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学批评怎样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批评理论与方法都有其所独具的提问模式,其阐释阈亦由此得被规划。但批评的提问本身却并不独立自足,相关的形而上学理念是其背后的规约。对此之忽略,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批评界无原创作建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汤普森为代表的母题分析这一理论方法,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批评和反枇评;2.接着,从形而上学的,诗歌语义和语法形式三个明确方向,研究者尝试着去处理不朽的母题索引著作;3.母题与代码的区别及其在研究中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学一直以来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如斯特劳森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和修正的形而上学。1"西方哲学中国化"是在双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重建中国式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国化如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史一样,既注重对概念、命题等知识进行界定与明晰,而走了一条狭义的形而上学之路;也注重建构概念、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的理论体系,以实现西方哲学的中国形态,而走了一条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路;更注重现代形态的整个理论表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思想理论的价值意义,而走上一条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的未来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哲学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全方位地从形而上学向辩证思维回归。其标志是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写作学理论研究必须适应这种回归的趋势。写作学理论研究不仅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还要建立写作学的辩证范畴体系、演化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文化与基因协同进化过程的催化剂,始终伴随着"人"在演化大历史中的自我理解及其突破。形成于前科学历史阶段的"人"及其主体形而上学认知框架潜移默化地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学习观念、内容和机制。破除主体形而上学就要以科学为武器,通过批判性思维,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类新"故事",塑造引领时代进步的新型主体,进而改善学习观念和方法;要打破主体形而上学的闭路循环,接纳新观念和新事物,切实把"学习强国"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可能性与可能世界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在分析哲学内部引发激烈争论,成为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一个中心议题。发端于维特根斯坦,并由阿姆斯特朗系统化的组合主义思想给予可能性与可能世界一个崭新、融贯的解释。随着组合理论的提出,金在权、布拉德雷等人也对之做出深入、有力的批评。如何更好地回应这些批评,这关系到可能性的组合理论是否能够成为解释可能性和可能世界的代表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最为人熟知的是他诙谐机智的戏剧、小说和童话故事,但王尔德的批评理论却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其批评理论,既是其唯美主义诉求在批评中的反映,也是最能标志其美学思想之独创性的内容。王尔德倡导艺术化批评,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创作。独立于艺术家的意图并且批评相对于创作的优越性,认为是批评精神渗透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王尔德对19世纪末批评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主客二分的近代形而上学的二元建制,导致了对意识的片面认识与理解,对意识的克服,也就意味着对近代以来形而上学的脱离。在1973年9月7目的讨论班上,海德格尔主要通过对胡塞尔思想中意识的内在性、先验自我的剖析与批评,指出只有从意识领域转向此一在领域,才有脱离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近现代形而上学建制的可能性,讨论还涉及到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而现代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仍然给自我在场以优先权,不仅没有克服形而上学,却延续了形而上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在电大教育理论衍进的过程中,我们缺少实实在在的理论批评。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发展过程都表现为与陈旧的、错误的理论斗争的过程,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理论巨匠彻底地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并充分继承发展了他们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而确立的一样,电大教育理论也必将借助正确的理论批评而成为科学的理论。回顾电大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我们只好冷静地面对这样的事实─—经验的羁绊─—理论研究的经验分析因素与理论批评的经验批判主义色彩。以往我们的理论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依据自己的工作体会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美学界掀起了关于研究方法讨论的热潮。应当肯定,研究方法的探索对于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扩展我们的视野,推进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目前在讨论中出现的某些引人注意的倾向,我认为,在方法论的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法作为基本原则,用它来指导方法论的研究。在方法论的探讨与运用中,既要批判过去美学研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倾向,又要注意批评那种不恰当地抬高某些方法,并以它来贬低或取代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科学主义倾向。众所周知,形而上学机械论与科学主义是对立的。科学主义者是把批判旧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美学研究方法作为己任的。批判过去美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机械论,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问题在于从什么原则出发去批判形而上学机械论。是运用辩证思维方  相似文献   

11.
王弼以哲学家的致思在经书注解中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这种隐匿在哲学玄学本体论下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思维指向的功效。然而,王弼的文论史地位几乎是缺失的,其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于被遗忘。因此,对王弼文学批评理论范式的研究在当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潘光旦用精神分析理论的模型对明末冯小青影恋性心理的分析,超越了传统文学批评"以心见心"的思路,使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心灵被摧残、扭曲的状况,获得了有深度的个案分析,也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参照和有益的启示:文学批评的人文意义不可忽视;科学性是古代批评现代转换的关键;西方理论本土化必须以理论范式与阐释对象的对应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文艺批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批评化这一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哲学美学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学批评更关注文本自身, 重视实证研究及文本分析,而由此导致的批评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强化着上述研究趋势。文学文本理论的兴盛是理论批评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探讨了魏晋玄学“悲为美”:的缘起:“悲”从音乐进入文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贯通审美体验的“悲”、“美”,寓有魏晋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探询,彰显着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无意识:弗莱的批评理论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理论,提出“文化无意识”的概念予以概括,以置换惯用的神话原型批评的定位。因为后者基本只适用于弗莱的文学批评,而弗莱的文学批评、意识形态学说、文化理论,是一个整体,其从神话向文学、文学之外的学说、向文化的推演过程与方式,是以“文化无意识”的途径实现的。“文化无意识”能恰切地抓住弗莱理论体系的文本间的隐喻链接,更充分地呈现出其理论体系的当代性、整体性与动态的开放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国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理论史学及评价:(一)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三个时代是从“基础说”至“文学说”到“文学价值说”;(二)以异域理论研究为参照,对比同期中国研究现状,认为电影文学是受制于“技术与艺术合力”的新文体,其独特的电影思维在创作中以“外形式”的“框架”影响着电影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9.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历久弥新,德里达以来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实践,给这一关系再添新意,不仅仅是哈特曼鲜明的"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观点出世,更表明了一个新颖的批评现象,即解构主义的批评文本呈现出与以往的批评不一样的特征,它不再满足于阐释、评论和屈居于文学文本,它在积极探索着自己的出路,它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文本生成。这种创造性的批评文本既作为批评的理论生成,也作为文学的文本生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