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词义既有理性义又有色彩义,还有联想义。词义的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现出来的、但尚未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联想义之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本文通过汉语与其他一些语言的对比,从联想义的模糊性方面,探讨了词义模糊性的民族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首先讨论语义的性质和来源,提出语义“功能说”即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或作用,指出语义本身属于客观存在的语言世界,但其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和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而讨论语的模糊性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关系。指出语义的模糊性与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的联系都是间接的,与语言世界的联系则是直接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语义形成的社会性以及言语交际的需要,都是语义模糊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对于人类来说,客观世界的模粉性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决定了思维和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指个体差异带来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功能带来的模糊性。本文将从CNN、Yahoo等主要新闻来源选取语料,对政治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探讨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集模糊和明晰于一体的矛盾统一体,世界的这些属性投射到人类的语言中,就形成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与明晰性,世界的模糊性对我们建立在明晰思维基础上的传统逻辑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以多种思维方式认识与把握世界。从自然语言模糊性理论思考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找到了前辈们对模糊语言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理论思考,对这些认识成果的梳理过程便形成了我们对于模糊语言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词义的模糊性只是体现在不确定的外延界限上,而作为义位的中心来说,却是十分明确的。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黄朝恒  杨娟 《文教资料》2009,(17):44-46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过程模糊性的真实反映。诗人思维的模糊性与其特定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诗人赋诗抒情时对模糊语言的大量使用.于是形成了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分析了汉语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探讨了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对传译汉诗模糊意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静 《考试周刊》2011,(28):47-48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身却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形成了“模糊”的语言世界,主客观等多个因素导致了语言的模糊,然而正是由于模糊性的存在,语言反而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的客观性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言的模糊性有别于语言的歧义性、多义性以及概括性;而且语言的模糊性存在于语言的语音、词语、句子以及语篇等其他层面。在翻译实务中,语言模糊性的客观存在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些语言概念的差异和语言模糊性存在于各语言层面的现实,能更好地使译贴切准确。与此同时,模糊语言的客观性也引起我们去思考一些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它与精确性一道使语言成为一种交际工具。所谓模糊性,是指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情态的不确定性。语言的模糊性,就是指语言的这种不确定性。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主要以语义为基础。事物之间有相似性,如人皮肤的白不同于白纸的白,白纸的白不同于白云的白,但  相似文献   

10.
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语言、语调模糊性;(2)词义模糊性;(3)语法模糊性;(4)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它们都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也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1.
谈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的模糊性在语用过程中随处可见并为人们所熟知。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自然本质的属性。对于模糊语言的兴趣、研究,理解模糊语言的表达形式及其语用功能,在语言研究、语言教学、跨化交流中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兆升  方英姿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19-121,124
模糊语言的出现由来已久,其存在发展的客观根源在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界限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止引起的人类思维的模糊性,主观根源在于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目的地使话语言外有义。模糊语言有其审美特质,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作为审美客体所带给审美主体的模糊朦胧美、精确美、以及得体美和幽默。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音、语调模糊性;词义模糊性:语法模糊性;跨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此外,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也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它们都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15.
"模糊"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模糊现象在语言中十分普遍。模糊语言尽管"模糊",却很有表现力,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最为广泛。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的纷繁复杂、语言本身根深蒂固的模糊性、读者的见仁见智,都成为文学语言模糊化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英汉模糊语言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现实的模糊性和思维的模糊性。文中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而语言的模糊性也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模糊语言,一般采取模糊译法进行处理,即将其翻译成模糊语言或者精确语言。  相似文献   

17.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由于客观世界包罗万象,而表达概念的语言则相对滞后,所以人们表达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它是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和人们正常交际对这种模糊性的需求在语言中的反映,模糊语言学的诞生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数字,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已失去其精确的指称意义,向模糊语义转化.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汉数字语义模糊性的对比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数字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准确性和模糊性是统一的,模糊性包含在准确性之中。模糊语言既能反映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又能反映主观意识的模糊性。在实际应用中,模糊语言具有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诗歌作品作为语言文本同样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通过文本模糊性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解读诗歌作品。詹安泰作为近代词学大家,其诗歌创作也体现了诗歌模糊性的特征。拟从词义和句式两个方面出发,探索詹安泰《鹪鹩巢诗集》中模糊语言的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词语的模糊类型及应用于凤琴模糊性是指语言的语义不明确,意义含糊,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规定性,表达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词语,就是模糊性词语。模糊性词语有许多种类型。一、模糊性词语的类型1、连续型的模糊所谓连续,就是指表义词语的本身存在一种界限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