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代人心理容量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作家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艺术把握方式和表现方式,以求从历史和人生的纵深处揭示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性内容。这种变化体现在小说创作上,就是对传统的故事型小说的更新,使小说主要朝着心理小说和“电影”小说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心理小说侧重于描写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态,以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为主要艺术目标;“电影”小说以容纳社会生活纷纭万状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作家中,李黎力属于“实力派”小说家,他以自己的生命体验、艺术经验与打造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营造出一个成熟而诱人的艺术世界;如果把艺术划分为寻求与拯救两大类型,那么李黎力的小说属于拯救生命的艺术,他擅长刻画“异化”人物形象,渴望异化、沉沦的生命重新回到奋发的航道;他艺术地再现了各种生命形态和生存方式,阐释了人的多样性、社会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后现代美国社会中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行为、思维方式,反思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质疑科技理性.小说的三部分——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从结构上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充满高科技产品的生活方式”、“工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灾难”、“用高科技解决人的问题导致暴力”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后工业社会中科技理性主宰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科技理性为主导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相结合,才造成了生态灾难和暴力.  相似文献   

4.
《首义英雄》再现了以吴兆麟为首的一群平凡勇士的生活、斗争图景。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形式,使历史人物和小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而根本有别于为追求刺激和娱乐而任意虚构的所谓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守财奴》一文节选自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写于一八三三年。在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中,它属于“风俗研究”的“外省生活场景”。这部小说,写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极为寻常的家庭悲剧,但巴尔扎克却匠心独运,赋予它以时代和社会的内容,使其成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外省生活的风俗画。小说结构谨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艺术上臻于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它问世一个多  相似文献   

7.
<正>一、专题阐释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可以多方位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小说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但是,现代小说往往会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剖析,有淡化情节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茨威格的小说创作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他将艺术审察与表现的重心即描写的对象偏注在人物心理的探索上,善于从人物心理的角度再现他们的生活遭遇;在叙述方式上主要体现为第一人称的心理自述;在作品的结构艺术方面呈现出极富心理内蕴的“莲藕式”活性结构。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是作家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评价生活的一种手段。在人类社会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因此,文学创作,特别是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要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对社会生活作出一定的评价,就不能不以表现人的活动为其中心任务。茅盾是一位“为人生、为社会、为大众”而创作的伟大作家,他不仅一直把“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写小说的第一个目标”(《谈我的研究》),而且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些具有独特个性和富有永久魅力的人物形象,对丰富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学习和继承茅盾绘制人物图象的艺术经验,本文拟就其长篇小说《子夜》中的人物描写,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艺术地再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现实,父系家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必然会投影到小说中。孙悟空偏爱以具有母权遗留的“外公”而非代表父权的“爷爷”作为自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秉承“知母不知父”神话。母系、父系两种社会家族家长制的影响,“舅权”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吴承恩特殊的生活经历,可以阐释“孙外公”的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后现代美国社会中以科技理性为主导的行为、思维方式,反思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质疑科技理性。小说的三部分——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从结构上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充满高科技产品的生活方式"、"工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灾难"、"用高科技解决人的问题导致暴力"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后工业社会中科技理性主宰的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科技理性为主导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相结合,才造成了生态灾难和暴力。  相似文献   

12.
人物与环境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展现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使读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的叙事性的学体裁。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沙汀语)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小说深受西洋文学特别是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带有较浓的自然主义色彩;在开掘自我悲剧的社会根源方面,突破了“私小说”多写身边琐事的局限;在确立白话小说语文体成形和推动浪漫主义小说流派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过分渲染了感伤忧郁的病态心理,以及由这种心理所造成的慢性自戕的生活方式;作品中的人物大都远离社会斗争,以颓废的生活方式逃避黑暗现实;在艺术上,缺乏连贯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人物大多属于“扁平人物”,缺乏“圆形人物”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作家废名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个性,执著于幼时故乡的影子去编织自己梦的世界,找寻自己精神得以回归的家园和艺术寄托的方式,这种主体精神和艺术追求在他的小说中显而易见。他的小说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常被人们认为是作家“逃避现实”,然而社会现实人生却深蕴其中,并非真正“逃避现实”,实则是一种变相反映和有意的精神艺术超越。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废名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个性,执著于幼时故乡的影子去编制自己梦的世界,找寻自己精神得以回归的家固和艺术寄托的方式,这种主体精神和艺术追求在他的小说中显而易见。他的小说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常被人们认为是作家“逃避现实”,然而社会现实人生却深蕴其中,并非真正“逃避现实”,实是一种变相反映和有意的精神艺术超越。  相似文献   

16.
<正> 综合性是影视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性。这里说的综合性,是对其它诸多艺术的表现力及其审美特性的有机综合,是将诸多艺术元素融合于电影艺术之中,成为电影的一部分,使其具有新质,为电影艺术的整体服务。电影与文学:两者在描写的自由性上皆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再现和表现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以及各类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文学中的一些艺术描写手段,诸如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划、叙事的形式甚至细节表现等,电影艺术都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充实自己。具体说来,小说中的叙事(主观的和客观的,外部的和内部  相似文献   

17.
当今学生的作文,不是再现自己生命的真切体验,不是率真感性的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不是再现自己个性的语言;而是在包装,在掩饰,在刻意炫示“诗意”与“文化”,以吸引老师的眼球,以获得自己“理想的分数”。  相似文献   

18.
毕淑敏用小说诠释自己对爱的理解。她教给人们如何保持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如何热爱他人和事业,如何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婚姻,使毕淑敏心中充满爱。“文革”期间在阿里当兵的经历,使她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没有留下太多的“文革”伤痕。毕淑敏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着社会人生,以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她的小说成为文学界真善美的和谐因子。  相似文献   

19.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同时又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艺术的分类有两个标准。一是内容标准。艺术的内容侧重于主观表现的叫表现艺术,比如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等;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叫再现艺术,比如雕塑、绘画、小说等等(现代派绘画、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写意画”等情形有些例外,它们以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为主)。二是形式标准。这主要看构成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是什么。大致说来,物质手段有三种,即音响、形体、语言。这样便可分作音响艺术、造型  相似文献   

20.
“幽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两种:一为“再现幽默”,一为“再造幽默”。前者为儿童生活、生命中自然发生并流露出来的引人发笑的场景、情状、言行;后者为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夸张、对比、变形等艺术手法,对儿童生活场景、生命情态进行艺术加工,而产生的引人发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文本效果。据此考察,台湾作家王淑芬的系列儿童小说《君伟上小学》可谓幽默儿童文学审美实践层面之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