解释和赋义角度把握教学文化概念,可以防止出现过于泛化和实体化的倾向,防止把文化符号当作文化本身。教学文化基于"共同"解释,这种解释以"共同知识"为基础,并与群体价值和利益相关联,这三者构成了教学文化变迁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具有目的深层性、方式渗透性并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自我教育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与保护文化多样性 --从怒江开发的讨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显然已成为非常尖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兼顾,而且也必须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兼顾。即不能不顾环境进行掠夺性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问题为借口,无视人口发展的正当要求。当我们完美的环保主义进化到要把人类文明的范围,扩大到全部生物物种和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保留对我们同类中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特别是对现有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文化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认同的问题,它也包含着重新建构的问题,即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1世纪中国必须加大文化建设,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战略,培育国家的民族精神,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抵御外来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文化和会计文化的定义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分析了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形成的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特征,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