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时期是汉语方位词语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中古诗歌基本方位词的语义状况来看,这一时期人们对方位意义的认识日渐成熟.基本方位词的语义有明显的虚化趋势。与先秦比较而言,中古方位词具有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位词的意义抽象化更突出。引申意义更丰富两方面。中古时期方位词的常态使用,方位词的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固定化是促使中古基本方位词语义虚化程度更高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于(於)”、“诸”、“乎”等介词在上古的使用情况,证明了上古汉语某些常用介词具有一词多能的特点。又以三种功能的介词为例,通过它们在上古、中古及近代10余种语言资料中出现频率的变化分析了上古汉语的多功能介词逐步为功能较单纯的新兴介词所替代的过程,从而证明了汉语介词在发展中存在着功能专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古汉语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领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项研究之中。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古汉语复音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中古汉语复音化成因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4.
汉语古典诗学声韵形式研究中存在着三层结构,即形式层、功能层、超越层。在形式层上,汉语古典诗学强调声韵形式之美;在功能层上,强调声韵形式之能,也即强调声韵形式本身具有情感表现功能,这集中表现于声情范畴论的相关研究之中;在超越层上,强调声韵形式之神,也即强调对声韵形式和功能有限性的超越,这集中表现于神韵范畴论的相关研究中。韵之三层结构论最终揭示,充分创造汉语声韵形式之美、开掘汉语声韵形式之能、彰显汉语声韵形式之神,乃是汉语古典诗学重要的审美文化理想,而大量声情茂美、神韵灵动的汉语古典诗歌作品,足以从创作实践上充分地历史地证明此点。  相似文献   

5.
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之处,使得它们在使用中极易混淆。从与方位词相搭配的名词的异同,以及三个方位词在语义认知图式上的差异入手,将研究限定在方位词表达处所的语义范畴内,并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方位词的句法组配、方位词的认知图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央、中间、之间"这三个方位词的各自特点,并辨析三者间的细微差别,以期使人们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些方位词,并解决一些使用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古时期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楷体字产生了。期间,篆书、隶书、草书甚至上古的汉字古体都在楷化,这必然会产生像篆化、隶化时期一样的汉字形体混同、讹误的问题,在汉字汉语史上形成误会。本文从汉字形体对汉语语音产生影响的角度,利用字书、韵书,结合传世典籍,对几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并从中得出四类汉字形体因素对语音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洛阳伽蓝记》中新词新义的语义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中古汉语的一部重要语料,集中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词汇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过渡性质的词汇面貌。本文拟从语素的角度对《洛阳伽蓝记》中的新词新义进行语义和结构分析,以点窥面,从而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六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先秦雅言、两汉通语到六朝时期共同语的南北分化,以及中古时期的中原雅音(正音)、近古时的官话,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华民族共同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在元明清以来官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六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先秦雅言、两汉通语到六朝时期共同语的南北分化,以及中古时期的中原雅音(正音)、近古时的官话,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华民族共同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在元明清以来官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从《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疑问句语气助词使用的共性和个性现象来看,在中古汉语前期,魏晋南北朝疑问句语气助词大量衰落,这在中古同期相继成书的文献比较中较为突出地呈现出这一态势。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诗的发韧时期,白话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富有意味的重大历史举措。白话的接受,一方面是环境的外在驱动,一方面则因缘于当时汉语诗歌本身的实际情形。它使汉语诗歌实现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但与此同时,它也为汉语诗歌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从内在制约了后起诗人为新诗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所以,如何创造一种如周作人所言的“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益美化”的既“融化”而又“独创”的新诗语言,便成了新世纪的中国诗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并探索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2.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13.
元明之际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现代普通话的孕育时期,文字、音韵、训诂都有较大的发展,正是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云南出现了兰茂、释本悟、葛中选、杨慎等一批小学家,留下了一批经学著作.兰茂更是其中的魁首.兰茂音系是明清音系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汉俳,是汉语新诗,是中国文学领域诗歌界年轻的伙伴是一种汉语短体诗歌。正确对待汉俳,认真写好汉俳,总结汉俳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打”在中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中使用灵活,词义众多.六盘水方言中有90多条独具方言特色的“打”字词语,参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对六盘水方言“打”字词语的构词方式、表义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中空间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本研究基于汉语和英语语料库,以汉语中的"上/下"空间方位词为例,对比英语中对应的空间概念,考察汉英两种语言在时间、范围、状态、数量和社会地位这五个目标概念域中的异同,以期揭示空间隐喻背后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汉英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华作为太康时期享有盛名的诗坛领袖,引领了西晋诗歌的审美追求.他着力推进诗歌上承正始、下启南北朝的转型,成为西晋诗坛先驱者.张华在中古诗坛的成就及影响可以四个方面体现:一是诗歌创作实践丰富,广受赞誉;二是他提携了大批后辈才子;三是提出尽而有余、先情后辞等诗歌创作理论;四是他的诗歌为西晋及南北朝文人竞相摹拟.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汉民族与西方民族在其各自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与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中西两种文化分别沿着不同的道路成长和发展,形成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艺术传统.这些文化上的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是思维方式不同,它一旦定型便对一种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弥漫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汉语和英语诗歌在语言结构、形式和抒发情感的功能上具有共性,但同时这些作品又折射出各自的民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原官话陇中片叠置并行两种主要的季节时间表达形式:发展于中古近代汉语阶段的“时位语素+方所成分”和现代汉语的“时位语素+时间成分”,两种形式折射着源于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历史层次。综合历史文献与陇中片季节时间词语用实际,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形式反映了从中古到近代以至现代汉语阶段今陇中片方言区域季节类时间指称的实际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