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今日科苑》2008,(5):73
前不久,福建省老科协顾问谢华安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系福建省龙岩市人,植物遗传育种学家,曾任福建省农科院院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院士是一位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母”之美誉的专家。长期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杂交稻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成了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在超级稻育种方面,育成Ⅱ优明86等4个超级新品种,创新了超级稻作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为我国水稻增产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袁隆平院士简介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技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十一项国际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及湖南农大教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袁隆平于1964年在安江农校任…  相似文献   

3.
<正>谈到杂交水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袁隆平院士的主要助手邓华凤研究员,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杂交水稻产业联盟副理事长、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  相似文献   

4.
特载 “贪玩的”中国光纤之父—小记赵梓森院士(1) 油菜地里走出的院十—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傅廷栋(2) 刘积仁:打造软件的中国制造(3) 大山情未了奋进无止境—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4)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 医德风范仁者仁医—“人民医学家”裘法祖院士(6) 吾生也有涯,而创新也无涯—小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7) 人格的魅力大师的风范—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8) 让制造业插上翅膀—小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9) 当代大禹三峡精英—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l田 物理百年福射万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简…  相似文献   

5.
<正>邓华凤,男,1963年2月出生,苗族,湖南沅陵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市水稻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杂交水稻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作为袁隆平原始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协助袁院士主  相似文献   

6.
《内江科技》2013,(9):12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研究员、四川省育种攻关办何希德处长、四川省农科院泸州水稻高粱所所长熊洪研究员一行,近日莅临内江农科院,考察指导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育种科研,内江市农业局罗红副局长陪同。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主任肖培村研究员重点介绍了近年开展的多抗育种材料的构建、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成  相似文献   

7.
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艰苦卓著的努力,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此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杂交水稻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配套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使之尽快推广应用。 一、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的栽培生理不同于常规水稻。它具有营养生长旺盛、根系强大、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高;叶蘖生长势强、易于形成繁茂的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18,(6):13-14
李必湖,男,194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研究员、教授,土家族,湖南沅陵人,原湖南安江农校党委书记,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怀化市人大副主任,现为湖南怀化市老科协顾问。李必湖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得力助手,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野败”基因的发明人,研究杂交水稻40多年,获得23项获奖成果,特别是“野败”的发现为杂交瓶颈技术保持系的突破做出突出贡献,是我国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领域著名科学家。2010年退休以后,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情系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1、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举世瞩目,曾获得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四项国际性科学奖,而做出这一杰出成就的袁隆平研究员则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似文献   

10.
袁隆平传奇     
很多人知道杂交水稻,却有不少人不知道袁隆平,不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更不知道袁隆平的传奇经历与业绩。袁隆平在中国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先河,引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现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水稻面积是种植的杂交稻。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促进中国粮食登上新台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刊从本期起,连载“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传奇事迹  相似文献   

11.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情况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茉莉 《学会》2022,(11):61-64
<正>在我国,80%的人吃的杂交水稻都是谢华安的“汕优63”。谢华安身上有很多标签:中科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现年81岁,虽年事已高,却依然经常头戴草帽,脚踩泥巴,活跃在田间地头,追梦万里稻香。谢华安多次跨越育种的“禁区”,倾力让百姓碗盛满中国饭。他多年如一日,关注、关心百姓的饭碗,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又有哪些故事?带着一系列问题,《学会》杂志特约记者面对面对话谢华安院士。  相似文献   

14.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相似文献   

15.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6.
《发明与革新》2009,(3):F0003-F0003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7.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2月 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给予了最高荣誉奖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获得了此项殊荣。“袁隆平星”(1999年 10月 2 6日 ,中共中央曾将我国发现的 8117号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是怎样升腾起来的呢 ?一袁隆平是 1930年 9月 1日来到人世间的。他的父亲袁兴烈 ,祖籍江西德安县 ,先父大学毕业后相继担任平汉铁路局高级职员、冯玉祥部驻重庆中校副主任和国民党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事务科长 ;母亲华静 ,江苏…  相似文献   

19.
袁隆平     
袁隆平 高级育种家。1930年出于北京市。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1970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至今在湖南农科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现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遴选为中国王程院院士。1980~1986年先后7次到国际水稻所以高级科学家身份从事杂交水稻合作研究,1990年起至今先后多次受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以首席顾问身份到  相似文献   

20.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F0002-F0002,F000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5月7日。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教授为首任所长,此后斯行健院士,赵金科院士,吴望始研究员,曹瑞骥研究员,穆西南研究员先后任所长,现任所长为沙金庚研究员。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本所拥有一大批资深的专业人才,其中有12人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