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剪刀加浆糊"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暂且叫这种记者为"抄级记者",归纳起来,"抄级记者"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训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一些人看来,抄袭似乎成为写文章时天经地义的行为,于是,写作不在深入调研和独立思考上下功夫,却练就了娴熟的抄功,以至有的工作报告“上下一般粗”、有的理论文章官话套话一大堆。本来,新闻作品由其本质决定,应是最少抄袭的几率和成分的,但最近读到的两条消息,引起笔者对新闻写作中抄袭问题的思考。一是美国一家主流报纸近日披露,该报一名被提名参评普利策奖的老记者,在其文章中有抄袭和编造内容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上情下达的重要途径。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媒介最广大的受众群。但是,一些新闻记者只习惯泡会议,抄文件,照旨宣科。缺少了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和作风。对此,笔者认为新闻记者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更应该明确,新闻既姓“党”也姓“众”,一定要做一个真正的“平民记者”。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职责就是采写新闻,这个“采写”是靠自己的劳动,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获得。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无需在这里再写文作“论”。可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记者到网上抄新闻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网上下载新闻把它占为已有,发表在报纸上或电台里,这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声誉,也背离了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如果对照“八荣八耻”,那更令人汗颜。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现在暗涌一股不正之风,抄袭之风。有人居然还振振有词:“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把这类东西一律斥之为“二手货”。这种二手货主要靠“拿来主义”,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拿”来就用。这些年,太多的复印机式新闻,已让读者腻烦。打开每天的报纸,日报与晚报一样,党报与专业报一样,掩上各家的报头,都是一个面孔,一个版式,一个爹娘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好似复印过的一般。版式雷同,栏目也如出一辙。现在的人不知是懒得动脑呢,还是这就叫“提高效率”?你搞“焦点眉批”,他也搞“焦点眉批”,你想出一个“新闻点击”,他就照样抄了去,反正未经注册,抄了也不构成侵权,你拿他投折!栏目想到一块儿,他尚可狡辩“英雄所见略同”,文字、图片的抄袭  相似文献   

7.
当下,一些新闻工作者当上新闻官后,哪怕甚至是主任、主编之类的新闻官,或忙于繁杂事务,或变得脑懒手懒,大多不再采写新闻、撰写文章、策划点子,偶有文章见报,也是别人“捉刀”,应付凑合而已。当新闻官不干新闻事儿,尤其不干“具体事”,固然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内因是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不强。这些人把新闻采编写作当成“梯子”,身份一变,即船到码头车到站,安心舒适地当起官儿来。殊不知,这对新闻事业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8.
薛宝海 《视听界》2009,(2):118-118
一月初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期末考试,考试之后,教务处的一位监堂老师告诉我:“您这堂课,期末没有打小抄的!”是啊,我出的都是主观考试题,每个人的观点、好恶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没地方可抄啊!看来我在教学与考试方面的一些“新方式”,也顺便给杜绝考试抄袭起了积极作用,这可是无心插柳。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采集到报道所需要的新闻素材.怎样才能把这些素材从采访对象的口中“挖”出来,这既是一种本事,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或多做一些努力呢?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13.
孙巍  秦峰 《新闻知识》2005,(11):13-14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受到虚假新闻的侵扰。一些或捕风捉影、凭空编造,或夸大其辞、违反常识的虚假报道不断出现,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危害。究其产生的根源是,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没有恪守新闻工作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有媒体为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将真实性原则让位于所谓“轰动性”,为了“抓住受众眼球”而置新闻真实于不顾;也有记者作风漂浮,追逐名利,不深入采访或根本不采访,随意编造或“编抄”别人的稿件等等。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编辑)工作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种主动性,就会失去大量的新闻,也出不了好新闻。很难设想,一个怕跑懒动的记者。能捕捉到“新闻”,写出好的报道来。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科普编  相似文献   

16.
徐勤 《新闻实践》2005,(12):50-50
12月6日,新华网播发一条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发现,现在一些媒体记者弃新闻真实性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或其他手段,拼凑嫁接,抄袭新闻。这已成了新闻界的一大公害。 消息说,新华社记者在山西的一家报纸上看到,同一天就有两个记者合写的三篇篇幅较长的重点稿,而报社的朋友告诉他说,“那些新闻都是编的,他们是编新闻高手。他们很有新闻  相似文献   

17.
如今,南风北渐,粤菜风行,大小饭店一律打出一个招徕顾客的旗号:“生猛海鲜”。活蹦乱跳的活鱼鲜虾确实是能让人胃口大开的美味。可是,翻开报纸一看,现在“生猛海鲜”式的新闻太少了,版面上多是些早已失去时效性的“咸鱼”、“干鱼”,甚至是被人吃剩的“鱼骨头”。造成“新闻不新”的原因很多。大而言之,有新闻体制、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也反映了新闻记者队伍在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和采访作风等方面的不足。“如今的记者变懒了。”一些从战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某些记者中,有这样一种不正之风:他们采写的稿件,除发给本单位之外,还稍加改头换面或原封不动地抄寄给其他新闻单位。有的甚至将改好誊清的稿子,给别的新闻单位,把模糊不清的草稿,呈给本单位的编辑去“斧正”。这样,一种怪现象就出现了:同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说的“情况反映”,指的是通讯社或报社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内参稿件。它本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但随着“情况反映”日益被人们所注视。日益为记者、通讯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新闻表现手段,这里把“情况反映”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阐述。(一)采写“情况反映”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