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晚清文人林纾"力延古文之一线",坚守传统文化及古文论之精髓,创作实践与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堪称古文大家。然而其古文理论的光芒被"林译小说"所遮掩,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以《春觉斋论文》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林纾古文理论的传承与变革之处,从而阐明他在古文论的建构以及发展创新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历史学科,都有一个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都会面对其历史的是非功过,而不得不表明自己的褒贬毁誉。翻开现有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对林纾其人大都褒少贬多,甚至有毁无誉。因而对初学者造成了这么一个片面的印象:林纾——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千古罪人。如果我们不受“现代”这一时间观念的束缚,将问题上推到“近代”,对林纾作一个整体的考察,就不得不承认:林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应占据一席地位。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父亲初时贩盐,不幸船沉,后到台湾经商,又亏了本,致使  相似文献   

3.
林纾因特殊的人生境遇,对《庄子》情有独钟。他的治庄呈现在三个方面:在思想形态上,他以宋儒理学为基点,以"自化"为中心,建立其追求自适求安的生命哲学;在文义疏解上,他表现出兼容汉宋甚至一切前贤的学术胸襟,疏解简约,以义为先,呈现出集大成的色彩;在文学品评上,注意到《庄子》在行文脉络的经营和炼字、章句形成的风格之奇,表现出文学家的眼光。林氏治庄继承前人成果,也表现出其作为古文家的个性色彩,在《庄子》阐释史上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试谈辞例与古文释译梁宗奎古文释译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是批判地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古文释译有其自身规律,“识辞例”即为其一。“识辞例”即“属词之例”,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它包括构词法、词法、句法等。“属词之例”的重要性前贤多有述及,高邮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论及翻译研究的综合性、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就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过程中对内(需要和能力)对外(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和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试图为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对于他的翻译策略,尤其是选用古雅的译笔翻译外国文学,各家评说不一.本文拟从文化视角切入,重新审视林纾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林纡及其译作,而且会使我们更明确地意识到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两种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斗争与协商的结果.在诸多文本外因素制约下,译者有时必须适度逾"矩"以保证其翻译作品顺利地为特定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是古老中华帝国三千年来东西激烈碰撞、交流、翻天覆地变化之时期,东南沿海各省更是首当其冲,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省涌现出了严复、辜鸿铭、林纾等等文化巨人,史称"福建三杰"。  相似文献   

8.
林纾现存的主要诗集有《闽中新乐府》和《畏庐诗存》等。本文联系他一生的有关经历论述了他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色 ,以及他论诗的主要观点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思想心态嬗变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9.
林纾,作为中国晚清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是中国译介西方文学作品的第一人,在当时社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林纾不懂外语,他和魏易及其他翻译者合作,通过倾听口述者的口译,林纾翻译的作品多达180部。他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也大受赞赏。林译《黑奴吁天录》,即斯托夫人所作的《黑奴吁天录》,是其最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众所周知,英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各自包含不同的文化因素。而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林译《黑奴吁天录》的影响,以便研究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做到既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又巩固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0.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的和尝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一译本是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后殖民译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译著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译者的政治思意识和解殖民功能来解读林纾的《黑奴吁天录》。  相似文献   

13.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两大翻译家,是把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引领着中国近代文化的现代转型。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研究者意识到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它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行使着权力,以更不易觉察的方式构建着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观照以严复和林纾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翻译,则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政治在塑造中国文化身份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文章被大量古文评点本选取。《古文关键》《崇古文诀》《续文章正宗》《古文集成》与《文章正印》中都不乏其身影。这是出现在南宋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现象,元祐之学的回归,时文写作"以古文为法"理论的重新提出,都为张耒文章重归大众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张耒文章本身也因立意高妙、结构井然、技巧天成、词句精到与文法变化多端等特点,被众选家选取接受,以教习初学,指导科举时文创作。  相似文献   

15.
吴敏树是清代湖南重要的古文作家,与曾国藩一起被认为是湖南最好的古文家。但由于吴敏树自言不居桐城文派之属.因此对其桐城派古文家身份的认识历来是见仁见智。本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就吴敏树的古文观点和为文取向来看,他可视为道成时期桐城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同时,其恬适清旷偏于阴柔的文风,正是吴敏树在同时期古文家中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16.
唐代兴起的古文运动以韩、柳为例主要代表,他们通过对文道关系辩证的探讨,在骈文之外开创一种新文体,使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从"言之有文"到"言之有物"的转变。他们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韩、柳文道观的产生、意义、影响入手探讨唐代的古文运动。  相似文献   

17.
梅冲是清代著名天文历算家梅文鼎的玄孙,晚清古文家梅曾亮的父亲。至今学界对其身份的认识仍局限于作为继承其曾祖父梅文鼎的算学后继者。通过梳理考索其生平著作,可知梅冲笃攻诗文,而并不以算学为主业。其子梅曾亮日后古文成就之大,与梅氏家学及梅冲的教育和熏染有很大关系。梅曾亮不拘于汉宋的治学倾向与其父梅冲亦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8.
古文《尚书》又被称为“晚书”,学术界关于其真伪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不少学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并为其证明。古文《尚书》是研究《尚书》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途径,即使其真伪仍然有待商榷,但其中的语言内容、思想内容和历史内容等对于当今的各领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对此,文章分析了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现状、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背景及意义,重点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和其他复合词类型具体研究了古文《尚书》的复合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考诸甲骨文、金文,"我"有两源:一从手从戈,一从禾从戈,以"割手"、"割禾"为造意,以"戈"为声;"戈",方言读guó,与"割"的方言读音一致,故"我"乃"割"之本字,有宰割、宰杀之义,甲文里有此用例;"我"被借作自称之后,另造"割"表本义;手的古文作、禾穗作,垂的古文作,三者相近,导致混同,故有许慎这样的说法。,从爪从戈,是"我"之金文字形。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为求简洁,语词多有省略。语词之省略,就句子结构而言,亦可谓之成分省略,乃古汉语之主要特点之一。古今学者对此早巳察觉且有大量论述,而古代之语词增益问题某些训诂论著虽曾涉及,然多从增益之个别语词着眼而未能全面作出分析,故而颇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所谓语词增益,乃相对于语词之省略而言者。其意所指,既非训诂用语中之互辞衍文,又非文学作品中之夸饰铺叙,更非偶见于古文中之累词赘句。通俗言之。语词增益乃指古人行文中似属多余而实非多余之语词。其中有句有词,亦有词组,种种情况不一而足。读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