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个欧阳修——你是哪一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感情色彩迥异。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  相似文献   

2.
两个欧阳修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有两个是色彩全异的。第一个故事: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丫。"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欧阳修听了并没有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4.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 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  相似文献   

5.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第一个故事: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6)
趣味堂有一次,欧阳修走在路上,听见前边一个书生对着路边的一棵枯树赋诗,可是,他只念出两句"路边一枯树,两个干树杈。"就再也吟不出来了。欧阳修见他想得辛苦,便随口加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做花。"书生听罢,感慨万千,因为他发现,加上这两句,  相似文献   

7.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  相似文献   

8.
<正>宋朝时有个文人喜欢作诗,但平时又不愿下工夫,却自以为了不起。后来他听说有个欧阳修很会作诗,很不以为然,心想:难道天下还有比我更会作诗的人吗?就离开家去找欧阳修比试比试。这个文人走着走着,看到一棵枯树,于是诗兴大发,随口吟道:远看一枯树,两股大丫杈。他吟了这么两句,却想不出后两句词来了。正苦苦思索时,突然背后有人续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是花。这人回头一看,并不认识吟诗的就是欧阳修。他上  相似文献   

9.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丫。”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  相似文献   

10.
宋朝时有个富家子弟,人称“酸秀才”。他十分骄傲,对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都不服气,总想比试一下高低。 一天,他带了几册唐诗去寻访欧阳修。走着走着,他见路边有棵大树,顿时诗兴大发,吟道:“路旁一古树,树上两个杈”,吟完后,肚子里就再也找不出词儿来了。正巧,欧阳修从这里路过,就替他续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当花。”  相似文献   

11.
有个词叫“锦上添花”。其意是本来就好,添了更好。那么,有没有“糟处添花”,使糟糕变美好、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呢?有!一次,欧阳修外出,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一棵枯树作起诗来。诗曰:  相似文献   

12.
相传北宋时有一书生,虽然没什么大文才,却喜欢舞文弄墨。他听说欧阳修是众人敬仰的大文豪,心中很不服气,便赶赴京城,想找欧阳修当面比试, 一决高低。途中,他看见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株很大的枯树,便诗性大发,当即吟道: “庭前一古树,两股大树杈。“诗到此也就卡壳了,他在这棵古树前转悠了半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改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力求做到准确精练,言简意赅。他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曾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山景,就用了好几十个字,后来他想,这篇游记的重点是“醉翁亭”,没有必要用过多的笔墨写山景,于是反复修改,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又有一次,欧阳修把他写的《岘山亭记》给朋友章子厚看。章子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一句,想了一下,说:“是否可以每句加两个字,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听了欣然同意,认为是难得的妙笔,后来抄录时就按照章子厚意见加了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4.
相传北宋时有一书生,看见一户人家门口有棵枯死的大树,便诗兴大发,当即吟道:"门前一枯树,两股大树杈。"接下来他却再也想不出下句了。这时恰好欧阳修路过,他略一沉思,便应声吟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那人一听,连声叫绝:"神来之笔,起死回生啊!"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一听,急忙挤到摊位前挑来拣去:“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是自家地里种的,便宜你,就两毛钱一斤吧!”吝啬鬼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相似文献   

16.
宋朝,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棵很大的死树,诗兴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权。”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  相似文献   

17.
有话好好说     
孙梨先生的《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概念上说是幼儿教育应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幼儿教育的方向。那么,怎样界定这个结果,就决定着一个社会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名5岁的女孩对与她交谈的阿姨说,她是多么地羡慕大人,多么想快点长大。她感慨的原因很简单“当大人多好,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小孩很可怜,什么都得听大人的,不好!”一名不满4岁的男孩儿不愿意去幼儿园,他哭闹不休,在母亲的高压手段下,他被迫去了。一路上不说话,他一直在想,终于想出一句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话:“我憋得慌!”他之所以“憋得慌”,是因为幼儿园不让小朋友…  相似文献   

19.
命若琴弦     
人生就好比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姆,拉好了也就够了。一个老瞎子带着一个小瞎子在日夜不停地奔波着,他们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何处去。他们自大赶路,晚上拉琴。他们并不为钱而拉琴,只求得拉好琴。一次,小瞎子走得累了,说:“爷爷,我好累,想歇一会儿,咱们歇~会儿再走吧!”说着边往地上坐去。老瞎子赶忙吃力地将他扶起,对他说:“孩子,不能歇脚,一歇就会再也不想起来了。”他们就这样回复·口,年复一年地走着。每逢有人就拉琴,其余时间全部用来赶路。“爷爷,你说咱们有~天能够看到这个世界吗2我真想睁开眼睛看一看周围…  相似文献   

20.
妙语戏蠢材     
《辅导员》2011,(13):113-113
宋朝有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人称“酸秀才”.一天到晚欲寻欧阳修一比高低。一天.他抉了几册唐诗便上路了。他见路边有棵大树,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吟完就无下文了。正巧欧阳修路过.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