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缘起《文心雕龙·辨骚》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全面评价的文章,它对汉以来屈骚评议的是非得失作了全盘清理总结乃至拨乱反正,既概括了屈骚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手法的继承创新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又明确指出其在文学史上“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崇高地位。屈骚实际上已和  相似文献   

2.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3.
《离骚》题名作何解释方才确当,至今没有定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而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4.
楚骚美学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美学,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后代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诚所谓“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近年学者们对楚骚美学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文拟从“正”美和“奇”美这一角度探析楚骚美学一些特点,不足之处,尚祈方家正之。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今皆亡佚;《文心雕龙·才略》记有《孟春赋》,是陆贾赋仅存之目。不过,我们从其《新语》可见其赋的如下特点:其一,陆贾文能连缀俪句采藻,非质木无文之辞,其赋当亦为“奇采”之作,如《新语·慎微》、《资质》等皆如此。《资质》“质美者以通为贵”至“近之者鼻芳”一大段即其例,故清人文廷式评曰:“此节文似赋颂。楚人固渐染屈、宋之流风也。”其二,陆贾文多承袭屈、宋文辞,是其学有所本,深受先楚辞赋影响。如《新语·慎微》“忽忽若狂痴”,《至德》“眩曜靡丽”,《资质》“隔于九坑之隄”,《怀虑》“持一概以等万民”,《至德》“寂然若无声”等皆是。其三,陆贾文之用韵者,既有符合《诗》韵之处,更有袭用骚韵之例。如《新语·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虽为“一代之文学”,但是由于当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把赋说成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也认为是:“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毂者也。”写扬雄嘲笑作赋象织薄纱那样,对女工是有害的。据此,后代一些人认为汉赋是“大赋乃歌功颂德”“小赋乃咏物以虞说(娱悦)耳目”(《汉书·扬雄列传》)之作,多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皇帝与黄帝     
“皇帝”本是我国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诗·大雅·皇矣》:“黄矣上帝,临下有赫。”毛传:“皇,大。”“皇帝”就是“大帝”。“皇”由“大”引申指天,又进一步引申指君王、帝王。《诗·周颂·酌》:“于昭于天,皇以间之。”郑玄笺:“皇,君也。”我国古代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皇帝”又可作为“三皇五帝”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  相似文献   

9.
屈赋的忧国忧民精神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自汉代以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风》、《骚》为诗词之源。”现代学者刘师培也说:“屈宋《楚辞》优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章之祖也。”历代对屈赋的追宗继承,因时代、作者、文学形式的不同而异。故《文心雕龙·辩骚》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沼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风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汉代“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  相似文献   

11.
说“趋”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趋而救之。”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朱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一个常用义“攀附”,则系贬义了。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相似文献   

12.
出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唐·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相似文献   

13.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拜”,本是表敬的礼节:跪坐在席上,平伸双手至胸前,手掌向上,头低到手。《荀子·大略》:“平衡曰拜。”杨倞注:“谓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作拜访义,指登门答谢对方馈贻。《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14.
诗骚短札     
有女如云《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传》曰:“如云,言众多也。”《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传》曰:“如云,言盛也。”《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曰:“如云,言美长也。”《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传》曰:“言众多也。”《诗》中以“云”喻女者凡此四则,自毛氏而降,至郑《笺》,至《集传》,至清代诸大家,对如云的解释都是如此。而诗人何以以“云”喻女,则不得而知。我以为,用“云”描写女性,当根植于中国人对女性审美之着眼点。中国人同西方人对女性审美着眼点之不同,首先在于中国人看重的是美人的光彩,尤其是面部的光泽,西方人看重的则是形体之曲线。这一点,从古人对女性描写的一些词语可以  相似文献   

15.
目前笔者所见《四库总目》计有三种,一为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三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载:“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顾炎武作《日知录》,并沿其谬。”而后二种之同类叙述俱作“陈启元作《毛诗稽古编》。”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台湾影印武英殿本所作“陈启元”之“元”误,当为“源”字,中华书局本是也。兹证明如下。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书前提要”:“陈启源…  相似文献   

16.
1.《诗经》六义是指_、_、_、_、 _、_,其中_、_、_是三种不同的表现 手法。_主要是起兴寄托。 2: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 就是指,’·和几,为代 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没主义传统。’‘ 3.“骚体”是辞赋的一类.以_为代表 .作,因起于楚国,亦称“楚辞体”。主要特点为_ 4.先秦历史散文可分为两种,一种以记述事件 为主,以_为代表,一种以记述言论为主,· .以’·“、」,为代表。 、5.我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散文著作 是_,相传是春秋末年的_为解释孔 ,子的·《春秋》‘而作,故又称《一‘一一》、《—》 几.等,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7.
精彩片断     
材料:画饼充饥出处:《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寓意:《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有言:“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是以“画饼充饥”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惠。另,《续传灯录·行瑛禅师》有言:“谈玄说妙,譬如画饼充饥。”又以“画饼充饥”  相似文献   

18.
一、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谋”该如何解释?教材注释为“谋划,商量”。此注释有待商榷。按,《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朱骏声注:“《尔雅·释言》:‘谋,心也。’《广雅·释诂四》:‘谋,议也。”’可见,“谋划,商量”是其本义。“谋”的意义显然与“心”有关,所以又引申为“谋求,图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三句中的“谋”都应作此解。  相似文献   

19.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20.
“好古”,是中国古来久已形成的文化倾向。《论语·述而》中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一追求的反复强调。《汉书·景十三王传·河南献王刘德》所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也体现了对珍重文化遗存,遵循文化传统的精神的赞许。《后汉书》已经有“古学”之称,说到卢植从马融“受古学”《卢植传》,李育“颇涉猎古学”《李育传》,贾逵“为古学”《贾逵传》,桓谭“好古学”《桓谭传》,郑兴、卫宏“皆长于古学”《杜林传》等。这里所说的“古学”特指古文经学,也包括古文字学。考古,是很早就已经出现的语汇。北魏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滱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