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恩不避亲,在这里我要花点小篇幅,稍微谈一谈我的导师王锦贵教授。 王锦贵教授和我的师生关系是天作之合。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老家在豫东的洧川,我的老家在豫西的栾川,都有一个川,我们是一个省的老乡。更巧的是,王老师的名字和我父亲的名字只差一个字,凡是熟悉我的人,听到我导师的名字,一准会认为我的导师就是我的亲叔。因为这两层原因,所以我很少向我的家乡人炫耀我的导师,我很怕那些联想丰富的四邻们以讹传讹,由此怀疑我考上北京大学的正当性,还以为我开了多么大的后门,走了多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畅敏 《西安档案》2007,(6):33-34
大家好,我叫畅敏,是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书记员。可能大家会发出疑问,我、档案、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当我看到“纪念《档案法》颁布二十周年”这个演讲题目时,我也在想,我能讲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思绪良久,我才意识到从进入法院的那一刻起,我、档案、法律就紧密地、明显地联系在一起了。首先,我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与生俱来就建立了各种档案。其次,我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知法、懂法、守法是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应用、传播法律。最后,我是一名人民法院书记员,是一名诉讼档案的立卷人,严格依法收集、保护、建立法律档案是我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近视的苦恼     
我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是,我的眼睛却偏偏过早地近视了。医生说是假性近视,可以治好。妈妈整天让我做眼力保健操,我却三下五除二地做完了。因此,我的视力慢慢地越变越坏。那次,我正在大街上走。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没有呀,后边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我又往前走。突然,一个人在我的背上拍了一下。“唉,原来是你呀。”我说,“吓了我一跳。”“我叫你好几声,你向后看时看到了我,为什么你不理睬呢?”她问我。“我、我……”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我这双不争气的眼近视了呢。还有一次,我…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07,(8):14-14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看国际新闻,因为讨厌那些拗口的国名和人名。但是,工作原因,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了解这些信息。呵,一接触,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真是太有意思了。在节目里,战争使我担忧,和平使我安宁,趣闻令我开心。有了种种不一样的新闻,我才有了与别人在一起的更多谈资。真的很感谢我从事的新闻工作,它虽然给我的日常作息带来了晨昏颠倒,但它更给了我一个多彩的世界。我很喜欢它,也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看到它更大的进步与变化。  相似文献   

5.
直径二千米     
万之 《出版参考》2010,(7):16-16
世界很大,我活动的空间很小,我粗略地估算,现今我活动的绝大部分空间,也就是直径为二千米的这么一个圆,而且,80%以上还是在一个半径里晃荡。在我意识到这个现实时,我觉悟到了我的平庸和差劲,甚至还有点伤感和悲哀。  相似文献   

6.
“5月17号我开始写微博,每条140个字,我还写不过人家吗?所以我斗气了。我很好胜。对我这种人而言,我知道争不到一时,也争不到千秋”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10,(1):7-9
“我从不刻意追求自己的形象,但作为一个省长,我希望我是坚毅果敢、雷历风行的。但我毕竟是女人,同样有女性柔情的一面,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这应当是我的特点。”对自己,宋秀岩如是定义。  相似文献   

8.
在组织部门办公室,我和分管转业干部分配工作的同志因为年龄的问题争执不下。我坚持说自己是1961年出生的,但对方却说我说的不算,只要我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按照中组部的相关规定。我只能算1960年出生的。我手中一时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我急得不得了,只好用力大声吼道:“我就是61年出生的”!  相似文献   

9.
我记得,有一天傍晚,我跟您和母亲在一起散步,是在现在的世界银行附近的约瑟夫广场上,我谈到那些饶有趣味的事情。我说话时露出愚蠢而又自鸣得意的神色,我态度高傲、冷静(这是假的),并且一如平日我同您谈话时惯有的常态。我言语冷淡(这是真的),说话结巴,我责备你们,你们一直让我懵懵懂懂,因此不得不由同学来照顾我。我还说,我曾濒临过莫大的危险(在这里,我按我的方式,厚着脸皮撒了个谎,以显示我的勇敢,其实,我生性懦怯,并不知道那“莫大的危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朱立红 《大观周刊》2012,(44):206-206
2011年新学期伊始,我没有等到接新初一的消息,而是接到学校安排我中途接任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课的任务。我知道中途接班,难度很大。因为初二是整个初中的关键时期,学生们的变化相当大。尤其是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难以捉摸,弄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上初三,甚至整个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我接手的这两个班,情况也不一样,一个是好班。一个是平行班,两个班的成绩在同级部中也不容乐观,加上学生和老师的磨合又需要一段时间。我想,既然学校把这副担子交给我,就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丝毫也不敢马虎,没等开学我就提前进行备课。但是事情总是不随人愿。  相似文献   

11.
1934年,国民党无锡县党部,逼我填《共产党员自首书》。我当时根本不是共产党员.连共青团员都不是,我怎么能填《共产党员自首书》?填《共产党员自首书》就等于背叛党,我怎么能背叛党?但当时国民党无锡县党部却逼得很紧,先是传讯我,把我叫去训话,发给我空白的《共产党员自首书》让我填。我不填,就叫我把它带回家,想好后再填。我仍不填,就派特务来纠缠,三天两头要我交出《自首书》。我当时正在读高中,不愿抛弃学业,采取拖延战术。后来他们对我说,再不交出《自首书》,就“不客气”了。我知道拖不下去了,再不填,就要逮捕我。我不得不在这年的10月,带着空白的《自首书》,逃往上海,把它交给了我认识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2.
想北平     
老舍  张京 《出版参考》2004,(11):34-34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相似文献   

13.
志气 《新闻天地》2007,(12):37-39
“当我有一天很穷,很潦倒,就算在路边的时候,别人还是对我好,不是因为我的名:气,而是因为我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提起我的广播新闻生涯,我不由得想起了21年前的自己。 刚接触广播那时候,纯粹是属于喜欢,出于热爱。然后在这21年间,我手中的话简带领着我走进了一种更为丰富的生活之中。绵绵数十年我开始明白一种责任,我和我生活的地方开始多了那么多的默契,开始拥有那么多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下午,我去一家银行取钱急用,等我心急火燎地赶到银行门口时,却看到奇怪的一幕,自动取款机前排起了长龙。我慌忙跑到银行营业厅,奇怪营业室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心里想,那些人真傻,怎么不到柜台上取钱呢?我掏出储蓄卡递给营业员,说取点钱,营业员说:“先生您取多少钱?”我说:“取3000元。”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未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你们好!之所以在我人生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写这封信,是因为我已经预见到:出生在目前这样一个时代,我的一生必将面临无数压力、挑战甚至困苦,所以作为对我翘首盼望的你们,有责任在我出生前为我准备好一切,以便我尽可能轻松地度过我的一生。否则我宁可永远呆在娘胎里。  相似文献   

17.
没有了随时可读的书,生活的幸福感似乎一下子大打折扣。我烦躁,我郁闷,于是我变成了一个数字青年。换句话说,我被逼无奈,扑向了电子书的怀抱  相似文献   

18.
我没有技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当亲朋好友都在忙着为我选择道路时,路却选择了我。从此,牛仔服换上了庄严的军装,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爱我的故园,踏上了征程。365里坎坷路途,365个忙碌晨昏,我长大了,再也不相信世上真的会有世外桃源,不再沉醉于过去那美妙的梦幻,生活使我懂得了追求与奋斗的真正含义。后来,老报道员交给我一台简陋的照相机,赠送我一支钢笔。从此,这台相机和钢笔伴我跋山涉水,走村串乡,苦苦追求新闻写作的真谛。我把目光对准那些朝夕相处的战友。我不敢奢望成功的鲜花在等待着我,但那种不熄的信念之火从来也没有放弃…  相似文献   

19.
新的起点     
郑雪君 《新闻实践》2005,(11):12-12
我有幸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并赴京参加庆祝第六个中国记者节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感到既光荣又惭愧。感到光荣,是自己在新闻战线的辛勤耕耘得到了组织和读者的肯定;感到惭愧,是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有那么多优秀的同行,比我干得更出色,但荣誉之冠却戴在了我的头上! 此刻,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温州晚报这个舞台塑造了我。 温州晚报让我“破釜沉舟” 1993年1月,对我来说,是不可磨灭的记忆。当时33岁的我,来到刚刚创办的温州晚报当记者,而之前我对于新闻完全是个门外汉,所凭借的只是自幼对文字工作的热爱。因为热爱,我毅然断了自己的后路。当时,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可是,再普通的中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特点呀,你说对吗 ?  我的特点就是乐于助人。这是因为在我小时候,老是听爷爷给我讲一些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的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形成了一种思想,我一定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上小学了,我也因为具有乐于助人的性格,使得老师和同学经常夸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同学李苗苗在准备做作业时找不着钢笔了,向我借。当时,我就只有两支钢笔,一支是我常用的,一支是妈妈送给我的,妈妈送我的这只钢笔我一次都没有舍得用,可是,当我看到她着急的神情时,还是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